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清
浙江省天臺縣中醫院 浙江 天臺 317200
本院采用自擬中藥協定方口服及灌腸聯合西藥、腹部低頻脈沖理療治療60例盆腔炎性腫塊患者,取效較好。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盆腔炎性腫塊患者120例,排除妊娠或哺乳、藥物過敏體質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盆腔良惡性腫瘤及重癥精神疾患等情況,臨床診斷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及保守性治療標準。依據治療方法進行分組,對照組60例,其中氣滯型19例,痰濕型22例,毒熱型19例;年齡24~56歲,平均36.50±2.50歲;孕產次2.8±1.5次;腹部手術史10例;腫塊大小8.4±3.5cm。聯合組60例,其中氣滯型18例,痰濕型21例,毒熱型21例;年齡25~57歲,平均37.50±3.00歲;孕產次2.4±1.2次;腹部手術史11例;腫塊大小8.6±3.0cm。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給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針4.5g,靜滴,2次/d;甲硝唑針0.5g,靜滴,1次/d,且每天上、下午進行低頻脈沖理療1次,每次30min。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配合中藥口服及保留灌腸,口服方:蒲公英20g,黃柏、赤芍、川牛膝、醋延胡索、炒枳殼、炒蒼術、川楝子、五靈脂、七葉一枝花各10g,柴胡、紅曲各6g,當歸12g。每次100ml,早晚分服。灌腸方:赤芍、桃仁、炒王不留行、當歸、莪術、三棱、皂角刺、制乳香、制沒藥、葶藶子各15g,川芎、桂枝、炒枳實各10g,丹參20g。每次100ml,上、下午行保留灌腸。兩組均于治療后每隔1周復查1次B超,治療第14日進行療效評估。
3.1 療效標準:治愈:下腹痛癥狀完全消失,無發熱,子宮附件區壓痛陰性,血白細胞、C反應蛋白(CRP)及血沉降至正常范圍,經陰道B超盆腔腫塊消失。有效:無發熱,下腹痛顯著好轉但未完全消失,子宮附件區壓痛可疑陽性,血白細胞、CRP及血沉降明顯下降,但未完全降至正常范圍,經陰道B超盆腔腫塊明顯減小為原來的2/3。無效:未達到上述有效標準。
3.2 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婦科盆腔炎癥主要為寄居于陰道內的鏈球菌、大腸桿菌、葡萄球菌及厭氧菌等內源性病原體,或為外源性病原體感染所致[1]。抗生素治療有一定效果,但因女性內生殖器位于盆腔底部,抗生素往往不能有效地殺滅病菌,容易反復發作、遷延不愈或形成炎性腫塊。中醫學認為,盆腔炎性腫塊病位在胞脈、胞絡,屬于“癥瘕”之“腸覃”范疇,主因正氣虛弱、血氣失調。氣滯是癥瘕的起病因素,是病理演變的中心環節,痰濕、毒熱等均是促成氣滯血瘀的病理因素;氣滯血瘀、陰陽失調常是病變的主要矛盾。本院自擬的口服方及灌腸方藥,均以行氣導滯、清熱利濕、破瘀消癥、活血通絡止痛、固腎健脾為主要治法。口服方中柴胡、蒲公英、黃柏清熱利濕;延胡索、赤芍、五靈脂、七葉一枝花、當歸、川牛膝、紅曲益氣活血、止痛化瘀通絡;炒枳殼、川楝子疏肝理氣消滯;炒蒼術燥濕健脾。中藥灌腸方中赤芍、桃仁、炒王不留行等清熱解毒活血;川芎、制乳香、制沒藥、皂角刺活血止痛;當歸、炒枳實、桂枝理氣消滯,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丹參、莪術、三棱攻堅散結,活血通絡;葶藶子發揮利水消腫及攻逐之作用。因盆腔與直腸乃相鄰臟器,盆腔炎癥發作時臟器充血,而在西藥治療基礎上同時給予口服兼灌腸加低頻脈沖理療等方式治療,使藥物經消化道吸收入血、經腸道滲透而直達盆腔,使局部藥物濃度較高,多種方式齊下,共奏清熱利濕解毒、活血逐瘀、散結止痛消腫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