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樹禹 吳思雨 朱玲玲 毛蓉 柯永曶
摘 要:在互聯網大數據技術發展的浪潮下,普通互聯網用戶網絡數據安全難以得到保障,互聯網隱私數據安全形勢愈發嚴峻,要想較為全面地解決這一問題,需要互聯網用戶、互聯網服務商、互聯網監管部門同時發力,因此從商業利用互聯網隱私數據的角度分析了現行網絡規則下,網絡數據隱私安全存在的隱患狀況,并針對這些隱患,進行了對策思考。
關鍵詞:網絡數據;商業;安全隱患;對策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2.069
自從大數據概念被提及以來,許多網絡服務商利用其巨大的樣本容量,進行數據分析,改進并完善互聯網服務模式,不可否認,這些模式確實給互聯網使用者帶來了便利,但這種行為的背后存在著巨大風險,一旦這些數據不能被妥善地運用,就極有可能帶來嚴重的社會后果,從目前看來,這種情況正在發生,并且亟待解決。
1 研究背景
1.1 大數據技術發展的兩面性
互聯網的發展實現了知識與資源的共享,人們可以快捷有效地獲取需要的資料與信息,網絡的發展為電商平臺的興起奠定了基礎,人們日常的購物、出行、就餐都可以依靠網絡完成。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與成熟,通過大數據分析獲得信息資源,指導生產生活的方式被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接受并使用。然而,這種發展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存在許多安全隱患,人們生活的重心越來越側重于網絡世界,大量體現個人意志的信息被記錄在網絡上,利用這些數據進行的網絡騙局或其他不法行為屢見不鮮。在網絡世界,網絡使用者相當于半透明化暴露在大眾視野,一旦網絡使用者的個人隱私信息被不法分子盜取與使用,不僅會造成網絡使用者的經濟損失,也會對整個社會的安全形勢造成不良影響。
1.2 網絡隱私數據收集和管理存在風險
互聯網用戶在使用互聯網過程中會留下相關痕跡信息,但大多數用戶并不知曉或者并未被明確告知這一點,即便知曉也缺少應對能力。一些互聯網用戶使用相關服務之前,一般不會仔細研究服務商所列出的隱私條款,服務商一般也不會提供簡明扼要的、便于用戶理解授權申請條款,在這種情況下,用戶很容易盲目選擇同意隱私條款信息的內容,所以,在相關隱私數據收集過程中,在用戶的判別和自我防范層面上就存在缺陷。另外,一些互聯網服務需要用戶提供個人信息才能正常使用,例如利用第三方網絡購票時,用戶必須提供相關個人信息,一旦這些隱私數據不能被互聯網服務商所妥善管理,就可能會造成網絡數據隱私安全隱患。
2 大數據蘊含的商業價值和監管缺位催生出網絡數據隱私安全隱患
2.1 大數據與互聯網商業
大數據技術的興起為互聯網商業營銷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通過收集并分析老客戶和潛在用戶的過往消費軌跡等一系列互聯網行為記錄的大數據,能夠精準有效地對用戶進行消費特征識別,比如通過用戶瀏覽記錄和網上購物記錄,能夠有效地預測用戶的購物需求,進而可以針對于此,進行定向地網絡營銷推廣。相較于傳統的營銷手段,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的新型營銷方式具有精準,高效,成本低,收益大的特點。利用網絡數據挖掘技術,互聯網商家可以對未來的銷售狀況進行預測,從而達到指導經營行為的目的,同時,可以避免因為準備不充分而導致的一系列不利于經營的狀況產生。對于提供互聯網服務的企業,大數據營銷主要聚焦在用戶興趣分析上,精準的興趣內容推送能夠給互聯網企業帶來穩定且具有黏性的用戶群體,從而獲得大量的流量收入。由此,不難發現,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商業營銷將會是未來互聯網商業的主流營銷趨勢,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種趨勢將會持續發展。
2.2 大數據資源交易市場的存在帶來巨大安全隱患
由于互聯網思維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期冀用互聯網的方式來滿足企業發展需求,其中利用大數據分析來指導企業生產發展行為越來越被眾多企業管理者看重。然而由于用于數據分析的大數據多是具有隱私特性的數據資料,通過正常手段難以獲得。“市場”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一條灰色的利益供給鏈,“市場”上出現公然售賣大數據的不法商家,這些商家為一些需求者提供包括個人姓名,手機號碼,職業等極其敏感的數據庫資源,通常每條信息售價從人民幣幾分到數元不等,由于這種行為是法律所不允許的,這些商家往往偽裝成互聯網信息公司,披著合法的外衣,進行不合法的經營行為。因此,在監管難度大,灰色收益大的情況下,這種大數據資源交易“市場”一直在違規存在。
2.3 監管缺位加劇了信息安全隱患的二次發酵
長期以來,我國在互聯網隱私信息的監管和保護領域沒有專門的法律條文,相關法律法規的缺位無疑影響著公民的個人隱私信息安全,在一定程度上也催化了不法利用公民個人隱私信息的違法犯罪行為的產生。雖然近些年來,我國政府也加大了對網絡信息安全的監管,但由于缺乏系統性監管制度,以及政府的各個職能部門權力分散,不能做到統一領導,統一執法,所以監管的收效甚微,在預防、查處和懲戒方面難以形成高壓態勢,不能達到對信息犯罪的震懾作用。因此,在監管法律和監管職能部門的雙重缺位的情況下,信息犯罪的違法成本低,互聯網信息安全隱患態勢嚴峻。
3 網絡數據泄露的危害
3.1 個人網絡數據泄露會對公民的工作生活造成極大不利影響
由于互聯網用戶本人一些使用計算機的不良習慣,以及互聯網應用提供商的不當行業操作,用戶的個人相關隱私信息極有可能暴露在互聯網中,一旦這些隱私數據泄露,會造成以下幾個主要影響:
(1)擾亂正常生產生活。主要表現在頻繁接到騷擾電話和信息,互聯網用戶在注冊一些網絡賬號時,通常被要求填寫手機號碼或其他通信方式,如果含有這些通訊信息的數據泄露,一些不良團體利用此進行違法的信息推送行為,由于用戶不能預知這些行為的發生,用戶的個人工作生活極易受到打擾。
(2)個人信息被盜用。用戶在運用互聯網的同時,可能會輸入含有個人身份證號的個人信息,此時,如果含有這些個人信息的數據泄露,會對用戶造成嚴重金融安全隱患。另外,也極易對個人征信造成不良影響。
(3)電信詐騙事件頻發。在提前通過非正常手段獲得用戶的個人信息后,電信詐騙往往就會具有針對性和迷惑性,這就導致一部分缺乏良好反詐騙意識的群體屢屢受騙,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3.2 網絡數據泄露會影響社會的公平穩定
網絡數據泄露事件對社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中網絡隱私信息泄露影響社會的公平競爭規則對社會危害較為嚴重。就企業而言,利用先進的技術和經營辦法、采取多種多樣的經營模式,是企業發展和在市場上取得優勢地位的先決條件,也是企業在自由市場上的核心競爭力,如果這些代表企業發展的核心數據信息被惡意泄露,不僅威脅企業生存,而且會擾亂市場既定秩序,對整個行業產生不良影響。就政府部門來說,政府部門的決策在落地之前,為保障市場穩定,往往會嚴格保密其決策流程,一旦相關保密數據泄露,極易引發市場波動,催生不正當競爭,甚至會導致嚴重的經濟犯罪。從整個社會層面來說,網絡數據大范圍的泄露,會降低社會成員對公平正義的信心,造成不必要的市場動蕩,嚴重的情況下可能會影響社會穩定。
4 關于應對網絡數據安全隱患的對策
基于前面的分析,我們發現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之下,我們的生活雖然得到了極大的便利,但自身的隱私安全卻得不到保障,面臨這樣的形勢,我們提出如下對策。
4.1 互聯網用戶應提高安全防范意識
大多數普通的互聯網用戶對網絡隱私信息暴露的警惕性較低,過分相信網絡的安全性,這就造成了用戶往往會不加防范的在互聯網隨意上傳個人敏感信息,比如不假思索地在釣魚網站上輸入自己的賬號密碼。針對于此,首先,互聯網用戶要提高在網絡空間的警惕性,在面臨需要輸入個人信息的情形,一定要確保自己登陸的是正確合法的網址,然后有選擇地輸入信息,在沒有確認網絡環境是否安全時,慎重填寫包括身份證號碼在內的唯一性信息。其次,互聯網用戶要增強維權意識,在面臨個人網絡隱私信息泄露的情況下,要及時向網絡監管部門反映,借助專業力量將損失降到最低。切勿抱有僥幸心理,認為即便自己的信息泄露也不會對自己造成實質性的影響。這樣一來,在互聯網用戶層面,才能促進網絡數據隱私安全形勢向好發展。
4.2 完善相關監管體制
政府部門應促進相關法律的立法工作進度,確保在一旦出現侵犯網絡隱私信息的涉嫌犯罪行為后,相關部門在第一時間內能做到有法可依。應設立統一職權的監管機構,對網絡服務商的企業行為進行監管,并能受理互聯網用戶投訴,進行統一管理,提高執法效率,避免相關部門對責任進行推諉,做到有人能管。加強網絡監管,提高違法成本,監管部門要對互聯網提供商進行常態化監管,具體可以設立企業行為黑白名單制度,對監管反饋情況優秀的企業進行獎勵,反之,則加大處罰力度,在高壓態勢下,對潛在不法行為形成威懾作用。
4.3 促進行業自律
確保網絡隱私數據的安全性,其關鍵在于行業自律,只有互聯網行業內部規范企業行為,才能從源頭上避免不法行為的產生。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國內互聯網行業可以建立行業自律聯盟,以制定統一的隱私數據管理機制為目的,兼顧行業內部的自我監管,聯盟內具有管理隱私數據成熟經驗的企業可以對其他企業分享管理經驗,提供技術協助,在整個行業內形成保護網絡隱私數據的“行規”。適時聯合政府監管部門對行業內部的隱私信息保護狀況進行檢查,以行業內部為主導,政府監管部門參與和監督的模式進行檢查。只有這樣,在整個互聯網行業積極保護網絡隱私數據的情況下,我國的網絡隱私安全保護工作才能取得進展。
參考文獻
[1]劉煥成.網絡隱私保護對策研究[J].情報科學,2003,(4):428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