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欣欣
摘 要:利益從哲學層面上講是一種關系范疇,表現為人與對象(自然、社會、他者)的關系。馬克思同西方哲學家一樣肯定共同利益的存在,但與其不同的是,他更強調將利益放置于現存的關系中去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雖處于向馬克思共同體過渡的階段,但其著眼于全人類的普遍利益并以此為根基超越了資本主義國家市民社會狹隘的利益觀,沖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特殊的資本利益觀,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在當今社會發展中的題旨。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利益;實踐導向
中圖分類號:D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9-0008-03
利益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是社會關系形成并穩定發展的現實基礎。在原始社會早期,生產力低下,人們為了生存往往聯合起來,最初的共同體由此產生。在這種共同體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并無區別。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分工出現,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開始分裂,尤其到了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這種現象更加明顯。資本主義國家打著“全球利益”的幌子對外輸出資本,掠奪全球資源,企圖將世界上的國家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之中。在此背景下,構建以全人類共同利益為基礎的命運共同體應運而生。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倡導的共同利益不僅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根基,更是對資本主義虛幻共同利益的超越。
一、利益的哲學解讀
(一)歷史與利益
利益一詞的出現經歷了一定的歷史演變過程。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以及人們生產生活經歷的不同,人們對利益有著不同的解讀。《后漢書·循吏列傳》曰:“勸令養蠶織履,民得利益焉。”這里的利益最先指的是物質利益。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人們對“利”進行了重新界定,“利者,義之和也。”這里的利是適宜、應當的意思。利與益結合,利本來的物質利益被遮蔽了,從而成為一種倫理行為準則,具有了倫理色彩。色諾芬的《經濟論》中第一次在經濟意義上把財產和利益聯系起來。他說:“財富是一個人能夠從中得到利益的東西。”柏拉圖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考察利益的,他指出,人具有欲望、意志(激情)、理性三個功能,在柏拉圖看來,利益作為一種心理欲望由此成為一種需求。人們將利益看作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起始于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時期。維柯首次明確認識到利益的社會歷史作用。他認為,階級斗爭是歷史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這種斗爭的背后是以利益上的矛盾作為現實基礎的。真正從社會角度出發考慮利益問題的是愛爾維修。他將利益視為社會生活中唯一的、普遍起作用的因素,他認為人們對物質利益的需求是進行勞動的目的和動力。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從自己的經濟理論出發引出了利益問題。他指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在經濟活動中的行為受到利己心的支配。邊沁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逐漸確立了資產階級功利主義的思想體系。他認為個人利益首先是第一位的,公共利益不過是個人利益的總和,最真實存在的還是個人利益。在黑格爾看來,利己主義和沖動是一種惡的表現,但是惡卻成為歷史發展的杠桿。隨著社會進步因素的出現,這些資產階級思想家們逐漸摒棄了籠罩著宗教倫理色彩的利益觀,開始將目光轉向人的現實發展需求,但由于階級和歷史的局限性,西方學者的利益觀在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主觀的范圍,難以從人的本質出發理解現實利益,最終陷入唯心史觀的泥淖。
利益是馬克思建構歷史唯物主義的出發點。馬克思在擔任《萊茵報》主編期間,接觸到了社會中的現實利益問題。出于對利益問題的探索,馬克思開始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問題。在馬克思看來“人類奮斗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1]通過對現實利益的研究,馬克思逐漸確立了生產關系的范疇,并最終建立了歷史唯物主義體系,進而發現了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否定了以往唯心主義哲學家認為利益是思想的觀點,肯定了利益的現實物質基礎。不僅如此,馬克思從社會歷史的視角探明了利益的本質,他在分析共同利益時曾指出,“共同利益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普遍的東西存在于觀念之中,而首先是作為彼此有了分工的個人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存在于現實之中。”[2]這說明了利益產生的條件,即是從現實的、個人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利益的本質是滿足人的需要的物質生活條件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分配時所形成的一定的社會關系的體現。
(二)動力與利益
利益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社會的發展并不是一成不變穩定向前的,而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由低級向高級蛻變。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利益作為內在動力推動著社會的更新變革。馬克思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借助唯物史觀,正確闡釋了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在唯物史觀中馬克思曾指出,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那么人類為什么要進行生產?為何要不遺余力地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式提高社會生產力?階級斗爭是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那么各階級為什么要進行流血或不流血的對抗呢?歸根結底源于人們的利益與需要,任何的社會變革都是為了重新調整人們之間的利益關系。
利益是人類歷史活動的深刻淵藪,是社會關系產生并穩定發展的現實基礎。人們在自己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形成了穩定的社會聯系,以此來滿足人們對生產生活資料的需求。這一背后的現實的物質基礎就是利益。在原始社會早期,生產力低下,物質匱乏,人們往往被自身所在的生活環境所限制,單個人無法獲得生活所需要的物質資料,因此,必須借助集體的力量以便聯合起來彌補個人能力的不足。通過這種聯合的方式,人們之間開始建立一種社會聯系,這便是最初的共同體,即自然共同體。在這種共同體下,個人利益的實現就是共同體利益的完成。自然共同體為日后我們考察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提供了借鑒意義。
二、共同利益——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根基
全球化在促進世界生產力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全球性問題。資本主義國家憑借自身在全球化中的優勢條件,掠奪全球資源,對外輸出資本,不斷侵犯別國利益,導致各國沖突不斷。除此之外,由利益導致的各種全球性問題,例如,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等問題層出不窮。在此時代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全人類的共同利益為基礎的,其形成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中國傳統哲學思想以及當今世界所面臨的突出問題。
(一)目標指向:馬克思的共同體思想
馬克思在探求人的本質過程中得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將人看作社會的人。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中,馬克思認為,個人是社會存在的基礎,個人利益的充分實現有助于社會利益的發展;社會是個人存在的前提,社會的發展為個人利益的實現提供了物質保障。馬克思從共同體的視角正確分析了社會與個人的辯證統一關系,突出強調了從社會聯系的性質的角度來理解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因此,馬克思真正的共同體指的是“個人不僅在實踐上同時也在理論上意識到物質生產的共同體意義,從而把自己的勞動轉變為社會勞動的一部分,把自己轉變為社會的個人。”[3]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雖然與馬克思提出的社會化的人類還有很大的差距,但已超出資本主義社會狹隘的利己觀。人類命運共同體突出強調社會利益乃至全人類的整體利益,正確處理了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將利己主義發展觀變為集體主義發展觀,從而堅持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發展觀。
(二)文化底蘊:中國傳統哲學
中國古代的利益概念有雙重含義,一種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經濟、政治、綜合國力等;另一種是春秋義利之辯中出現的“利”。“利者,義之和也。”這里的“利”是適宜、應當的意思,受儒家為尊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人們對利益進行了道德上的界定。至此,利益成為一種倫理規范中的應然概念。大同世界是中國傳統小農社會發展的理想旨趣。中國的大同與西方的烏托邦思想有相似之處,即對美好社會生活的向往。馬克思共產主義學說在中國古老的大同思想中早有基礎,這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共同利益的提出提供了營養和借鑒。這說明,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沒有過時,其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理想境界,將會成為人類不斷追求向往的動力。
(三)現實基礎:當今世界所面臨的突出問題
全球化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界限,將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與此同時,在全球化浪潮中,各國之間的利益矛盾并未消除,不合理、不公正的現象仍舊存在。例如,資源分配及共享問題、全球生態環境問題、和平與發展問題等,例如,不久前公布的《皇家學會開放科學》在2月27日期刊上發表一項最新科學研究,研究顯示,塑料已經布滿世界海溝最深處,這很大程度表明,地球上已經不存在還未受過塑料污染的海洋生態系統了。可見,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性的重大問題,這些問題并不是一國、一地區,甚至一個民族可以解決的,沒有任何國家在遇到這些挑戰時可以獨善其身、獨行其是。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這個世界,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里,生活在歷史和現實交匯的同一個時空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4]這反映出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題旨。
三、共同利益——對虛假共同體利益的超越
隨著自然共同體的解體,個人利益與共同利益之間出現了裂隙,尤其到了資本主義發展階段,這種現象更為明顯。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鞏固政權與維護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往往大肆宣揚超出人類現實生活基礎的虛假利益。資本主義國家對內宣揚所謂的“民主”“自由”;對外以意識形態方式輸出普世價值觀,企圖將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納入西方資本主義體系內。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超越了資本主義國家市民社會狹隘的利益觀,沖擊了西方的資本利益觀,彰顯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利益觀的正確性與前瞻性。
(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超越了市民社會狹隘的利益觀
市民社會重實用主義,認為有用的東西即是善,否則便是惡。這就等于說,無論發生什么,例如資源枯竭、生態環境破壞等,只要有利于個人利益都是重要的。倘若堅持市民社會的實用主義,那么全人類的整體利益的實現是不可能的。資本主義國家中的市民社會存在著明顯的利益對抗現象,在生產發展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物與物的關系所取代,人與人之間出現了異化。在馬克思看來,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根本利益明顯不同,無產階級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全人類發展的角度提出:“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共同發展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符合各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應該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順應時代潮流,把握正確方向,堅持同舟共濟,推動亞洲和世界發展邁上新臺階。”[4]隨著生產社會化的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將會沖破原有的社會限制,形成全球開放式的社會化交往體系,實現世界的普遍交往。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沖擊了資本主義社會特殊的資本利益觀
馬克思指出:“資本不是任何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獨有的社會性質。”[5]當前西方國家所倡導的“共同利益”其實質是資本拜物教下的資產階級特殊利益。馬克思從人的現實利益維度出發,通過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現象得出,資本主義所倡導的共同體是一種虛假的共同體,在這種共同體下共同利益被虛化,成為一種維護統治階級特殊利益的掩飾工具。利益不再是勞動創造的物質條件,而成為一種特殊的顛倒的被抽象的社會關系。人們對利益的追求原本是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需要,以此獲得更高層次上的自由。但受資本主義拜物教的影響,利益逐漸被異化為自身的否定形式。無產階級的集體主義價值觀拒斥利己觀念,倡導利他觀念,其需要的不是利己主義的冰水,而是集體主義的篝火。因此,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就是要打破國際上的這種利己觀念,打破資本統治下的社會化交往的限制,致力于促進世界生產力的巨大發展,這樣不僅各國發展是有可能的,而且世界的可持續發展也是有可能的。
(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利益觀在當代社會發展中的題旨
目前西方學者所討論的全球化問題其實質是西方資本勢力擴張的問題,目的在于將世界上其他國家納入西方資本主義體系之中,誠然動機不純。全球經濟的巨大飛躍以無可辯駁的事實證明,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社會化的人類社會,全球化只是社會化的一個現象,是人類向共同體邁進的一個階段上呈現出的外部特征。由此看來,全球化的發展還很不全面,各個國家的利益沖突仍舊存在,這說明當前以西方為主導的資本主義體系已難以維持全人類對共同利益的需求,馬克思所提出的“社會化的人類”才是未來全球化發展真正的解決思路。
我們應該看到,馬克思所構建的共同體是真正的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這種聯合體下,共同利益與個人利益并無二致。然而當今世界還未實現真正的聯合體,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朝著這個目標邁進的一個階段。因此,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框架內制定一個反映全體人類根本利益的一般規則,應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積極踐行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真正實現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四、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共同利益的實踐導向
當代經濟全球化的趨勢表明,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世界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各國間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也日益增多。因此,如何擴大各國間的共同利益,實現人類真正的共同利益,這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重大問題。國家維護和拓展自身利益的途徑不再局限于零和博弈的利益爭奪,開始更加關注利益基礎上的正和博弈與互利共贏,國家間合作得到了鼓勵,國家間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因而具有更多基礎性的作用。
(一)重視經濟發展,大力發展生產力
馬克思共同體的構建是建立在物質資料極大豐富的基礎上的。同樣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也需要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為其搭建平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說到底是以利益為基礎的,只有最大限度地爭取國家之間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才能使我們真正邁向人類命運共同體,邁向自由人的聯合體。經濟利益是共同利益的主要內容之一。要始終將各國經濟穩步協調發展作為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著力點,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推動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下的發展觀,并不是以往那種依附資本主義國家的被動發展,而是以每個國家自由發展為前提的獨立自主的發展觀。發展問題是以利益為基礎的,如果每個國家發展是一切國家自由發展的前提,那么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化是有可能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并不會束縛各個國家的發展,而是在多樣化的基礎上,找到適合各國發展要求的發展進程。
(二)創新中國形象,構建共同利益話語體系
首先豐富共同利益的內涵。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共同利益”實際上指的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民族與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利益,也是不同民族與不同國家相互依存、相互聯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關系。這種共同利益更多強調的是經濟利益、安全利益、環境利益,并不是超國家、超階級的利益。其次,規范價值指引。當代西方國家所倡導的“普世價值”是資本主義國家的價值表達,反映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核心價值觀。資本主義國家經常通過外交的手段以“全球利益”為幌子,向別國輸出資本主義意識形態,這種充滿資本強權的“虛假”普世價值不具有任何的全球性、人類性與科學性。為此,我們需要構建一種正確的全球價值理念。中國在國際交往中一貫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堅持互利共贏開放的政策、堅持和諧共存的理念,贏得了世界各國人民的贊賞。這種全人類認同的共同理念有助于增強利益共識,推動世界和諧發展。最后,創新中國形象,開發新的利益勢能。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過程中,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們應發揮自身固有的優勢,不斷開發新的優勢,擴大對外開放的空間,努力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資源的最佳配置,在與各國的經濟往來中尋求最佳利益契合點,謀求全世界的合作共贏。習近平總書記講道:“要對外介紹好我國的內外方針政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把中國夢同周邊各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區發展前景對接起來,讓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周邊國家落地生根。”[4]
(三)堅持合作共贏,建設美麗世界
馬克思所強調的共同體具有聯合性。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承繼了馬克思共同體的思想,又結合當今時代發展的特點,使雙方或多方在最大程度上實現了共同的利益訴求。因此,我們必須通過多種形式來促進合作共贏。積極構建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在全球經濟的治理體系中,我們要從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立足于全球平臺,結合時代發展的要求對舊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進行變革,使其更適用于當今世界經濟的發展。
構建美麗世界,重在解決公平公正的問題。“經濟全球化是歷史大勢,要加強協調,完善治理,引導經濟全球化健康發展,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6]只有這樣才能推進合作共贏。各國要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優勢,兼顧當前和長遠的利益,抓住新經濟發展的歷史機遇,在提高生產力發展的同時,進一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維護聯合國的宗旨和原則,努力構建開放型的世界經濟。
中國所倡導的利益在實踐路徑上發生了一些變化,即中國由之前的主要為自己發展的利益思想轉變為同大國、周邊、發展中國家等尋找利益匯合點,這體現出了馬克思主義國際發展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既契合了馬克思共同體的思想,又根據時代發展的特色將全世界各個國家各個民族結合起來,是一種既有理論高度又有現實基礎的發展理念。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3]劉海江.馬克思實踐共同體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25.
[4]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920.
[6]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