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芋澄
摘 要: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對運動和健康的需求也日趨旺盛。我國體育資源供給有限,城鄉之間、地區之間分布不均,為發展共享體育提供了空間。近年來,共享體育的發展走過了一些彎路,體育器材共享失敗昭示了共享體育未來的發展方向,即共享體育場館和共享體育信息。
關鍵詞:共享體育;共享經濟;公共體育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2.035
1 共享體育是全民健身和共享經濟迅猛發展的新產物
最近幾年,我國經濟快速發展,新型城鎮化不斷推進,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提高,對運動與健康的需求也日趨旺盛。2017年10月,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加快推進體育強國建設”,“全民健身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然而,多年以來,我國公共體育資源供給有限,體育社會組織發展不規范,體育商品和服務供給不充足,不足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另外,體育資源在地域之間、城鄉之間、人群之間分布不勻,體育產品的供給和需求信息不對稱,場館閑置、供非所求現象也十分嚴重。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以大數據為依托、以共享經濟為模式的共享體育開始出現。
共享經濟是利用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分享海量的分散化閑置資源,滿足多樣化需求的經濟活動總和。2016年,共享經濟開始在我國蓬勃發展,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當年就有6億人參與了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比上年增長103%,2018年共享經濟依然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參與者人數約7.6 億人,交易規模近3萬億元,同比增長率41.6%。在此背景下,“共享體育”的概念應運而生。“共享體育”項目致力于解決城鄉居民缺少體育活動場所、體育運動器材、體育鍛煉伙伴、體育教練指導、體育相關信息等痛點問題,以“互聯網+體育”的形式,為市民提供各種體育運動的相關服務。
共享體育項目包括體育場所共享、體育器材共享、體育信息共享等多種形式。體育場所共享依托于現有的體育場所存量,通過促進公共體育場所的信息公開、推行線上預訂,及促進學校體育館、企業體育館等開放程度較低的體育場所向大眾開放,提高體育場所的使用效率,從而在不增加社會體育資源投入的條件下滿足人民的體育運動需求,提高群眾健身的頻次和效用。體育器材共享是在公園、廣場、小區等公共運動休閑場所,以分時租賃的形式為群眾提供各種運動器材,解決運動器材攜帶不便、忘帶或臨時想要運動找不到器材等煩惱,為群眾健身提供方便。共享的體育器材既有適合年輕人的跑步機、籃球、羽毛球,也有適合老人和小孩的陀螺,跳繩,空竹,基本能覆蓋全年齡段的器材需求。體育信息共享重在運動社交,通過APP、運動群等方式幫助志趣相投的體育運動愛好者認識和交流,既可以在線分享體育場館、體育賽事、營銷活動等信息,交流運動心得體會,也可以組織線下健身活動。
2 共享經濟過熱導致共享體育發展失去方向
2017年,資本大量涌入共享經濟,一時之間,似乎一切都可以共享,從汽車、房屋到籃球、充電寶,從醫療、教育到跑腿、洗車,任何項目只要掛上共享經濟,幾乎立刻可以獲得市場注意及投資。截至到2017年12月末,共有190家共享經濟平臺獲得投資,總金額高達1159.56億元。共享經濟是典型的平臺經濟,具有勝者全得的特性,先吸引流量,成為行業領導者,再考慮利潤也不遲。在這種思想鼓舞下,很多項目還沒有明確的盈利模式,也能受到資本青睞,共享單車等盈利前景較好的項目,更是受到追捧,僅OFO一家企業,就先后獲得了160億融資。然而,好景不長,2018年資金退潮以后,自身無法盈利的共享項目大多數倒閉破產,小部分慘淡經營,明星項目共享單車燒掉了400億資金,倒閉了幾十家企業,拖垮了若干上游廠商,制造了堆積如山的單車墳場,至今未能盈利。
一些共享體育項目也未能逃脫厄運。例如,2017年初,一家共享籃球項目“豬了個球”上線,在校園和公共場所進行籃球分時租賃,并完成了千萬級Pre-A輪融資,但是由于擴張過快,管理不到位,特別是還球系統無法保證借出去的球被還回來,擴張越快虧損越多,不到半年時間就歇業倒閉。
上海的共享籃球場則以“共享”理念進行管理模式升級。通過體育場館的數字化管理改造,使管理者可以通過后臺監控保障場館設施運行,降低了運營人力成本;使用戶可以通過手機APP查看籃球場空閑時段并進行預約,將計費方式改成按分鐘計時收費,極大的改善了用戶體驗。改造以后,籃球場的使用頻率、用戶滿意度都得到了提升。
由此可見,發展共享體育一定要緊貼體育特色,找準市場需求,有針對性的發展。體育共享并非一通百通,像籃球這種單價低、普及率高的體育器材,發展共享經濟的難度較大;而體育場地稀缺性高,又有閑置資源可供挖掘,使用效率也有待提高,因此,共享體育回歸體育本質,更適合走“共享場地”的路線。
3 共享體育未來的發展方向
2018年以來,共享經濟快速擴張產生的諸多問題引起社會各界的熱議和反思,尤其是共享單車在短短兩年時間內盛極而衰,教育了資本市場,令投資者和創業者冷靜下來,探索什么樣的產品和服務適合共享,尋找真正有盈利能力的項目。共享經濟最大的優勢在于降低供需雙方搜尋、協商、支付和安全保障成本,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從而可以使因交易成本過高而閑置的供給資源進入市場,與潛在需求精準匹配。我國體育產業的供給側正好具有場地匱乏、場館閑置、供給主體單一等問題,需求也沒有得到很好的激發與提升,融合共享經濟理念將有助于體育產業更好的發展。
發展共享體育,首先要加強體育產業的頂層設計。長期以來,我國重競技體育,輕群眾體育,雖然政府對公共體育的重視程度在不斷加強,但積重難返,體育供給在短期內難以跟上需求的增長,因此政府要加強體育產業發展的整體規劃,加大公共體育服務供給,激活社會體育服務供給,提高體育產業科技實力,創新體育產業發展方式,使全民共享體育產業發展成果。政府可以率先建立公共體育服務共享平臺,將部分公共體育資源拿出來作為發展共享體育的試點,引導體育行業認識和擁抱共享經濟。
發展共享體育,還需要高效的體育物流和信息流網絡。全國各地舉辦體育賽事、大型體育活動的頻次逐年增加,但成本控制和市場運營還較為落后,體育活動中蘊含的巨大的商業機會仍未得到開發。一方面,建立全國范圍的體育物流系統,可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體育賽事、活動的組織效率,促進貴重體育設備共享。另一方面,對賽事、體育明星進行IP運營,加強體育信息共享,可以激發群眾對體育活動的熱情和興趣,提高體育運動參與度,還會因粉絲經濟帶動相關體育產業發展。
發展共享體育,必須選好重點發展領域。一是針對體育場館供給不足問題,大力發展共享體育場。體育場館是體育產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未來體育場館的發展必將朝著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演進。共享場館可以滿足體育運動愛好者的基本需求,促進公共體育資源建設全面增強,為體育產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助力。二是響應“健康中國”政策,重點發展體育信息共享。隨著大健康戰略的提出,消費者將更加注重體育運動促進身體健康的效率和質量,對運動培訓的需求也會大幅提升,大健康將成為大體育產業的發展核心。共享體育培訓、教學資源,共享健身營養餐或食譜,有助于普及科學鍛煉方式和健康生活理念,有效達到鍛煉目的,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
“共享經濟”發展雖然歷經波折,但共享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發展共享經濟是大勢所趨。共享體育作為一個新型的體育產業運作模式,對樹立健身休閑理念、豐富運動方式、促進身心健康、緩解財政壓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勢必會給全民健身注入強大的動力,推動全民健身戰略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鄧志文.新時期體育產業發展與“共享經濟”理念的融合發展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9,(04):4849.
[2]董芹芹,張心怡,沈克印.健康中國背景下“互聯網+體育產業”發展的領域、趨勢及策略[J].體育文化導刊,2018,(05):7478.
[3]肖小勇,谷正氣.洞庭湖生態經濟區分享經濟發展研究[J].求索,2017,(03):118124.
[4]肖小勇.分享經濟發展中的領域選擇研究[J].武陵學刊,2017,42(05):4146.
[5]趙慧娣.新時代背景下公共體育服務供給側結構優化路徑研究[J].體育與科學,2018,39(02):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