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雄芳
浙江省永康市第二人民醫院 浙江 永康 321307
慢性盆腔炎為婦科常見疾病,臨床表現腰骶持續疼痛、小腹脹墜、子宮出血、痛經、微熱、不孕等癥狀,病情頑固易復發,治療頗感棘手。對此,筆者釆用自擬化瘀解毒方煎劑保留灌腸為主,對45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進行治療,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將有關結果報道如下,供同道參考。
觀察對象90例均為2016年7月~2017年7月我院門診病人,年齡25~50歲;病程3~5年。30例有流產及腹部手術史,其余原因不明。辨證均為濕瘀互結型,臨床表現為腰骶酸脹,少腹疼痛,痛有定處,時有針刺感,或見下腹癥塊,或白帶多色黃,月經不調,經色黯紅或紫黯有塊,小便黃,大便不爽,舌質黯紅或有瘀點瘀斑、苔黃膩,脈弦或弦澀。婦科檢查:有宮體壓痛或推舉痛,子宮活動差,附件增厚、壓痛,或捫及包塊。B超示:輸卵管增粗,子宮直腸窩有積液。將上述患者按隨機法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45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①口服婦科千金片,每次6片,每天3次;②經期用頭孢西丁8~12g靜脈注射,每天1次,甲硝砒唑針0.5g靜脈注射,每天2次。上述用藥連續15天為1個療程。
2.2 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灌腸治療。筆者取自擬化瘀解毒湯:紅藤、敗醬草、魚腥草、紫花地丁草各30g,三棱、莪術、延胡索各15g,沒藥10g。煎取所得藥液100ml,置鹽水瓶中,接上導管,插入肛門20cm,緩慢注入,進行保留灌腸。每日1次,15次為1療程。
3.1 療效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相關內容[1]擬訂:治愈:無下腹部疼痛,無腰酸及肛門墜脹感,無白帶異常,盆腔無包塊,婦科檢查、實驗室檢查、B超檢查均正常。好轉:上述各種癥狀明顯減輕,或偶有復發,但癥狀較前減輕,各種檢查基本正常。無效:癥狀未見減輕。
3.2 治療結果:經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8.89%,對照組總有效率55.5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中醫學并無盆腔炎之病名,據其臨床證候,歸屬于“腹痛”“帶下病”“崩漏”等范疇。中醫學認為,本病病位在胞宮胞脈,病機為濕熱瘀阻沖任胞絡,濕熱瘀合而為患,致經脈不通,不通則痛,導致腹痛、帶下、腰酸墜痛、月經不調等癥。但以濕、熱、瘀為主要因素,其中濕邪貫穿始終。如《素問·太陰陽明論》說:“傷于濕者,下先受之。”濕邪為病多見下部的癥狀,濕為陰邪,其性黏滯重濁,阻礙氣機,影響血之運行,久則滯而成瘀,而血瘀又可加重濕阻,可致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沖任受損,遷延日久,經絡受阻不通,形成粘連和包塊。濕、熱、瘀常互結為病。一般以濕為主因,熱、瘀次之,故治療重在祛濕邪,清熱毒,散瘀血。灌腸方中紅藤、敗醬草、魚腥草、紫花地丁草具清熱解毒化濕功能,三棱、莪術、沒藥、延胡索可活血散瘀、理氣止痛。諸藥相合,并采用藥劑保留灌腸,使藥物通過直腸黏膜的吸收直達病所,起到快速消除炎癥和腫塊的作用[2]。觀察結果表明,在應用西藥治療的情況下,加用中藥保留灌腸,療效更為理想,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