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胤豐
浙江省立同德醫院之江院區 浙江 杭州 310024
婦女每逢經前、經期或經后,出現以身體疼痛為主癥者,稱為“經行身痛”,其特點是身痛每隨月經周期而發,經凈后逐漸減輕,嚴重者則經凈數日仍身痛不止,多發于行經期婦女。筆者采用溫針灸結合趁痛散治療本病40例,收效良好。報道如下。
選取從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就診的寒凝血瘀型經行身痛患者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年齡20~33歲,平均27.61歲;病程4~16月,平均9.21月。觀察組年齡23~31歲,平均28.12歲;病程2~17月,平均8.93月。兩組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1 對照組:口服塞來昔布膠囊(規格:200mg/粒,國藥準字J20120063),每日2次,每次1粒,服用4周。
2.2 觀察組:內服趁痛散,方藥組成:當歸、黃芪各15g,白術、牛膝、獨活各9g,肉桂、薤白、生姜、甘草各6g。煎服,每日1劑,早晚分服。連續服用4周。同時予以選取雙側腎俞、大腸俞、白環俞、太溪、委中、昆侖行溫針灸療法,用平補平瀉捻轉手法,待針刺得氣后,將艾條套在針柄上點燃,于艾條全部燃滅后即出針。每日1次,治療4周。
3.1 觀察指標:①中醫證候積分: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進行計分;②療效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擬定。治愈:經行身痛消失,無周期性發作;好轉:經行身痛減輕,或身痛止后經行3次內又復發;未愈:經行身痛未減輕。
3.2 兩組治療前后積分比較:見表1。
3.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積分比較(-x±s,分)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早在宋代《女科百問》即有“經水欲行,先身體疼痛”的記載,主要責之于陰陽氣血之盛衰,并以“趁痛飲子”治療?!蛾愃剽謰D科補解》提出:“此由外邪乘虛而入,或寒邪,……以致周身疼痛?!惫P者認為,患者素有寒濕稽留經絡、關節,氣血被寒濕凝滯,經行時氣血下注沖任,因寒凝血瘀,經脈阻滯,以致氣血不通而身痛。治療上以活血通絡、益氣散寒止痛為主,故以趁痛散主之。方中黃芪、白術、當歸補氣養血,益氣固表;肉桂、獨活、牛膝、生姜散寒祛風,勝濕止痛,通利關節;薤白散結行氣,上善治胸膈痞塞不通,下可降濁氣、通氣滑竅,利于腸胃行氣;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散寒通絡之功效。溫針灸是針刺與艾灸相結合的一種方法,即在留針過程中,將艾絨搓團捻裹于針柄上點燃,通過針體將熱力傳入穴位。本法具有溫通經脈、行氣活血的作用[2]。取穴腎俞、大腸俞、白環俞、太溪、委中、昆侖,諸穴均具有治療各部位痹痛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