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摘 要:隨著產融結合步伐的逐漸加快,各行各業均開始了產融結合的探索。建筑央企也是其中的一員,若運用得當可以促進建筑央企的發展,基于此,擬對于建筑央企可以采用的產融結合模式進行了簡單介紹并進行了對比,進一步對建筑央企產融結合模式的選擇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建筑央企;產融結合模式;協同效應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2.021
1 引言
2019年限購政策持續推動,不僅房地產行業受到了影響,建筑行業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再加上建筑市場競爭者的加入、勞動成本持續上升、業主延遲支付款項,使建筑企業陷入了困境。但是,我國仍在城鎮化建設階段的國情意味著基礎設施綜合開發需求仍未得到滿足,建筑企業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產融結合是指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實體產業與金融業雙方為了實現更好的發展進行的內在結合或融合。其動因包括以下六點:降低交易費用、發揮協同效應、增加收益來源、增加融資渠道、實現多元化發展和實現規模經濟效應。建筑央企實力強、質量高、信譽度好,在選擇產融結合模式時結合自身優勢,可以推動主業發展。基于此,本文對于建筑央企的產融結合模式進行了研究。
2 建筑央企產融結合模式
建筑企業與其他產業產融結合模式的區別在于建筑企業可以通過將金融機構的資金投資于自己的項目,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主業的持續發展,可以比較完美的進行產融結合。而建筑央企產融結合的優勢在于建筑央企往往規模比較大,擁有的項目多。建筑央企的誠信度與資金能力都比普通的建筑企業高,通過選擇合適的產融結合模式,可以使得其進一步獲得突破性發展。
基于產融結合的幾種基本方式,結合建筑央企的特點提出五種產融結合模式。前三種屬于股權型產融結合模式,即央企首先設立投資公司、租賃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商業銀行,保險公司內部金融機構。投資公司負責發掘項目,并制定融資計劃。信托公司負責籌集社會資金。基金公司設立與項目有關的基金。租賃公司可以為項目提供一些必要的設施等。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息交流速度的加快使得其提供融資服務更加暢通。再通過設立資產管理部、財務公司或金融控股公司對其已經設立的公司進行統一管理。第四種是合作型產融結合模式,即通過與外部金融機構合作進行產融結合。最后一種是同時與外部金融機構和內部金融機構合作,促使建筑供應商向綜合性服務商轉變。
2.1 直接控(參)股金融企業模式
直接控(參)股金融企業,即建筑央企通過直接參股租賃、證券、保險、銀行等金融機構直接控(參)股金融企業。其產融結合模式設計為:建筑央企設立資產管理部,由該部門統一管理其控股的金融資產,以投資者身份對金融資產進行優化重組及整合,建立集團層面的金融平臺,從而達到優化產業結構的目的。
2.2 以財務公司為平臺的模式
財務公司是大型企業集團才可以設立的,核心功能是管控企業資金,從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同時,財務公司一般基于公司的發展戰略來統籌資金,可以有效地降低財務費用。其產融結合模式設計為:財務公司作為建筑央企產融結合的金融平臺。在此模式下,建筑央企通過財務公司,與銀行、保險、租賃等金融機構實現全方位的協調發展。
2.3 金融控股公司模式
金融控股公司是產融結合的高級形態,實現了企業分業到混業經營的過度。其產融結合模式為:以金融控股公司作為建筑央企產融結合的平臺。通過設立金融控股公司作為建筑央企自有金融機構的母公司,由其對各金融機構的業務進行統一安排調度,最大化協同效應。
2.4 合作型產融結合模式
產融結合除了建立內部金融板塊,還可以與外部金融機構進行戰略合作。合作型產融結合模式指建筑企業與外部金融機構合作,發揮自身信譽度高的優勢,為業主提供擔保,協調合作金融機構為業主提供融資的一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金融機構貸款回收可能性較大,業主的項目能夠順利展開,建筑企業投標優勢增加,三方均有所受益。
2.5 合作型+股權型產融結合模式
建筑央企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占據著重要地位,應該順應趨勢,提供融資、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服務,完成單純的承包商向綜合服務商角色的轉變。轉型的基本思路是,地方政府購買新區建設的基礎設施、產業配套全流程,再將其交由建筑央企投資、設計、建設、運營。通過這種方式,企業和地方經濟均可以實現進一步發展。
3 產融結合模式對比
通過收集資料,本文從以下六個方面對產融結合模式進行了對比。通過對比,我們可以得知不同產融結合模式之間的區別,為下一步研究產融結合模式的選擇提供依據。
(1)結合方式。直接控股金融企業、以財務公司為平臺、金融控股公司三種模式都是通過在內部建立金融機構的方式進行產融結合。合作型產融結合模式是通過外部尋求合作金融機構的方式來實現產融結合。合作型+股權型產融結合模式從內外兩個角度同時出發來實現產融結合。
(2)參與主體。直接控股金融企業、以財務公司為平臺、金融控股公司三種模式主體均包括業主、建筑央企、信托公司、保險公司、租賃公司、投資公司、基金公司、項目公司、商業銀行。除此之外,其均采用了不同的公司對旗下自有金融機構進行了管理。合作型產融結合模式主體包括業主、項目公司、合作金融機構、建筑央企。合作型+股權型產融結合模式的參與主體包括內部金融板塊、合作金融機構、建筑央企和地方政府。
(3)實施途徑。直接控股金融企業模式的實施途徑是:一金融機構增發時,斥巨資買下股份;二在金融機構IPO時作為投資者進入。以財務公司為平臺的模式通過成立財務公司對企業資金進行集中控制和管理。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則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作為自有金融機構的母公司。合作型產融結合模式是通過與外部一個或多個機構建立友好合作關系。合作型+股權型產融結合模式是在內部建立金融機構的同時進行與外部金融機構的合作。
(4)優勢分析。直接控股金融企業模式的優勢在于有利于調整發展戰略。首先通過參股或者控股的方式參與金融機構,可以改變業務較為單一的狀況,從而有利于走多元化道路。其次還為股東獲得高額的投資回報。金融產業通常回報率都比較高,相應股東的投資回報也有所提升。最后還有利于金融資源的利用,有助于和大型金融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以財務公司為平臺的模式優點在于具有信息優勢和談判優勢。企業內部具有信息優勢,能有效快速的收集企業內部成員的信息并進行分析,同時其作為資本市場的參與者,又掌握了外部金融信息。談判優勢在于財務公司作為建筑央企的金融平臺,可以最大限度運用央企的聲譽和資源,在談判、議價等方面獲取主動,降低中介費用,實現資金及時融通。金融控股公司模式業務協同效應明顯,一是規模效應;二是多元化效應。再次,有利于風險控制,金融子公司各自獨立承擔經營風險,避免了高風險子公司風險的擴散。合作型產融結合模式的優勢在于融資成本相對較低、融資效率相對較高,央企資金償還保障型強。合作型+股權型產融結合模式有利于建筑央企實現項目承包商到綜合服務商的角色轉變,項目資金來源充足,為項目的完成提供了保障。
(5)劣勢分析。前三種模式均受到政策的影響較大,我國對于金融行業的監管一向嚴格,也導致了金融行業會存在政策風險。直接控股金融企業模式還會受到盈利風險的影響,隨著進入金融行業的企業越來越多,有限的資源攤薄后使得盈利空間變小。以財務公司為平臺的模式缺點在于外部融資能力差,其資金幾乎全部來源于企業內部。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缺點在于財務杠桿比率過高。金融控股公司具有高財務杠桿比率的特點,當使用同一筆資金在企業內投資,資產被重復計算,財務杠桿比率會偏高。合作型產融結合模式建立的前提是產融雙方前期溝通順暢,否則該模式無法實施。合作型+股權型產融結合模式的缺點在于資金需求大,在管理和控制上難度加大。內部金融板塊和合作金融機構的互相合作需要進行協調管理,協調管理不佳可能會對項目資金鏈造成影響。
(6)政府干預程度。直接控股金融企業模式、以財務公司外平臺的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合作型產融結合模式的政府干預程度較小,一般是通過政策對其有所影響。合作型+股權型產融結合模式政府會直接參與,首先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建筑央企再進一步實現項目投資。
4 建筑央企產融結合模式選擇
建筑央企在選擇產融結合模式的問題上要考慮到許多因素,包括企業自身的發展階段、資本市場的規范性、當前的政策環境、風險的防控管理等。謹慎選擇適合的產融結合模式,才能夠有效規避產融結合的風險,同時發揮產融結合的規模和協同效應。
4.1 根據企業發展階段進行選擇
建筑央企在初期進行產融結合時,通常應該采用持股金融企業的模式或合作型產融結合模式。持股金融企業通過運用企業的自有資金,從金融業獲取豐厚的收益,用獲得的收益來阻擋主業可能波動所產生的沖擊。通過合作型產融結合,可以在不占用資金的情況下實現多方受益。當企業產融結合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可以根據企業發展戰略的需求采用以財務公司為平臺的模式或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統一管理和運作企業的金融機構,優化企業集團內部的資源配置。在企業發展到后期需要實現向綜合服務商轉變時采用合作型+股權型結合模式,助推項目順利完成。
4.2 實現金融與產業的平衡
與金融機構相比,建筑央企在金融方面的專業知識及管理方面有很大不足。為了實現效益最大化及風險防范,開展金融業務應與自身主業緊密結合,實現金融與產業均衡發展。對于建筑央企,必須強調其在建筑行業的功能和作用。建筑央企需定期對企業的發展定位做出思考,并進行相關考核,以避免企業由實向虛。其金融產業應該促進主業的發展,幫助企業實現轉型升級。
4.3 不斷加強和完善風險防控
產融結合的過程中應加強對風險的重視,應特別關注現行法律法規的要求,規避政策風險和法律風險是企業進行產融結合時應當考慮的要素。在進行產業投資及金融產品創新的過程中應該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在公司內部注意完善組織結構和人員配置機制,并設置專門的風險防控委員會,構建事前、事中、事后的風險防范體系。
參考文獻
[1]光越,彭紅丹,李麗琴.我國物流企業產融結合動因及模式研究[J].商業會計,2019,(08):8283.
[2]劉苗苗.現代產融結合形式及路徑探析[J].會計師,2019,(06):4647.
[3]朱海婷.建筑類央企集團發展金融業務的一些認識[J].中國市場,2017,(28):70+74.
[4]韓近敏.企業集團產融結合模式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7.
[5]陳飛延.大型國有企業產融結合研究[D].廣州:廣東財經大學,2016.
[6]丁迪.海爾集團產融結合模式研究[D].成都:電子科技大學,2016.
[7]朱明.基于產融結合的中央企業金融產業發展戰略研究[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5.
[8]王新欣.中央建筑企業產融結合的實踐探索與思考[J].交通財會,2015,(06):48.
[9]張伶俐.企業集團產融結合模式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5.
[10]李然,吳永立,宋曉華,等.國有大型建筑企業產融結合模式研究[J].建筑經濟,2015,36(03):1518.
[11]王克馨.中國產融結合發展模式與路徑選擇研究[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2015.
[12]趙冬梅.中國企業集團產融結合模式選擇研究[D].沈陽:遼寧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