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鳳
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院 浙江 湖州 313000
本文采用益腎消癥湯治療子宮肌瘤腎虛血瘀證患者,旨在觀察臨床療效及對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響。
選擇2014年1月~2018年7月在本院婦科治療的子宮肌瘤腎虛血瘀證患者128例。主癥:下腹部腫塊、觸痛,腰膝酸軟;次癥:頭暈耳鳴,月經不規律、經量多或量少、色紫黯有塊,下腹墜脹,乳房脹痛,尿頻、尿急、排尿困難或排便困難;舌脈:舌質紫黯或有瘀點瘀斑,脈弦細或沉澀。以上主癥必備,次癥至少2項,結合舌脈即可診斷。隨機分成兩組各64例。觀察組年齡28~50歲,平均39.80±6.27歲;病程5~48個月,平均25.63±6.47月;漿膜下肌瘤20例,肌壁間肌瘤37例,其它7例;瘤體數量:多發性23例,單發性41例。對照組年齡26~49歲,平均40.23±6.58歲;病程6~47個月,平均25.39±6.41月;漿膜下肌瘤17例,肌壁間肌瘤39例,其它8例;瘤體數量:多發性21例,單發性43例。兩組一般資料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米非司酮片(上海華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145)治療,從月經第1天開始服用,1次/d,25mg/次。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益腎消癥湯治療,方劑組成:益母草30g,菟絲子、牡蠣、莪術各15g,皂角刺、巴戟天、熟地黃、肉蓯蓉、生僵蠶、烏藥、三棱、當歸、桃仁、紅花各10g,甘草5g。每日1劑,水煎分服。兩組均治療6個月。
3.1 療效標準:顯效為治療后瘤體體積縮小大于1/2,且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有效為治療后瘤體體積縮小1/3~1/2,且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為治療后瘤體體積和臨床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者加重。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3.3 兩組治療前后肌瘤體積及子宮體積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肌瘤體積及子宮體積比較(-x±s,cm3)
3.4 兩組治療前后激素雌二醇(E2)、孕激素(P)、促卵泡素(FSH)及促黃體素(LH)水平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激素水平比較(-x±s)
子宮肌瘤屬中醫學“癥瘕”“積聚”等范疇。其主要病因多責之外邪內侵、情志因素、飲食失宜、房事所傷,導致臟腑功能失常,外邪和氣血相互搏結,阻礙氣血運動,久則凝結成瘀積[1]。本病治療上活血化瘀是關健,在此基礎上補腎益氣,使氣旺血暢,則瘀化而諸癥消。益腎消癥湯方中,益母草活血調經,利水消腫,解毒清熱;莬絲子補腎固精;烏藥溫腎散寒,暢下焦之氣機;巴戟天、肉蓯蓉均具有補腎陽功效;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三棱、莪術活血化瘀,破血行氣;當歸、紅花、桃仁調經活血,祛瘀止痛;牡蠣、僵蠶軟堅散結;皂角刺祛風排膿,消腫脫毒;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益腎養精、活血化瘀、破癥散結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