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穎 韋利秀
摘 要:依飯節是仫佬族人民長期生活習俗的凝聚,承載著特定歷史時期仫佬族民眾的訴求。依飯節是最早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少數民族節日,其自身起源的神話與傳說、供奉的人物與祭儀、旨趣與功能都隨時代變遷而變遷。在文化生態視角下,通過解析依飯節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歷程,探索依飯節文化的歷史意蘊,就能發現其特色文化的構成基質,發現影響其文化生成的社會經濟發展力量,發現依飯節文化的傳承方向。此視角對于保護和傳承依飯節文化、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具有建設性幫助,對于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問題也可提供某種思路。
關鍵詞:依飯節;文化生態;文化意蘊
中圖分類號:G03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9-0118-04
仫佬族是廣西著名的山地民族,總人口約為21萬。羅城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坐落于桂西北九萬大山南麓。仫佬之名,最早載于《新元史》,“族稱見諸史籍始于明清時期”[1],只不過,明代稱為“伶人”,清代稱為“姆姥”,新中國成立后,才于1956年正式定名為仫佬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仫佬族人民凝聚出自己獨特的民族節日——依飯節。在文化生態視角下,依飯節以其自身的起源傳說、祭儀傳承、旨趣變遷表現著仫佬族文化的特色,反映著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變遷,也自然昭示著其傳承的方向。
一、從文化生態視角看廣西羅城仫佬族依飯節文化起源和發展
從生態學的角度看,人類的生存環境有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和規范環境。文化生態是指“由構成文化系統的諸內、外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生態關系”[2],文化生態視角借用生態學的方法從哲學的視域出發研究文化,它將文化納入生態視域下,使人們對文化的生成、傳承、存在的生態狀態獲得新認識,這是一個動態過程。在文化生態視角下,通過考察這個動態過程可以更好地認識依飯節文化的獨特性,以及保持其文化多樣性價值所具有的特殊意義。
(一)仫佬族依飯節起源探析:傳說與考證
仫佬族是一個山地民族,長期的自然地貌與人文環境使“山頭尖、筷頭尖、筆頭尖”的說法在民間頗為流行。這個“山頭尖”描述的就是山峰林立、重巒疊嶂的自然環境。這樣的環境使人的生存不容樂觀,但卻無礙仫佬族人民的樂觀心態。依飯節又稱“敬依飯公節”“喜樂愿”“祖先愿”,其起源傳說反映了仫佬族人民面對艱苦自然環境不屈不撓的樂觀精神與感念先祖的質樸本性。
關于依飯節的起源,在仫佬族民間有多種傳說版本,雖因本民族無文字無法記錄,在口耳相傳中多有差異,但大體意思相同,且多跟人們的生活、勞作相關。相傳仫佬族先民在羅城開基立業時,由于生產工具簡單、耕作水平較低,加之周圍鳥獸為患,生計頗為艱難。這時,名為羅義、羅英的英雄橫空出世。羅義馴獅轄馭百獸,防擾護田;羅英馴牛用于耕作,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另有傳說稱,射獅授牛的另有其人,乃為白馬姑娘,是她打死獅子,趕跑野獸,奪回給鄉民做種子的谷穗,然后用紅薯做黃牛,用芋頭造水牛,教人們從事農業生產。再有傳說稱,仫佬族先祖依飯公獲罪入獄,生死攸關之時得到梁、吳兩位看守同情,助其深夜出逃。被官兵圍堵之際,承一牽白馬的姑娘相救。依飯公發跡后定脫難日為“依飯節”,供奉梁、吳兩位看守以及白馬姑娘,以銘記救命之恩。這些傳說哪個先哪個后現在很難考證,但據史料推測,依飯節的起源或可上溯到五百年前。因羅城縣四把鎮大新村謝姓氏族的祠碑有載:“遠祖顏政,于明朝自閩中播越北部……名曰謝村……創業立籍,頂戴梁、吳二帝……逢辰丑未之年,立冬二日末,大會朝武依飯”[3],新村吳姓族譜亦有相似記載。此記載與民間傳說有部分重合,學界亦因此推斷,今天仫佬族的形成與當地土著民族,與南遷的湖南、江蘇等地漢族關系密切。雖然僅憑碑文或族譜不能斷定依飯節源于明代,但至少可為探析仫佬族的族源構成提供一點借鑒。
(二)依飯節特色解碼:諸神與祭儀
依飯節是個感恩節,感恩的對象就是它所供奉的諸神。作為仫佬族最具特色的節日,依飯節的民族特色既體現在它供奉的神之上,也體現在它的祭祀儀式之中。
關于仫佬族依飯節所敬諸神,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縣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韋顯波曾做過盤點,并把供奉的36位人物分為三個層次,分別是祖先、恩人、神仙和歷史傳說中的人物。祖先當然是指始祖依飯公爺和歷代祖先,依飯在仫佬語本就是祭祖之意;恩人包括白馬姑娘和梁、吳兩位看守,也就是后來的梁善利侯王和吳廣惠侯王;至于神仙,包括雷神、菩薩、灶君等;歷史傳說中的人物包括欽差兩廣陳都督老爺、前軍都督覃裕春老爺等,由于地方不同,有的地方還供奉魯班,而在另一些地方,供奉的神靈還會更多些。盡管這樣,我們也不難看出仫佬族人感恩的四個層次,那就是感恩先祖蒙蔭、感謝恩人相護、感恩神仙庇佑、感恩歷史人物造福。這個感恩的儀式,是依飯節活動的中心內容,也就是所謂的“依飯道場”,這是一個盛大的祭祀過程。依飯節整個祭儀程序包括啟壇、請圣、點牲、勸圣、唱神、合兵、送圣七部分。大體來說,就是先啟壇,恭請各路神仙下凡。由師公身穿法衣、頭戴面具,逐一念唱各位神仙的名字,作舞以邀神仙入席。期間,還要擺出茶葉、柑橘等12種素菜構成的“清筵”,煮熟的豬頭、雞、鴨等12種熟食組成的“濁筵”供神仙享用,還有道場為各戶提供的黃豆、綠豆等做成的“12味”。宰殺雞鴨牲祭神靈送圣后,鄉民們將分到的紅薯、芋頭及糯米谷穗拿回家中供于神龕之中。整個祭儀非常隆重,表現了鄉民們的內心訴求,只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個訴求——也就是祭儀的主旨略有不同。
(三)依飯節祭儀旨趣變遷:從求神到展演
早期的依飯活動,主旨自然是感恩。感恩祖先、恩人、神仙與歷史文化名人,感恩之余還有祈求護佑的意味,祈求祖先保佑,祈求神仙相護。這種對祖先、神靈的供奉是農耕文明的一種典型表現,與此相關,依飯活動的舉辦也起著聯絡家族、宗親的作用。
主旨是祭神、祈求神靈護佑的時候,依飯活動莊嚴、神圣而盛大,以祭儀程序的繁雜、祭品的豐富顯示鄉民們的誠心。依飯活動舉行的時間在農歷立冬當日或是之后的某一天,因此最早舉行依飯活動單位叫“冬”,這也成為仫佬族早期的宗族單位。能在一起舉行祭祀活動的人必是親近的人,要么血緣近,要么住得近。在祭品的準備上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本次祭祀的祭品由各家各戶聚在一起準備,各自認領、自行分擔;一種是以“冬”內族人分戶輪流做東,一次祭祀活動所需的祭品由一戶人家準備齊全。小型的活動儀式由三五個人牽頭,組織與籌備的組長由公推或輪流擔當,在宗族祠堂或組長家設祭壇;后來,這種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單位逐漸被以地域為紐帶的行政單位取代,開始以村屯為單位輪流做東準備祭品;直至現在,甚至成為整個民族、乃至整個區域的慶典活動。特別是近年來,大型的活動儀式在羅城民族文化廣場舉行,參與的人員不僅有各村屯的仫佬族人,甚至外族人、外省人、外國人。依飯活動規模由小變大的過程,還是一個舉辦活動的鄉民群體血緣被稀釋、地緣被弱化的過程。祭儀的主旨也從求神靈護佑、歌舞娛神,發展到一種類似展演的大眾娛樂活動,變成了歌舞娛人;依飯活動的舉辦也起著向外族人、外省人、外國人宣傳自己文化特色的作用。
二、仫佬族依飯節文化的歷史文化意蘊
依飯節祭儀的主旨不同,依飯活動所承載的現實功能也不同,體現的歷史文化韻味亦不同。縱觀依飯文化發展,其傳說、歷史、供奉的神、祭禮的儀式無不是其特色民俗的彰顯,是其民眾訴求的體現。而這些民俗和民眾訴求,又反映了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發展狀況。
(一)傳說與考證:內含依飯節文化的主要構成基質
依飯節作為仫佬族最具特色的節日,其神話、傳說無不體現著仫佬族的歷史。雖然其起源的神話、傳說沒有特別顯著的民族特征,卻仍能剝離出兩種主要文化基質:一種是廣西土著民族文化,一種是中原地區傳播而來的漢文化。剖析這兩種文化基質的關系,亦能解釋仫佬族的族源構成。
關于仫佬族的族源形成,學界有多種看法。認為外省遷入者有之,認為是當地土著民族發展而成者有之。認為從外省遷入者以仫佬族主要姓氏的族譜、宗祠碑記、墓碑及傳說等為依據,認為仫佬族來自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份的漢族,謝氏祠碑、吳氏族譜都提到了遷入問題。入鄉之后,產生新俗,祠碑、族譜都用漢字表述就是證明。而依飯節起源傳說中當年救助依飯公爺并被仫佬族供奉的梁、吳二位看守也都是漢人。這種觀點強調的是外來文化的強勢統攝。認為是當地的土著民族發展而成者,則把仫佬族的歷史再向前追溯,認為仫佬族作為一個自成特色的土著民族在很早以前就生活于嶺南地區,或“可能源于五萬年前的‘柳江人”[4],在明代以前,被包括在壯侗族諸民族共同的先民百越、越、西甌、駱越、烏滸、俚、僚、伶等稱謂之中,明代后與外來漢人融合并發展成為單一民族。這些土著民族文化對依飯節文化影響也很巨大。但是,無論是持哪種觀點的學者,都沒有完全否認另一種文化的存在。因為,漢族和土著民族對于仫佬族的形成、對于仫佬族文化的生成都不可或缺,不同學者的觀點不過是強調的重點不同而已。正是漢族文化與當地土著民族文化共同作用,才打造出今天依飯節文化的民族特色。
(二)諸神與祭儀:多種子文化完美融合的具體體現
當地土著民族的原生文化與傳播而來的漢文化都是仫佬族依飯節文化的主要基質,兩種文化在依飯活動中隨處可見。甚至可以說,從供奉的諸神到舉行祭儀的各個細節,都是兩種文化視域下各個子文化完美融合的具體體現,比如說漢文化、與漢文化相關的道教文化、佛教文化乃至各少數民族文化。
在某種意義上說,依飯儀式中漢文化的因素更多些,這在祭祀的語言、時間、供奉的人物上都有所體現。首先,是祭祀所用的語言與文字。主持祭祀儀式的師公用一種獨特的形式念唱經書,使用的就是“土拐話”(漢語和本地土語結合而成的一種方言),間或夾雜著西南官話、仫佬語和壯語。由于沒有本民族文字,甚至常用漢字記錄、標注仫佬族語和壯語的發音。其次,依飯節舉行的時間也用中原地區的生肖紀年法標注。如羅城謝姓祠堂碑刻中的“辰丑未之年”表示舉辦依飯道場的具體年份,“立冬二日末”確定舉辦的具體月、日。再次,供奉的人物中的神仙,多是道教、佛教人物。佛教中的菩薩自不必言,道教中的神仙則非常之多,既包括自然神中的雷神、水神、風神等,也包括上古神話中的盤古、伏羲諸神,還包括肉身成神的歷史人物,比如魯班等,祖先也可歸為此類。神仙如此之多,與道教本身是多神教有關,也與道教對依飯節的影響深有關。依飯舞作為依飯儀式重要組成部分,受道教文化影響尤其大。在儀式過程中,師公無論所穿類似過膝道袍的法衣、所戴有八卦圖案的帽子,還是舞蹈時所踩的類似道家功法的罡步,都“蘊含著深厚的道教文化精髓”[5]。依飯舞不僅受道教文化影響大,受當地土著民族文化影響也很大,因此,也有人稱仫佬族的依飯舞為依飯儺舞,是指這種舞蹈的最初產生“與圖騰崇拜、巫術意識以及原始狩獵有關聯”[6],后才成為一種驅邪鎮妖、祈福保佑平安的神圣活動。在活動中所使用打擊樂器,一般是壯、瑤、毛南族的蜂鼓、扁鼓,幾個民族甚至“有共同崇拜的花婆、三界等先神”[7],由此可見各土著民族文化互相影響的力度。而祭儀中各民族文化完美融合,有些在細節上甚至無法完全區分。
(三)祭儀旨趣變遷究因:科學去昧的體現
依飯節的慶典和祭儀蘊含了仫佬鄉民的信仰、歷史印記以及他們對生活的理解,表達了不同時期人們的愿望與希冀。這種從娛神到娛人主旨的變遷,與祭儀活動神圣宗教意味的減弱、歡快民俗意味的增加強相呼應,體現了不同時期人類的思維能力及社會經濟發展狀況。
最初的祭儀活動中,宗教、圖騰意味非常濃郁。這時候,祭儀的主旨是感恩與祈福保佑平安。在人類思維發展的初期階段,人類對自然界的認知有限,在對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及生、死等生命事件懼怕而又無力解釋的情況下就認為萬物有靈。這是圖騰崇拜、原始宗教形成的基礎。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人類自認在自然面前渺小而無力,祈求神靈保佑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五谷豐登。仫佬族人民供奉的社王、牛王、婆王、雷王、風伯、雨師等神靈應運而生,社王保平安、婆王佑生育、牛王管牲畜,如是等等。這種祈望,是農業文明時期生產力水平較低階段人對自然與社會發展的把握與要求在意識領域的體現。隨著工業文明時代的來臨,人類的認知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深刻知曉了自然現象及生命事件的成因,不再把順遂、豐收的祈望寄予神靈,祭儀也就弱化了神圣意味。科學的發展為人們打開了真實的世界,去掉人們因無知而產生的恐懼。如果說以前的祭儀是一種宗教活動,現在更接近一種民俗活動,從讓神仙開心變成讓人開心。祭祀活動更像是一場盛大的演出,是為展現民風、民俗而舉辦的大型群體性展示活動,既展示了傳統民族文化,也讓普通民眾參與其中。這種祭儀旨趣的變遷與時代休戚相關,追根究底,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科學去昧使然。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社會發展規律理論的驗證。
三、文化生態視角下仫佬族依飯節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方向
依據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仫佬族依飯節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作為人們曾經生活方式的凝結,作為一種見證歷史的文化,其旨趣終將會脫離農業文明,與向工業文明挺進的生產力相匹配。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也潛在地指出了依飯節文化的發展與傳承方向。在文化生態視角下,這必然是一條向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與傳承的道路。
(一)器物層面:做好傳說、史料的文字保存及祭儀過程的影像保存
2006年5月,仫佬族依飯節入選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凡這種“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具有口頭性、行為性、技藝性等特征,口傳心授是其傳承的主要方式。正因為如此,才要在器物層面做好有關依飯節傳說、史料的文字挖掘以及依飯節唱本的留存、祭儀過程的影像保存,盡可能地留存其歷史韻味,防止人亡藝絕。這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基礎。
對依飯節文字資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大體始于20世紀80年代。《仫佬族簡史》《仫佬族通史》等文獻的面世,拓展了人們的研究視野;《廣西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仫佬族依飯節》等系列著作又“分別從不同的側面對依飯節儀式進行研究,為依飯節的保護提供理論支持”[8]。2003年,羅城東門鎮銀氏四冬祠堂舉辦依飯節時錄了像,開啟了影像資料留存之路。隨著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用圖片、影像建立的檔案和數據庫也隨之出現,在專門網站、微信公眾號、微博上展示,如2015年注冊的羅城仫佬族博物館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不定期展示資料吸引了較多人關注。據羅城非遺辦主任莫文思介紹,羅城政府現在已將依飯文化節列入日常事務,每三年一大慶,每次大慶都要由廣西電視臺進行拍攝紀錄,就是為了做好資料留存。而之前舉行的幾屆依飯節,不僅有實況影像留存,還打算編輯制作專題紀錄片,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取得不錯的效果。但是,對于依飯節經書、面具、法器、掛像等資料的挖掘、整理還有待加強。
(二)技藝層面:重視依飯節傳承人的保護與培養
非物質文化遺產區別于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基本特性,是其需要依附于個體的人而存在。這個個體的人,就是傳承人。就依飯節而言,掌握祭祀儀式套路的師公地位尤其重要,因為他是依飯節文化精粹的傳遞者,也是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重要保證。
傳統的仫佬族依飯節的傳承模式主要有家族傳承和師徒相傳兩種,現實生活中以家族傳承居多。羅城縣非遺辦主任莫文思指出,家庭傳承通常局限在父子傳承、叔侄傳承和表親傳承上,雖因有血緣、族親關系長輩們會傾囊相授,但傳承面仍是過窄,無法滿足傳承依飯節文化的需要。羅城縣文化館相關資料記載,目前依飯節主要傳承人僅有謝忠厚、謝幫能、銀聯相3人,其中謝忠厚于2018年5月確定為國家級傳承人,謝幫能、銀聯相于2015年確定為自治區級傳承人。傳承人數量如此之少,表明現實生活中很多從事依飯節祭儀活動的師公對依飯節的認識不夠深刻,只能停留在動作形態表層,加之大多師公文化程度偏低,缺少學習能力,不利于依飯節文化的發揚光大。要打破這種現狀,就需要使傳承方式多樣化,增加傳承人數量,尊重和保護傳承人。關于這一點,當地政府乃至學校都已開展相關活動。羅城縣四把雙寨村中寨屯設立“仫佬族依飯節傳習基地”,教授祭祀儀式套路;羅城縣第二小學把《我是快樂的仫佬》定為校歌,擴大仫佬族文化的民間基礎;羅城仫佬族博物館免費開放宣傳仫佬族文化等。只有把點和面結合起來,既加強依飯節在當地的宣傳力度,讓當地老百姓深刻認識到它的文化價值;又輔以物質獎勵和資金支持,鼓勵年輕人拜師學藝,擴大仫佬族依飯節文化的知名度,擴大群眾基礎,在合理地范圍內增加傳承人數量。在此目標召領下,羅城目前積極籌資建設非遺文化,扶植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給傳承人提供展示、宣傳及其他有利于項目傳承的幫助和必要的傳習活動場所,資助傳承人教育培訓活動和授徒傳藝;在微信、微博上發布依飯節相關內容的同時,也會有針對性地在縣政府門戶網上發布傳承人資料,提高其知名度。同時鼓勵社會組織和個人對無經濟收入來源、生活確有困難的傳承人進行資助。這些措施在保護和培養依飯節傳承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并將繼續實行下去。
(三)精神方面:提升依飯節祭儀的時代旨趣、拓展傳播途徑
作為農耕文明的產生物,依飯節文化若想在新時代下發揚光大,就必須要與時代的發展相匹配。想一成不變地保有農耕文明的特色已經不再可能,提升依飯節旨趣適應工業文明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才是傳承道路。這種旨趣的提升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傳承的靈魂,同時,拓展其傳播途徑、擴大其知名度也非常重要。2014年,羅城在新修訂的縣自治條例中把每年農歷立冬日定為仫佬族依飯節,在擴大其知名度上邁出了堅定的一步。
依飯節祭儀脫離了生產力不發達、蒙昧時代求神保佑的旨趣后,也改變了聯絡宗族的功能,從而把類似宗教儀式的依飯節上升到民俗節日,使其成為代表、展現仫佬族的符號和標志。這是一種較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方式。這種發展,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生成變化的過程。因此,既要保留其歷史文化韻味,又不能墨守成規;既要保留依飯節文化中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要注入現代元素,開發仫佬族特色山歌、服飾、建筑、飲食等文化資源,用文化產品擴大其知名度。此外,還需要在各種博覽會、文化節、廟會、文化園上展演、展示,用實體傳播的方式增加曝光度;立足區域文化策劃產業,打造優秀景區,進行旅游傳播。特別是不能忽視媒體傳播的力量,要讓其經常在影視節目作品中“露臉”,比如2018年暑期熱播電視劇《延禧攻略》,就被網友扒出其中穿插著昆曲、緙絲工藝、打樹花等非遺文化元素,著實吸引眼球。事實上,當地縣政府及相關部門也在向此方向努力中,比如2017年12月在廣西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的《開心擂臺》第二站走進羅城依飯節,仫佬族博物館就在大廳內展示潘琦作的依飯賦,并設置依飯節文化展廳,向觀眾展示了仫佬族人在辛勤耕耘、積極探索中創造的源遠流長、獨具特色的仫佬族文化,增強民族自豪感。
四、結語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各種存留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無一不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的承載,體現當時的社會存在、經濟基礎。依飯節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歸根究底是由社會存在、生產力發展決定的,這也是其旨趣與功能變遷的根本決定力量。隨著社會存在的發展,社會意識終將發生變化。依飯節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要在現象層面對器物進行保護,在技藝層面保證祭儀不會失傳,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精神層面上進行傳承。既留存其歷史意蘊,又挖掘出其時代內涵,讓其與時代的生產力、社會存在相匹配。這既是當代依飯節文化獨特性的體現,也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之所在。
參考文獻:
[1]潘琦.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25.
[2]黃永林.“文化生態”視野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文化遺產,2013(5):1.
[3]仫佬族簡史編寫組.仫佬族簡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5.
[4]李干芬,胡希瓊.仫佬族[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1.
[5]黃小明,蘇水蓮,廖夢華.仫佬族依飯節舞蹈與道教文化的關系——廣西羅城仫佬族民間舞蹈現狀考察[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46(2):66.
[6]韋海燕,李朝昕.仫佬族儺舞的文化解讀[J].四川戲劇,2017(5):96.
[7]蘇沙寧.仫佬族“依飯節”及其祭祀音樂概論[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5(3):86.
[8]黃羽.羅城仫佬族依飯節文化的傳承和保護[J].民族音樂,2015(2):41.
Abstract: The yifan festival is the mulao minority people's long-term life custom condenses, carries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eriod mulao minority people's appeal. Yifan festival is the first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st of ethnic minority festivals, its origin of myths and legends, worship figures and ritual, purport and function are changing with The T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by analyzing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yifan festival culture and exploring it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we can find the composing matrix of its characteristic culture,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ce that influences its cultural form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direction of yifan festival culture. This perspective is constructiv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yifan festival culture and the promotion of excellent national culture, and also provides some ideas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Yifan Festival, cultural ecology, cultural imp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