曹君君 徐惠穎
1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天水武林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浙江 杭州 310003
2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本文分析益氣通絡降壓方結合針刺輔治原發性高血壓療效及對患者內皮功能的影響。現總結如下。
選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70例氣虛血瘀型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主癥:頭痛,眩暈;兼癥:乏力,身疲,自汗,氣短,刺痛,肌膚甲錯;舌象:舌紫黯,或黯淡,或有瘀斑;脈象:沉取無力,細澀。按照隨機雙盲法分為兩組。對照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齡39~78歲,平均59.34±6.43歲;病程2~19年,平均10.35±2.34年;平均舒張壓(DBP)92.32±4.12mmHg;平均收縮壓(SBP)154.89±10.38mmHg;煙酒史:吸煙19例,飲酒12例。研究組35例,男22例,女13例;年齡38~76歲,平均59.15±6.86歲;病程2~21年,平均10.98±2.47年;平均DBP93.27±4.75mmHg;平均SBP157.49±11.25mmHg;煙酒史:吸煙21例,飲酒12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P>0.05)。
2.1 對照組:卡托普利片(湖南爾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3021036,規格12.5mg),口服,12.5mg/次,3次/d,共治療4周。
2.2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益氣通絡降壓方結合針刺輔治。①益氣通絡降壓方:黃芪20g,天麻、半夏、茯苓、鉤藤、紅花各10g,生曬參9g,川芎、陳皮各8g,葶藶子、桂枝、甘草各6g。28劑。每日1劑,水煎分服。②針刺:取合谷、神門、足三里、風池、曲池、三陰交、太沖、百會等穴進行,得氣后留針20~30min,每周針刺3次,共針刺4周。
3.1 療效標準:治療后DBP降低>20mmHg但未達正常水平,或DBP下降>10mmHg且在正常水平內,或SBP下降>40mmHg均視為顯效。治療后DBP降低10~20mmHg但未達正常水平,或DBP下降≤10mmHg,或SBP下降>30mmHg均視為有效。治療后SBP、DBP水平降低不明顯或病情加重視為無效。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3.3 兩組血管內皮功能指標一氧化氮(NO)、基質金屬蛋白酶28(MMP-28)、內皮素-1(ET-1)水平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血管內皮功能比較(-x±s)
3.4 兩組中醫證候積分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及生活質量評分比較(-x±s,分)
中醫學將原發性高血壓歸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多認為其病因在于情志不暢、先天稟賦不足及勞欲過度等,其主要病機為氣血陰陽失調、臟腑虛損、痰瘀阻絡,久病累及諸臟,乃本虛標實證[1]。故中醫治療以化痰息風、益氣活血、溫通經脈等為主。益氣通絡降壓方結合針刺佐治原發性高血壓效果確切,可控制血壓水平,促進臨床癥狀消失或緩解,調節血管內皮功能,減少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