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鑫奇
浙江省余姚市中醫醫院 浙江 余姚 315400
臨床上治療肩周炎的方法較多,常用口服非甾體類抗炎藥、關節松動術、物理治療、功能鍛煉等對癥處理,其中肩關節功能鍛煉能緩解疼痛,促進肩關節功能恢復,但是單純功能鍛煉的康復動作常伴隨疼痛產生,一定程度上降低患者的依從性[1]。筆者在功能鍛煉的基礎上,聯合秦艽天麻湯口服,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124例風寒痹阻型肩周炎患者為觀察對象,中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中風寒痹阻證的診斷標準,西醫診斷符合《骨科診療常規》[3]中肩周炎的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兩組各62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46例;年齡45~70歲,平均62.11±3.26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4.13±3.04個月。觀察組中男15例,女47例;年齡45~70歲,平均62.30±3.17歲;病程6個月~5年,平均23.85±3.20個月。兩組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予肩關節康復功能鍛煉,包括手指爬墻、扶頸后伸、屈肘甩手、體后拉手、彎腰旋肩等動作,循序漸進,強度以疼痛可耐受為宜,10~20min/次,2~3次/d,連續4周。
2.2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合用加味秦艽天麻湯:秦艽、桑枝、當歸各15g,天麻、川芎、桂枝、柴胡、法半夏各10g,羌活、陳皮各9g,黃芪20g,白芍30g,炙甘草6g,生姜3片。每日1劑,水煎分服,連續4周。
3.1 療效標準:痊愈:肩痛等癥狀消失,肩關節活動范圍達到正常范圍。好轉:肩部仍有疼痛,但明顯改善,肩部活動基本正常。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
3.2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3.3 隨訪復發率對比:隨訪1年,觀察組35例痊愈患者中,復發2例,復發率5.71%;對照組23例痊愈患者中,復發5例,復發率21.74%。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中醫學認為,肩周炎屬于“痹證”范疇,患者多因外傷、外感風寒濕邪、勞損、素體稟賦不足等致肩關節氣血運行不暢,瘀滯不通,不通則痛而發[4]。肩周炎為本虛標實之證,臨床以風寒痹阻證多見。秦艽天麻湯首載于清·程鐘齡《醫學心悟》中,善治風邪臂痛之證,功可扶正祛邪,通痹止痛。加味秦艽天麻湯方中秦艽藥性潤而不燥,功可祛風除濕、通痹止痛,無論痹證新久,皆可應用;天麻祛風化痰,善治風寒濕痹、屈伸不利之證;桑枝祛風濕,利關節;羌活清熱除痹,除濕消腫,通利關節;當歸、川芎養血活血,舒筋通絡;桂枝重在溫陽行氣、溫通血脈、利水消腫,可祛經絡中之寒邪,使血行暢通;黃芪長于補氣血、生津液,且鼓舞氣機,達到利水消腫之功;柴胡、白芍二者功可補肝護肝,養血行氣,疏肝解郁;法半夏可降逆下氣,化痰散結;陳皮健脾行氣,燥濕化痰,防止藥物過于滋膩礙脾;甘草健脾養胃,調和諸藥。全方配伍,養正而不助邪,攻邪而不傷正,共奏祛風散寒、除濕化痰、通痹止痛之功。結果表明,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療效好;且隨訪1年復發率低,更利于提高患者的肩關節功能,促進臨床癥狀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