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慶閣
摘 要:我國的反壟斷法對反壟斷實體法的規定較多,但對司法救濟的規定較少。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破壞市場競爭秩序和社會經濟公共利益的案件已經屢見不鮮,但由于我國傳統的民事和行政訴訟理念所限,我國在反壟斷公益訴訟的理論和實踐方面還顯得十分薄弱,我國應當借鑒國外的反壟斷公益訴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盡快建立和完善反壟斷公益訴訟制度,從而使我國的反壟斷司法救濟落到實處。
關鍵詞:反壟斷公益訴訟;原告資格;完善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2.073
1 反壟斷公益訴訟的界定
現代的公益訴訟與傳統的公益訴訟有相同之處,也有自身的特點,作為一種新型糾紛解決模式,公益訴訟具有涉及面廣,社會影響大,以社會為本位,糾紛解決方式特殊等特點。反壟斷公益訴訟是指針對排除和限制競爭,進而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的行為,法律準許有關組織和個人為了社會公共利益而向法院提起訴訟尋求救濟的制度。
反壟斷公益訴訟具有三個方面的特征:首先,訴訟目的具有公益性。在傳統訴訟理論中,原告必須是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即直接利害關系人。而在反壟斷公益訴訟中,壟斷行為直接侵害的或將要侵害的是公平的市場競爭秩序,一般并不直接侵害某個特定個人的利益。反壟斷公益訴訟的目的是為了保護被壟斷行為侵害的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有序的競爭環境以及消費者的社會福利等。其次,起訴主體具有廣泛性。一般訴訟要求起訴主體與案件有直接的利害關系,起訴主體具有特定性,而反壟斷公益訴訟則無此要求,起訴主體則具有不特定性和廣泛性。再次,訴訟結果承擔的主體具有特殊性。一般訴訟結果由當事人本人承擔,其權利義務關系一般不及于其他人,而反壟斷公益訴訟的訴訟結果則多由國家、社會組織、消費者等主體來承擔。
2 我國建立反壟斷公益訴訟的可行性
2.1 “當事人理論”的發展和創新
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日益廣泛和密切,同一侵權行為的影響和范圍有日益擴大的趨勢,隨之就產生了法律沒有預先設定但應予被保護的權利類型進入訴訟領域的態勢。為了保護當事人這種訴訟權利,適應這種趨勢,傳統的訴訟理論有了新的發展和創新,近現代訴訟意義上的“當事人適格理論”認為,訴訟當事人是一個程序性概念,凡是以自己名義起訴應訴的人就是當事人,并不以法律權利或法律關系的主體為依據。
程序當事人理論認為,只要是符合起訴程序要件的人和參加應訴的人就是當事人,不管他是否與主張的權益有關,也不管他主張的權益,是否得到法律的承認。由此,“非直接利害關系人”就可以成為訴訟當事人,從而可以提起公益訴訟。這樣一來,即使一些與自己的私人利益無關的案件,公民也可以提起公益訴訟。這種訴訟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就為反壟斷公益訴訟的建立奠定了適格當事人的理論基礎。
2.2 權利社會化與新型訴訟的訴的利益的突破
到19世紀末,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化大生產的出現,自由資本主義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傳統的私法理念越來越不能適應保護社會利益的需要,權利社會化思想逐漸興起。
20世紀后期,為了解決社會現實問題,訴的利益也隨之有了新的發展,訴的利益是當事人主張的利益,但不要求當事人在主張時就必須有實體權利,訴訟是否被法院接受,完全看是否有訴的利益,這就使得非直接利害關系人,對于社會經濟公共利益也具有訴的利益。這種“訴的利益觀”的突破,為反壟斷公益訴訟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礎,同時也有利于更好的保護公平有序的市場經濟秩序和公共利益,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3 完善我國反壟斷公益訴訟制度的措施
3.1 完善反壟斷公益訴訟的管轄
由于反壟斷公益訴訟是針對排除和限制競爭,進而破壞市場競爭秩序的行為,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訴訟,法院在受理和審理此類案件時需要做出嚴格、認真的甄別和考量,這就對法官的整體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而,相對于一般訴訟,反壟斷公益訴訟應該提高級別管轄,一審案件至少應該由設區的市中級法院來管轄,或者提高審級由直轄市和省會市的中級法院來管轄,這樣有利于發揮中級法院的人才優勢和資源優勢,確保反壟斷公益訴訟案件的公平性、客觀性。關于反壟斷公益訴訟案件的地域管轄,可以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轄。對于反壟斷民事公益訴訟案件,由于壟斷行為并不局限于一省一市,而是經常同時發生于多個地區,甚至是全國范圍的,建議由被告所在地的省會市中院管轄。另外,對行政壟斷行為,應該做出特別規定。反壟斷公益訴訟中,針對行政壟斷行為,應該同時規定轉移管轄制度。對于省會市政府部門或省政府部門的行政壟斷行為,應當由最高院指定轉移給其他法院。因為,現在地方法院的人、財、物都或多或少受地方政府的影響,由最高院指定管轄,方可更好的保證反壟斷案件審判的獨立性和公正性。
3.2 完善反壟斷公益訴訟的原告資格
首先,檢察機關可以充當原告資格。在我國實際生活中,許多壟斷行為與行政機關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作為反壟斷執法機構的商務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等,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部門利益,它們顯然不符合中國現狀下,提起反壟斷公益訴訟的主體要求。而檢察機關作為司法機關,不會受部門利益的牽制,有其提起反壟斷公益訴訟更具公信力。檢察機關是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機關而存在的。壟斷行為對社會秩序的影響已非一般的經濟違法行為所能比擬,它直接侵害了健康、有序的市場競爭秩序。國家的職能之一是公共管理,本是就有維護市場競爭秩序和社會經濟公共利益的職責。反壟斷訴訟的本身就具有公益性,針對壟斷行為提起的訴訟是公益訴訟,正符合檢察機關作為維護國家公共利益機構的設置。此外,檢察機關作為專門的司法機關具有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檢察功能日益豐富,是各國檢察機關職能發展的大潮流。我國檢察機關以公益代表的身份,參與刑事訴訟、附帶民事訴訟和民事審判監督,已經有了這方面的一些成功經驗,法律應當賦予檢察機關反壟斷公益訴訟的起訴權,以便發揮檢察機關的優勢,更好的維護社會公共經濟利益。
其次,社會團體可以充當原告資格。隨著訴訟理論的發展,訴訟信托理論的出現,為社會組織享有反壟斷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提供了理論依據。訴訟信托是指法律規定某一公益團體對某些權益有訴的利益,該公益團體專門于此項公益權利受侵害或可能受侵害時,提起訴訟,而組成該公益團體之成員,可以直接引用判決對有關侵權人員主張利益公民個人在信息占有,資源和力量方面與壟斷違法者相比,都處于明顯的劣勢。社會整體利益代表的重任落在了社會團體肩上,社會團體成為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中流砥柱”。現代社會尊重個人權利,但個人往往通過其所在的社會組織或團體實現自身的權利,而社會團體的行為最終又可歸結為組合成團體的個人的行為。因此,賦予我國社會團體反壟斷公益訴訟的起訴權,是實現個人私權的重要途徑之一。同時,允許社會團體提起反壟斷公益訴訟,還可以使消費者、中小企業等社會弱者的力量增強,社會弱者再以團體的形式組合,能更有效的對抗相對的強勢方。并且,這些社會團體與經濟社會生活的聯系最為直接和密切,最易覺察壟斷行為,同時還擁有相關方面的資源優勢和人才優勢。因此,承認社會團體具有反壟斷公益訴訟的當事人資格,有利于社會公共經濟利益的維護。
再次,公民也可以充當原告資格。公民既包括消費者,也包括經營者和其他個人。公民直接處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社會公共經濟利益與公民個人息息相關,賦予公民反壟斷公益訴訟原告資格是實現公民個人公益權的需要。公民的公益權是指,公民對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所享有的權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提高,公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有權利也有義務維護社會經濟公共利益,唯有如此才能保護社會經濟公共利益,并使自己的私益,不受侵害。隨著社會的進步根據我國的現狀,我國應當建立以社會團體為主,檢察機關和個人為輔的反壟斷訴訟提起模式。基于訴訟費用承擔及能力方面的考量,建議建立以社會團體為主的反壟斷公益訴訟模式,這樣能夠充分發揮社會團體在反壟斷公益訴訟中的積極功效與優勢,更好的維護社會經濟公共利益。
3.3 完善反壟斷法公益訴訟的舉證責任
一是完善反壟斷民事公益訴訟的舉證責任。“誰主張,誰舉證”是傳統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在傳統民事訴訟中由原告承擔舉證責任。但反壟斷公益訴訟有其自身的特質,對壟斷行為和損害后果的認定非常困難和復雜,原告所占有的資源和信息有限,而且原告缺少應有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如果我們繼續堅持“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讓其承擔這樣的舉證責任是極為困難的,因此,為了實現原、被告雙方力量的均衡,建議在反壟斷公益訴訟中實行無過錯責任和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規定主要證據由被告提供。此外,在反壟斷民事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收集證據的能力在客觀上也受到了極大地限制,因此,檢察機關只需承擔主要而不是承擔全部的責任,針對那些專業性、技術性很強的證據應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二是完善反壟斷行政公益訴訟的舉證責任。在反壟斷行政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作為原告提起時,也應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因為在反壟斷行政公益訴訟中,檢察機關和行政機關都是國家機關,收集證據的過程中都需要國家投入人力、財力、物力,哪個國家機關收集證據成本更小、更合理,就由哪個機關收集。行政機關直接做出行政決定,占有一手資料,由行政機關提供證據更經濟合理,應當由行政機關提供證據。
3.4 完善反壟斷公益訴訟的訴訟費用承擔
反壟斷公益訴訟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金錢,訴訟成本費用巨大,一般個體難以負擔。訴訟費用由誰來承擔更是影響公眾提起反壟斷公益訴訟積極性的一個現實問題。我們應該借鑒國外的經驗,對公眾提起反壟斷公益訴訟的費用數額和承擔方式做出合理的規定。在原告是社會團體或公民的情形下,當其提起反壟斷公益訴訟敗訴后,訴訟費用一般也不應由原告承擔。基于一定的政策考量,可以對訴訟費用進行一定的轉嫁設計:首先,設立反壟斷公益訴訟基金。反壟斷公益訴訟的原告立案獲準后,訴訟費可以先由公益訴訟基金墊付,若原告勝訴了,訴訟費將由損害賠償人承擔,萬一敗訴,也不用讓原告自己承擔訴訟費用,而是從反壟斷公益訴訟基金中提取,以此來保護和鼓勵公民和社會團體提起反壟斷公益訴訟的積極性、主動性。其次,建立反壟斷公益訴訟費用保險制度。投保人交納一定的反壟斷公益訴訟保險費,在投保人發生此類訴訟時,如果此類訴訟屬于保險公司所承保的反壟斷公益訴訟的案件,并符合相關的理賠條件,則由保險公司為原告支付訴訟費用。
參考文獻
[1]梁慧星.關于公益訴訟[J].政法論叢,2002,(5).
[2]顏運秋.公益訴訟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7.
[3]張明華.反壟斷公益訴訟制度初探[J].燕山大學學報,2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