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琳歡
摘 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這是大慶市推進“放管服”改革的基本方向。以“放管服”改革的內涵與重要意義為切入點,分析大慶市“放管服”改革現狀及面臨的挑戰,提出大慶市“放管服”改革的主要著力點。
關鍵詞:“放管服”改革;發展環境;大慶市
中圖分類號:D62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9-0037-02
“放管服”改革是政府貫徹與落實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動體現,是一場涉及從機構、權力到理念的全方位改革。從“放管服”改革入手研究如何優化發展環境,對大慶實現轉型發展、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放管服”改革的內涵與重要意義
(一)“放管服”改革的內涵
“放管服”是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的簡稱,其本質是從關鍵環節——政府與市場關系入手培育市場環境的改革,與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放開搞活”的思路一脈相承。
1.“放”即簡政放權,是“放管服”改革的基礎和前提
簡政放權,即通過政府權力的下放或削減,打破束縛著市場主體的“無形枷鎖”。新一輪的簡政放權已要求中央各部委和各級地方政府建立權力清單制度,明確改革和管理的底數,簡政不減責,放權不放任,改革視角更加全面,舉措更加務實。
2.“管”即放管結合,是“放管服”改革的方法和措施
簡政放權絕不是一放了之,必須有破有立,如何“放而不亂”是關鍵中的關鍵。要合理規劃政府職能,科學確定政府的監管范疇,正確判斷哪些該放手、哪些該加強,做到“有效放權”與“有效監管”的統一。其中,“放管結合”的重點是加強監管,以“管”營造公平和秩序。
3.“服”即優化服務,是“放管服”改革的目的和核心
為人民服務是政府的本分,以“服”輸出便利和品質。服務型政府是歷史規律的必然,是政府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也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要簡化辦事程序,提升行政效率,真正把服務意識貫徹到政策制定、政策執行等各個環節之中,旨在實現企業和群眾干事、創業不求人,發展環境更公平。
(二)“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意義
1.“放管服”改革帶動創業創新熱潮
面對國內深層次結構性矛盾不斷顯現,“放管服”改革致力于營造便利的營商環境,不斷破除各種束縛創新發展活力的桎梏,與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互聯網+”緊密結合,進一步增強了創業帶動就業能力,提升了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活力,推動了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
2.“放管服”改革激發市場主體活力
中央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簡政減稅減費措施的推進實施,有效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生產經營成本,市場主體準入門檻降低,市場主體增多且日益活躍。截至2018年,各類市場主體數量已經超過1億戶,其中企業3 100多萬戶,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和市場經濟的內在活力得到激發。
3.“放管服”改革提高政府行政效能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管理理念一直在進步、管理方式也在變革,特別是2015年形成“放管服”三管齊下、全面推進的格局后,政府職能發生了深刻轉變,管理手段在創新,行政效率不斷提高。如權責清單的編制有效解決了部門間權責不清、交叉重疊等問題。
二、大慶市“放管服”改革現狀分析
大慶市積極落實中央和省委各項改革部署,探索具有大慶特色的“放管服”改革實踐,一批針對性強、含金量高、務實管用的改革舉措落地生效。
(一)實施兩個清單管理
大慶市落實國家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改革有關工作要求,每半年進行一次政策落實情況效果評估。同時,開展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和行政許可事項動態清理。截至2018年,大慶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由2014年的327項壓縮至123項,中介服務事項減少到88項,審批提速64.2%,超20%的事項全程網上辦理。
(二)壓縮辦事流程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邁出堅實步伐。2018年8月,大慶市明確第一批市本級政務服務“最多跑一次”事項1 323項。同時,清理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并同步跟進行政效能監察。大慶市在改進行政審批、推動流程再造方面“問診于企”“問計于民”的做法得到了省委的充分肯定。
(三)建立政務服務網
大慶市深入實施“互聯網+政務服務”工程,建設包括不動產登記、教育信息、食藥監安全等在內的政務云平臺。政務平臺完成了國家“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試點,建立了市、縣區、鄉鎮(社區)、村屯四級便民服務體系,政務服務辦事便捷度被省政府評為A級。
(四)降低企業綜合成本
降低失業保險和市區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繳費標準,2017年企事業單位減輕負擔5 275萬元;調整市區城鎮土地登記范圍、企業減稅6億元;下調工商業用電用水用氣價格,企業減少支出1.85億元[1]。
在降成本基礎上,還大力鼓勵支持創新創業,努力構建“政策扶持+平臺服務+孵化指導+模式創新”的生態環境,2016年,市本級創業專項資金由3 000萬元增加到5 000萬元[1]。
三、以“放管服”改革優化大慶發展環境的路徑探索
大慶市的“放管服”改革要按照審批更簡、監管更強、服務更優要求,打好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管齊下”的組合拳。
(一)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激發市場活力
1.繼續精簡行政審批事項
首先,堅持數量與質量并重。2018年8月,國務院決定取消11項行政許可等事項,大慶市對國家和省已經取消、下放的事項,要確保落實到位,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繼續依法依規“減、并”。要進一步對尚未進駐或授權市服務中心的審批事項全面梳理,具備條件的全部進駐或授權到位。其次,堅持問題導向,對社會關注度高的“硬骨頭”進行攻關,推動行政審批事項及工作流程圖線上線下雙公開,能審驗的絕不審批。最后,堅持統籌聯動,做好市縣區、部門間的協同、銜接工作,加強對下級單位的業務指導。
2.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針對大慶市商事制度改革,一是要推進“多證合一”改革,推進注冊登記便利化,切實增加創業成功概率。二是要推行“證照分離”改革,其改革的重點內容是要有效區分“證”“照”功能,市場主體持照即可經營,著力解決“準入不準營”問題。三是推進企業名稱登記制度改革,進一步簡化申請審核流程。
3.推進投資審批改革
進行投資審批改革是大慶市推動流程再造、優化營商環境、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的重要舉措。首先,要切實做好企業投資服務工作,全面清理和整合前置要件,簡化企業投資程序與時限,推行聯合審批、多圖聯審等方式。其次,積極推廣“區域評估”,區域內評估結果供各個項目共享使用,不再對企業單獨提出評估要求。最后,積極推行企業和政府“雙向承諾制”。
(二)改進政府監管,營造公平有序的發展環境
1.轉變政府監管理念
要糾正“重審批輕監管”的錯誤觀念,改變重審輕管、有權無責的現象,避免出現放管脫節、管理真空的問題。對于一些新興產業和商業模式,政府應堅持包容審慎的監管理念。總之,要形成一套依法依規與包容審慎相結合的監管機制,打造公平有序的營商環境。
2.創新監管方式
全面推進“雙隨機、一公開”監管。“雙隨機、一公開”即在監管過程中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大慶市要把這一監管方式作為市場監管的基本工作機制,將“雙隨機、一公開”抽查的結果信息作為企業信用狀況的重要考量因素,并根據企業風險信用狀況確定抽查比例和頻次,形成一個有效循環的工作機制。
加強信用監管和開展大數據監管。一方面,政府要帶頭守信用,切實落實各項政府合同與政府承諾;建設一個覆蓋法人、自然人和社會組織的信用平臺,完善企業信用“紅黑榜”發布制度。另一方面,政府要學會運用大數據的先進理念、技術和資源,更加準確地了解市場主體需求,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健全市場監管法律體系
要按照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頂層設計,抓緊通過立法程序對現有相關法律規范予以立、改、廢,建立以憲法為依據、以各行業監管法為主干的監管法律體系。其次,著眼于規范權責和保障權益,進一步明確相關市場監管機構的法定地位、執法程序和法律責任。總之,不斷以法治促進改革,以改革完善法治,實現兩者的良性循環。
(三)優化公共服務,更好履行政府職責
1.完善“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
大慶市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的構建要做到“三個凡是”,即凡是能通過網絡共享復用的材料,不得要求企業和群眾重復提交;凡是能通過網絡核驗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單位重復提供;凡是能實現網上辦理的事項,不得要求必須到現場辦理。
目前來看,信息孤島、數據壁壘是制約大慶“互聯網+政務服務”的瓶頸。大慶市下一步工作重點就是進一步打破部門間的“信息孤島”,推進公共數據的整合和共享;強化硬件支撐,研發和推廣兼容性更強的軟件系統;完善網上實名身份認證體系,加強電子證照、數字證書、電子印章應用;加強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等。同時,互聯網平臺的建設和數據的共享都要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進行,保護好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
2.搭建“雙創”綜合服務平臺
首先,政府要規范和引導“雙創”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擴展服務功能。其次,加大財政資金的支持力度,積極落實支持創新的稅收優惠政策。再次,推動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升級,強化科技開發合作,推動國內一流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在大慶市設立或共建研發機構。最后,打造一批市級創新創業重點展示品牌,并做好創新創業經驗推廣工作。
3.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大慶市可列出本市的公共教育、勞動就業創業、社會保險等八大領域的基本公共服務清單,明確服務項目和保障標準。同時,大慶市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要貫徹“全國深化‘放管服改革轉變政府職能電視電話會議”精神,按照兜底線、織密網的要求,發展“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等,推動公共服務城鄉均衡覆蓋。
參考文獻:
[1]大慶重構產業重組要素重聚動能重塑環境 加快實現轉型發展全面振興[N].黑龍江日報,2017-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