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全權
摘 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民營企業創新能力的高低關系到經濟增長的韌勁與后勁,關系到實現經濟高質量政策實施成效。分析了肥西縣民營企業創新能力現狀、問題,提出了提升肥西縣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水平的路徑。
關鍵詞:民營企業;創新能力;路徑探索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2.007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1949年來,我國民營經濟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不斷發展壯大,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是創業就業的主要領域、技術創新的重要主體,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作為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排頭兵,經過多年發展,肥西縣民營經濟不斷成長壯大,目前正處于轉型升級、產業升級的攻堅期。這一時期,民營企業創新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肥西未來經濟增長的韌勁與后勁,提升民營企業創新能力也是實現肥西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此背景下,對肥西縣提升民營企業創新能力的路徑問題開展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性。
1 肥西縣民營企業創新能力現狀
1.1 民營經濟規模不斷壯大
2018年,全縣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493.4億元,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70.2%;民營規上工業企業420戶,實現產值770億元,實現增加值175.4億元,增加值增速16.7%。從表1也可以看出:無論是規上民營企業數量、民營經濟增加值、還是各自的占比方面從2012年都在不斷發展變大。民營企業的投資涵蓋社會各個領域,目前正在進一步體制改革,一些重要國有領域,如電力、石油等逐步向民營開放??梢灾v,民營經濟已成為肥西經濟的主體和支柱。在2017年度省委省政府發展民營經濟考核中,肥西縣考核得分位居全省一類縣(市、區)第二位,連續五年受到表彰。
1.2 民營企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如表2所示,與百強縣位次靠前的長沙縣(排名第6)、南昌縣(排名50)相比,肥西縣在創新能力相關指標的比較中,依然不落后,專利申請數量、專利授權數量都領先于其他兩縣,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也高于南昌縣。2018年,民營企業專利授權187個,占總授權專利數的24%;民營企業研發(R&D)經費支出7.91億元,約占全社會研發投入總額的42%。
2 肥西縣民營企業創新能力存在問題
選取資金、人力、創新成果轉化、政策環境等創新要素投入作為衡量創新能力高低的主要依據。為此,建立相應肥西縣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指標體系,具體如表3。
2.1 研發經費來源相對單一,占比高低不均
大多民營企業研發經費來源于企業自籌,研發經費的其他來源渠道較少。在企業進行的產學研活動中,以委托研發為主,合作研發為輔,自主研發相對較少,企業承擔著創新活動的絕大部分風險。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分布不均衡現象明顯。比如講,肥西縣半數以上規上民營企業主要圍繞龍頭企業做配套,做零部件供應,目前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產業鏈。但在這些產業體系中,龍頭企業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較高,可以達到5%以上,而做配套生產的民營企業多數為普通加工配套型企業,技術裝備和整體工藝水平不高,研發經費占銷售收入比重不足1%。
2.2 人力資源供給與創新發展需求之間矛盾突出
肥西縣民營企業研發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比重總體較低,這其中也存在很多如占比超過10%的許多高新技術企業,占比超過3%的國家級技術中心的企業,但總體平均來看,這個比重還是不高。且有的企業研發人員大部分通過委托研發方式外聘獲取,真正企業內部研發人員不多?,F階段,肥西縣醫藥、新材料、智能制造行業的企業對于前沿學科的“高精尖”人才需求很高,高成長型的高新技術企業對于高端創新團隊和高科技人才非??是?,肥西縣的傳統產業對于基礎性人才的需求比較旺盛。
2.3 創新成果轉化有待于進一步提高
十八大以來,肥西縣創新能力水平不斷提高,呈“井噴式”發展。以授權發明專利數來看,2012年為72項,2018年為776項,6年間增長了9.7倍,年發明專利萬人擁有量達19件,超全省平均水平一倍以上。
肥西縣高新技術企業無論是數量,還是產值自2012年以來都呈現出不斷上漲態勢,但是高新技術企業戶均產值自2013年最高峰值的12.37億元以來逐年下降,到2018年達到最低,只有6.06億元。一方面,肥西縣有著逐年增長的發明專利授權量;另一方面,大部分專利來源的高新技術企業戶均產值卻逐年遞減,說明發明專利的市場應用價值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創新成果的應用轉化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2.4 政策環境有待于進一步提升
肥西縣大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缺乏進取精神,小富即安思想嚴重,專注于“圍繞自己一畝三分地耕作”,對于宏觀大勢、經濟環境變化、未來發展方向把握不足,自身中長期發展定位不明確,創新創業意識、憂患意識有待激發。
盡管肥西縣近年來在簡政放權、稅費減免、財政金融等多方面都出臺了很多支持民營企業優惠政策,但民營企業對扶持政策的知曉度相對較低。
與江浙民營企業發達地區,肥西縣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普惠政策出臺時間晚,政策優惠力度相對較弱,政策的對企宣傳、實施力度、覆蓋范圍等有待于加強,良好營商環境的打造力度應進一步提高。
3 提升肥西縣民營企業創新能力的路徑探索
3.1 補齊創新資金投入短板
(1)支持民營龍頭企業搞自主研發,發揮其創新“領頭雁”及“幫扶帶”作用。先發地區創新實踐證明,各地主導產業的龍頭企業創新水平高低直接決定著這一地區創新能力水平。肥西縣要在民營龍頭企業自主研發方面加大投入,著力抓好民營企業大戶培植,促使骨干企業做強做大,培育更多的民營骨干龍頭企業成為全國行業領軍型企業,樹立“領頭雁”的標桿示范作用。同時,發揮“幫扶帶”作用,帶領同產業鏈條內民營企業創新能力的共同提升。以肥西縣新材料來講,以安徽安利材料股份為代表的龍頭企業近年來走綠色低碳環保路線,被認定為國家級“綠色工廠”,與之合作的肥西境內材料供應商近年來在其帶領督促之下,也走上節能化道路,產品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加。當然,這種案例在肥西境內還不多,這樣的先發帶后發,龍頭帶配套的共榮式發展還有待進一步普及。
(2)瞄準產業變革前沿技術攻堅克難,探索“政府+企業+銀行”風險共擔機制,為民營企業創新投入解除“后顧之憂”。創新是“燒錢的買賣”,有時投入與收益看似極不成比例,但一旦成功,收益就是無窮大,特別是在前沿技術的產業領域,更是如此?,F階段,肥西縣產業發展方向要圍繞智能制造、低碳環保、綠色節能等前沿技術領域加強攻堅克難進度。而單純依靠企業創新資金進行,對民營企業來講風險巨大,如果把政府、銀行納入進來,共擔風險,共享收益,對于各方都是上策之選,為民營企業創新解決了資金不足問題,也極大增強了民營企業創新抗風險能力。
(3)加強科技金融體系建設,引導民營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加強天使投資基金支持初創期、種子期科技型企業力度,積極開展科技型企業“創新貸”;創新融資方式,探索民營企業以專利質押貸款方式方法。探索股權投資、兼并重組、“科技貸”等新形式,加大對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民營企業的投資支持力度;支持多種形式的小微型金融機構的設立及發展,重點加快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擔保公司、創業投資公司等支持小微型民營企業的新型金融機構的發展,探索建立民營企業科技貸款風險補償、獎勵制度和再擔保制度。
3.2 打造創新創業人才高地
(1)“高精尖”人才隊伍要靠引進。以國際化視野建立完善引人、育人、用人機制,立足肥西縣產業發展方向,采取股權激勵、提高薪酬、財政補貼等多種靈活的政策,面向國內外吸引“兩院”院士、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海外歸國等領軍人才及團隊來肥西創新創業,解決民營企業發展的重大項目核心關鍵技術;積極引進精通相關領域業務、善于經營管理、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國內外優秀大中型企業中層以上高管人員,解決民營企業經營管理問題;推進建設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吸引和集聚高層次創新人才。
(2)“基礎性人才”要靠培育。大力培養適應經濟轉型的技能型人才。建立技能人才培養體系,以實踐操作能力提升為主,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知識水平,有計劃、有步驟開展技能人才自主評價,建立完善自主評價培訓考核與待遇掛鉤的人力資源管理考核機制;探索內外結合培訓方式加大高技能人才評價和認定力度,充分利用肥西職業教育資源優勢,同職業技術院校開展合作,利用學校師資、設備和平臺加大技能培訓力度;搭建高技能人才培養平臺,發揮高技能領軍人物“傳幫帶”積極作用,扶持一些能繼承技術工業且又有創新的能工巧匠,并加強宣傳報道,營造“匠人精神”學習氛圍;加強大學生實習基地建設,搭建實習、見習平臺,吸引優秀高校畢業生來肥西創新創業。
(3)人才政策環境要進一步優化。優化人才生活保障、人才配套服務、專項服務制度等工作機制;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健全人才服務體系,提高人事代理、社會保險代理、企業用工登記、出入境和子女入學等服務水平,完善人才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和技能培訓等資助制度,滿足人才發展需求;建立人才發現、使用、評價機制,建設按國際慣例運作的人才市場,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新人才評價機制,繼續加大對優秀人才的表彰和獎勵力度。
3.3 推進創新能力的轉換水平
(1)突出政產學研用合作。政府要發揮好“紅娘”作用,牽線民營企業與高校院所之間圍繞產業升級的技術需求,積極開展“政產學研用”合作對接,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高校院所之間組建產業創新戰略聯盟;探索建立重點高校、院所和骨干企業科技成果聯絡員制度,拓寬科技成果捕捉發展渠道;建立技術成果供需信息發布平臺,促進科技成果供需雙方有效對接,切實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促進政產學研用的緊密合作。
(2)打造創新平臺建設。集聚一批高水平的科技中
介服務機構、創業投資機構等創業要素,完善創業導師輔導體系,建立公共服務平臺,為入孵企業提供專業技術、創業指導、技術轉移、天使投資和市場拓展服務;支持創客空間、創業苗圃、創新工場等創業創新基地加快發展,鼓勵民營資本投資孵化器、眾創空間、創意產業園建設,著力引進高端運營管理團隊,對眾創空間(孵化器)進行專業化、精細化、高水平運營管理;加大財政資金對民營企業建設研發機構的支持力度,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民營企業集聚;吸引海內外頂尖實驗室、研究所、高校、跨國公司來肥西設立一流的實驗室和研發中心。
(3)探索創新成果在線交易。引進一批知名技術轉移示范機構,培養專業化的技術經紀人隊伍,做好創新信息的監測、收集、整理、分析等,把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積極爭取省市技術轉移交易平臺延伸,搭建集“展示+交易+融資”功能于一體的網上技術交易平臺;積極引進涵檢驗檢測認證服務、技術交易服務、知識產權運營、創業輔導等領域國內外知名服務機構,為肥西縣民營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創新服務。
3.4 營造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良好政策環境
(1)加大民營企業家培訓力度,提升開拓創新精神境界。通過邀請專家講座、外出調研、同行座談交流方式,重點圍繞宏觀經濟形勢、產業發展未來方向、先發地區發展路徑借鑒等內容,豐富民營企業家頭腦、提升眼界,用以指導民營企業創新發展,在全縣營造“崇尚創新”的氛圍。
(2)進一步提升創新政策宣講精準度和實效。加大系列惠企創新發展政策的宣傳解讀力度,把國家和省、市系列惠企創新發展政策“翻譯”出來、執行下去,力促更多民營企業把握好政策機遇、分享到政策紅利;重視民營企業家隊伍建設,塑造企業家精神,著力培養和打造有眼光、懂經營、善管理、謀發展的企業家隊伍;及時通過會議、培訓、網站、QQ群、微信等平臺廣泛宣傳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提升企業知曉度,不斷擴大覆蓋面。
(3)進一步創優營商環境,激發民營企業創新活力。提升政府服務效能。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減少對企業經營活動的干預;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強對項目前期審批流程的再梳理,努力實現審批再精簡、流程再優化、效率再提升;積極營造爭先創優的服務環境。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提高網上辦事的深度,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著力營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的“四最”營商環境;優化企業經營環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多證合一、一照一碼”,加快推進工商登記全程電子化,降低創業準入制度成本。著力降低企業負擔,圍繞企業用地、 用工、用電、用水、信貸等需求,建立完善“一企一策”、“只跑一次”服務承諾制,在政策范圍內清理和減少各項檢查,最大限度降低企業運營成本。
參考文獻
[1]十九大報告[Z].
[2]肥西縣志2010-2018[Z].
[3]肥西縣2018年度政府工作報告[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