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立鋒 羅開濤 姚 青 楊喜兵
浙江中醫藥大學附屬嘉興中醫院 浙江 嘉興 314001
本文運用葛根湯加味治療氣虛血瘀痰濁型血管性癡呆(VD)患者,取得良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本院住院或者門診治療的VD患者70例,經患者和/或家屬知情同意后,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各35例。對照組男16例,女19例;年齡62~74歲,平均69.48±6.76歲;未受教育者8例,小學文化19例,中學或以上文化8例。治療組男18例,女17例;年齡58~73歲,平均72.32±7.41歲;未受教育者7例,小學文化18例,中學或以上文化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Ⅳ及《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中VD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氣虛血瘀痰濁型癡呆的中醫診斷標準,證候積分≥7分;③參照修訂Folstein簡易精神狀態檢查量表(MMSE),根據不同文化程度相應調整:文盲(未受教育)組≤17分,小學(受教育年限≤6年)組≤20分,中學或以上(受教育年限>6年)組≤24分;Hachinski缺血量表(HIS)評分≥7分;參照臨床癡呆評定量表(CDR)進行分級:輕度癡呆(CDR=1.0)、中度癡呆(CDR=2.0)者納入;④年齡≥45歲且≤75歲的老年前期及老年期患者。
對兩組患者基礎疾病做相應對癥處理,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方法,給予鹽酸多奈哌齊(5mg/片),每次1片,每晚睡前口服。治療組采用葛根湯加味治療:葛根、黃芪各30~60g,麻黃(先煎去沫)12~20g,桂枝、赤芍、全瓜蔞、石菖蒲、炒苦杏仁、生姜、大棗、甘草各15g,清半夏18g,黃連12g。根據病人舌脈癥狀酌情調整葛根、黃芪及麻黃的用量,中藥統一由我院中藥房配制及煎煮,麻黃先煎15分鐘去上沫,水煎400ml,早晚分2次溫服,兩組均服用8周。
3.1 評價方法:兩組患者均于治療前后采用MMSE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ADL)進行評定。MMSE量表總分為30分,劃分是否癡呆與受教育程度有關。ADL總分為100分,總分越高說明生活能力越強。
3.2 兩組MMSE評分和ADL評分比較:見表1。治療過程中,對照組脫落1例,治療組脫落2例。

表1 兩組MMSE評分和ADL評分比較(-x±s,分)
根據VD的臨床特征,可將其歸于中醫學“癡呆”“呆病”“健忘”等范疇。其病因病機主要是髓海不足、氣血虧虛、血瘀痰濁阻絡,導致影響人體氣機升降的多個臟腑功能障礙,形成腦部清陽不升,濁陰不降,痰濁、瘀血痹阻清竅的病理格局,病理性質以本虛標實為主。治療以益氣升提、化痰祛瘀降濁為原則,采用經方葛根湯加味。葛根湯除了具有解肌發汗、辛溫祛寒之效,在治療血管性癡呆中還能發揮其升提津液、通筋活絡的功效,能引導諸益氣活血、祛痰散瘀之藥直達巔頂。此外,方中的全瓜蔞、石菖蒲、炒苦杏仁、清半夏、黃連、赤芍能祛痰濁瘀痹,使肺金下行而下氣,除胸中氣逆,降沖逆而開壅痹;黃芪味甘氣溫,直入中土而行三焦,氣虛血瘀痰濁型癡呆乃本虛標實之證,由是精微不化于上,濁陰不注于下,黃芪能升亦能降,氣血行則腦竅通而神明開也。葛根湯加味配伍后能集溫通、祛瘀、化痰、益氣之功效于腦部,使清陽升而濁陰降,對血管性癡呆具有良好的臨床療效。通過本觀察,我們發現葛根湯加味治療后對患者的認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均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對VD的進展具有良好的逆轉和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