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丹丹 康忠偉 楊艷秋
摘 要:習近平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準確把握新時代青年和青年工作的規律、特點,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定位、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形成了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體系,為高校育人工作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從立德樹人為根本、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為基石、深化教育改革為動力、“十大育人”體系為陣地以及黨的領導為根基等角度闡述用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導高校育人工作實踐的路徑,助力寫好教育奮進之筆。
關鍵詞:習近平;青年工作;高校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9)09-0128-03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希望,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年、關懷青年、信任青年,始終堅持把青年作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生力軍。習近平總書記科學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準確把握新時代青年和青年工作的特點,從“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維度,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戰略高度及“四個偉大”的全局視野,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戰略性、思想性、方向性、時代性的新思想、新定位、新觀點、新論斷和新要求,形成了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體系。
一、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研究現狀
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相關內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15年以后,以習近平青年觀和習近平青年成才觀為主題的研究是相對較早且內容較多,以習近平青年思想和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為主題的研究成果自2016年逐漸增多,而明確以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思想為主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2017年和2018年,并且逐漸占據研究的主導地位。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明確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共青團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正式提出了“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這一概念,掀起新一輪的研究熱潮。從研究成果上看,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理論淵源、形成條件、主要內容、科學內涵、特征特點等方面有了相對清晰的脈絡。然而,關于用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導高校育人工作實際相關內容研究非常少,個別學者研究了其對共青團改革、高校治團、德育工作及青年思想引領方面指導作用。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斷深化理論的實踐化過程,在全局視野上,抓住“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根本問題,出臺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等系列具有較強指導實踐工作價值的綱領性文件,促進各級各類教育持續、協調、跨越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充足且有力的人才支撐、智力支撐。
二、用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指導高校育人工作實踐的路徑
把握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的科學體系,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高校宣傳學習落實的重要切入點和深化區,以高校育人工作實踐為落腳點,系統地落實關于青年成長成才、教育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件和重大舉措,寫好教育奮進之筆。習近平治國理政的先進理念、方法,引領高校育人工作。“五大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四個自信”“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等理念指導高校育人工作理念的建立,“五位一體整體布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問題導向”“創新體制機制”“扎牢制度籠子”“依法治國以德治國”“國際視野”等方法指導高校育人工作路徑方法的構建。
1.立德樹人是育人工作的根本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高校的立命之本,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中明確了青年一代健康成長的道路,對青年人提出的希望、要求中首先提到的就是“德”,例如“勤學、修德、明辨”“志存高遠、德才并重”“愛國、勵志”等等。立德樹人導向鮮明,“立德”是前提、基礎,“樹人”是目標、方向;任務明確,就是培養德才兼備之人;方法清晰,就是先立德再樹人,先養成好品德再養成好能力,先告訴做什么樣的人再告訴如何做。“立德”需要潛移默化、堅持不懈、廣泛深入進行理想信念教育和意識形態引領,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滲透教育方方面面,構建起德育教育的大格局,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樹人”需要將德育充分融入、滲透到智育、體育、美育及弘揚勞動精神中,培養全面發展人才。立德樹人需要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結合學校實際本土化,內化到學校建設、管理的時時處處。
2.把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作為育人工作的基石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1]。習近平關于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發表了重要的論述,是加強新時代高素質教師隊伍建設的基本遵循和重要指引。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承擔著讓每個孩子健康成長、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任[2]。國家繁榮、民族振興、教育發展,需要大力培養造就一支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從教師的崇高使命看,教師要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人,承擔教書育人使命[3];從教師的素質要求上看,教師要理想信念堅定、政治素質過硬、愛國情懷深沉、道德情操高尚、仁愛之心寬厚、專業學識拂袖、業務能力精湛、創新意識強烈、育人水平高超,具有尊重學生、理解學生、寬容學生的品質;從教師的專業發展上看,教師要終身學習,拓寬視野,更新知識,掌握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業務能力,追求改革創新;從教師的教書育人方式上看,增加“四個自信”,堅持“四個統一”,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做好學生道德修養的鏡子,以人格魅力引導學生心靈,自覺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立德樹人融入文化知識教育,把好教學質量關;從教師的隊伍建設上看,將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建立教師發展全程化素質培訓提升體系,運用科學的評價體系,推行典型引領拓展計劃,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
3.把深化教育改革作為育人工作的動力
高等院校要走在教育改革的前列,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遵循青年成長成才規律,抓住時代特征,跟上青年變化,營造公平、高效、開放、協調的改革環境,注重發現和培養青年人才、一流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教育改革是動態的過程,從宏觀的形式變化到微觀的內容變動都是改革的依據,教育改革亦是一個全方位的工程,涉及教育理念、組織機構、機制體制、管理模式、形式內容、方式方法等各環節。以改革激發創新活動,以創新驅動改革深化,實現創新、改革、增長的良性循環,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潛能。新形勢下,深化高校教育教學改革,要著力推進“四個回歸”,堅持以本為本,教育引導大學生苦讀書、大學教師潛教書,夯實好學生立業之本,提升質量文化,轉變學生“求生活比求知識更重要”的大學生活態度,轉變教師“做科研比做教學更重要”的工作態度,推進課堂改革,更加突出大學教書育人本位;要著力推進教育現代化,以先進理念為引導,以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為手段改進教學方法、保障體系,以教育現代化引領創新發展,助力高教強國;要著力推進教育公平,解決高等教育發展不充分、不均衡的新矛盾,適應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成為社會公平的風向標、添加劑;要著力推進教育服務經濟發展,做好專業布局、學科和專業動態,使學科結構、專業設置、知識體系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輻射服務國家戰略需要和社會發展需求;要著力推進教育開放,匯集社會、家庭資源共同辦教育、支撐教育,融入國際形勢、人類發展規劃教育、發展教育,深化內部合作,擴大外部合作,形成全民服務教育、享受教育良好格局,增加人民在教育中的獲得感;要著力推進團的改革,準確定位共青團發展目標任務,強“三性”、去“四化”,轉觀念、轉方式、轉作風,建設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共青團組織,使其充分發揮黨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4]。
4.把“十大育人”體系作為育人工作的陣地
用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引領,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站在社會環境、發展態勢、國家戰略、國際視野的高度,推進“三全育人”的要求,依托“十大”育人體系陣地,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5]用好課堂教育主渠道,實施思想政治理論課創新規劃,大力推動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專業思政”轉身,推行必修課程德育元素挖掘工程,實現“大思政”教育課程體系,鼓勵創建啟發式、創新式課堂,編制內容實踐性強、時代性強的教材,創新“課程育人”體系;“青年是社會上最富活力、最具創造性的群體,理應走在創新創造前列。”[6]結合國家方針政策、區域經濟發展需要,以實驗基地和學科建設平臺為依托,以教師科研項目為載體,以科技活動、科技競賽、學術交流為手段,打造聯動式科教協同育人模式,推動“科研育人”體系建設;青年要“注重學習人生經驗和社會知識,注重在實踐中加強磨煉、增長本領。”[7]大力實施專業技術扎根行動、創新創業激勵行動和服務社會落地行動,致力于實踐項目標準化、管理制度化、形式常態化、基地規模化,打造學校自身特色實踐育人模式,暢通“實踐育人”體系;青年“要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秉承中華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8]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精神文化教育為統領,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構建文化自信鑄魂模式,打造“互聯網+高等教育”,培育優秀網絡文化成果提升“文化育人”體系內涵;“隨著信息化不斷發展,知識獲取方式和傳授方式、教和學關系都發生了革命性變化。”[8]發揮教育信息化功能,構建網絡新媒體矩陣,打造網絡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探索發現、尊重、培養互聯網人才、奇才的路徑,建立網絡安全、網絡文明運行機制,發揮“網絡育人”體系功能;青年“要歷練寵辱不驚的心理素質,堅定百折不撓地進取意志。”[6]深化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課堂內容模塊化、教學模式新穎化、考核模式全程化以及心理危機干預系統化、危機事件處理規范化,著力進行“心理育人”體系化建設;“管理體系要圍繞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的目標來設計。”[3]強化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和群團干部隊伍標準化、專業化建設,健全自律公約,推進依法治校,深化作風整頓,提升科學管理水平,助力“管理育人”體系作用發揮;“為廣大青年成長成才、創新創造、建功立業做好服務保障工作。”[7]“因事而化”設置大學生個性化服務中心,打通精準化、零距離教育服務路徑,發揮名師引領作用,探索情懷育人方式和后期服務育人持續改進機制,優化“服務育人”體系;“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9]。著力推進目標型/靶向型、精準型、素養型資助行動,打造發展型資助模式,實現扶困和扶志、扶智的有機結合,促有償、顯性和隱性資助有機結合,提升“資助育人”實效;“緊緊抓住思想政治工作這條學校各項工作生命線”[3]。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強化各級各類組織機構建設,發揮黨領導下的“一心雙環”團學組織作用,夯實“組織育人”體系。
5.把黨的領導作為育人工作的根基
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根本在于堅持黨對教育的領導,堅持黨管青年。習近平關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青年觀,青年是時代發展活力,是事業發展的生力軍,是國家發展核心競爭力。青年和青年運動推動社會革命,中國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要重視青年、關心青年、培養青年、引導青年、信任青年、團結青年,并帶領青年為黨領導下的國家和民族事業的奮斗目標不懈努力。在高校,要堅持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堅持黨對共青團工作的領導,堅持各級黨組織履行主體責任,保障育人工作、學校事業、共青團工作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發展。堅持黨的領導就要做好理論武裝,多措并舉開展黨的新思想宣傳學習教育,在師生群體中建立共識,營造學習和運用新時代理論教育引導青年大學生的濃厚氛圍,著力為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營造好氣候,創造好生態。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N].人民日報,2014-09-10.
[2]習近平.向全國廣大教師致慰問信[N].人民日報,2013-09-10.
[3]習近平.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發展道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報,2018-09-11.
[4]習近平關于青少年和共青團工作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5]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
[6]習近平.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5-04.
[7]習近平.緊跟時代肩負使命銳意進取為共同理想和目標團結奮斗[N].人民日報,2016-04-29.
[8]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3.
[9]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