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木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這項技藝源遠流長,也是木工的一類,是木作中的細木作。幾千年來,木雕文化和工藝隨著中華文化的發展而變得愈發富有內涵,木雕身上的每一次刀起刀落都是中華文化的烙卬。木雕工藝發展的區域也十分廣泛,充斥著鮮明的地域文化與不同的個性,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同風格的流派。同時,這項傳統的工藝也將與時俱進,走向創新的道路。
中國木雕藝術早已橫跨數千年的歷史,被視為珍貴的藝術,歷代藝人不斷追求木雕藝術的取材更新和創新應用。所以,木雕藝術發展到今天,仍然會有一部分所謂“傳統”的傳承,當然因此誕生了很多具有時代感的現代造型。筆者通過創作的木雕作品《天倫之樂》《童趣》《八仙雅聚》,解析莆田傳統木雕與現代木雕的傳承創新應用。一件黃楊木的圓雕作品,采用現代木雕創新雕刻手法,顯得比較有創意和趣味性,人物比例適當夸張表現。另一件采用平雕雕刻,注重傳統寫實的雕刻手法,人物塑造比例適當,形象生動。
一、莆田木雕常見的題材造型和工藝
社會發展早期,由于祖先對圖騰和神靈的敬仰,多數木雕是先民精神世界里的信仰物像的載體,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周代就出現了木俑陪葬,但其整體的形象笨拙,倒是人物的比例比較協調。隋代至五代以來,木雕的造型開始多樣,有以佛、菩薩、羅漢等信仰為主題的造型,也有以吉祥圖案、神話典故、山水花鳥、民俗風情為主題的、反映民間生活的風俗造型。
漢代之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木雕的形態有所改變,人們更注重于細節的刻畫,并對其神態和動作有所要求,木雕造型上的變化漸漸趨向于日常禮俗和風物。尤其是東漢時期,佛教在中國傳播開來,神的抽象形態需要找到具象的載體,這樣,木雕佛像開創并興盛起來。唐代之后,木雕的技藝更趨于豐滿,筆者對這個時期的木雕亦有好感,宋代之后出現的浮雕和圓雕手法推動了人物木雕的進一步發展,明清更是木雕工藝的鼎盛時期。
莆田木雕主要源于唐代的建筑雕刻,發展到宋代,得益于家具雕刻的普及,其逐漸趨于成熟,明清時期經濟繁榮,木雕雕刻藝術也達到鼎盛。莆田傳統木雕技藝發展到今天,仍然沿襲著傳統。當然,這些傳統在當代木雕藝術的表現形式上是有所突破的,如人物木雕刻畫的高度、形式感和表現力等。
莆田木雕的創作題材,源于民間佛教信仰的影響,很多工藝師擅于雕刻創作觀音、達摩、彌勒佛和如來等佛像,或者以傳統的神話人物、歷史古典和傳統文化故事為素材。由于這些因素的影響,大多數木雕藝人創作的題材存在局限性。雖然其能夠滿足人們的信仰需求和傳統文化傳承的需求,但筆者認為,一直創作傳統題材也會限制木雕的發展,應該鼓勵木雕藝人多開拓思維,多接觸其他藝術門類。莆田木雕藝術可以參考當代藝術門類的創新思路,通過多種不同表現形式,打破舊理念,注重木雕作品意境的營造和設計。通常,對于一件木雕作品來說,工藝十分重要,但造型、設計理念和藝術表現形式也很重要,人們要結合傳統的表現技法,融入時代創新元素,力爭創造出新意境。部分工藝師只會突出雕刻技巧,沒有考慮藝術感,其木雕作品就缺少觸動人心的元素。
二、莆田木雕在當代創作中的一些新變化
中國傳統的人物木雕藝術一直廣受木雕藝術者的追捧,多數人都會以此為題材。其取材廣泛,但創作要求并不簡單,木雕藝人倘若不深入思考,很容易就落入相似的造型表達的窠臼中。因此,莆田傳統木雕無論是在表現形式還是在觀念的表達上,都存在著巨大的可挖掘空間。除了傳統的神韻之外,筆者接著要說的便是歷史人物、神話民俗故事人物在現代木雕藝術創作中的新可能。
相對來說,莆田木雕創作的表現形式和題材長期受到限制,木雕藝術者在選取材料時受到傳統思維的局限,沒有突破舊觀念,難有大的發展。由于一直受到傳統佛像人物塑像技法的影響,莆田木雕在人物題材創作方面也受到很大的影響,對于現代寫實人物的塑造就顯得十分乏力,無法準確掌握人物的比例。很多工藝師雖然意識到這種創作上的瓶頸,但一直難以突破。因此,很多人開始從中國傳統文化經典中尋找靈感,再學習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雕塑作品,通過融合東西方的雕塑技法和一些新的創作思想,進行綜合思考和創新突破。
當前,莆田木雕藝術的創作手法急需突破,創作主題的改變亦將成為人物木雕藝術的重大突破。木雕藝術者要嘗試尋求傳統之外的藝術載體,結合當今時代特點、人們的主流審美意識和民俗意象,對木雕藝術進行思索和再創造。
《天倫之樂》是筆者創作的一件木雕作品,曾在2018年8月舉辦的第十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博覽會暨古典家具、珠寶玉石博覽會“中藝杯”評比上獲得金獎。該作品以天鵝為題材,采用傳統的圓雕技法,精選越南黃花梨為創作原料,根據木料天然的形狀巧妙布局,結合圓雕、鏤空雕、浮雕等技法,雕刻了24只鵝鳴叫、嬉戲的場景,場面十分熱鬧,活力十足。鵝寓意美好,群鵝嬉戲寓意著家里的財富正在慢慢積累。作品整體構圖飽滿,層次分明,色澤比對鮮明,巧妙運用原料的白皮部分雕刻了群鵝嬉戲,同時雕刻了草叢、樹枝、石頭、木橋等背景加以襯托,造型形象生動,神態豐富,刻畫巧妙精致。
三、莆田傳統人物題材在當代木雕中的新應用
在當代木雕中,類似帶有創新趣味性的木雕作品案例還有很多。例如,好萊塢的動畫作品《機器人瓦力》中的瓦力,被木雕藝術者以木雕的形式呈現,曾一度風靡市場,成為人們追捧的熱點,當然這里并不是要論述市場需求,只是解釋時代感和傳統作品的新融合。至于筆者的傳統人物題材作品《童趣》,雖不似前者那般成熟,但乍一看來,有一種喜感。雕刻手法上,仍采用的是傳統圓雕的技藝,雕刻出孩童嬉戲的形象,有的眉眼之間有一股憨態,有的在憨態里有一股清朗。再者,整個作品的線條處理以柔和、圓潤、流暢為主,這些元素是傳統木雕所要傳達的吉祥寓意。
筆者設計創作的傳統人物題材《八仙雅聚》這一件木雕作品,仍然采用的是海南黃花梨,但筆者對它的期待是清矍之感,根據木料天然的形狀巧妙布局。故在選材時,采用海南黃花梨,因其色澤清淡,紋理細密,隨著時間的流逝,海南黃花梨會變得更加質堅古樸,適于把玩和陳設。在雕刻內容的選材上,《八仙雅聚》以中國民間傳說中的八仙故事為創作背景,刻畫了八仙雅聚交流的場景,場面熱鬧。整體構圖飽滿,人物造型形象生動,各位仙人相互交談,表情豐富,刻畫巧妙精致,八仙衣冠各異,袖口隨風拂動。作品采用圓雕、鏤空雕、浮雕等技法,讓其虛實相間,層層疊疊,更具有立體感。在2017年11月舉辦的第十二屆中國(東陽)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上,這件作品憑借玲瓏剔透的雕工和精巧的設計特點摘得了本次博覽會的銀獎。
當代人物木雕的裝飾性較強,除了傳統的藝術特點之外,還需要在表現形式和題材上實現突破。盡管這條路是上坡路,走起來十分艱難,但是只要勇于探索,木雕藝術者可以創作出更具藝術性、更能體現作者思想的原創作品。況且,對于傳統木雕而言,傳承是其根本,創新卻是其發展動力。
四、結語
當前,人們要加強莆田木雕文化建設,處理好設計、技術等方面的問題,還要注重提升木雕產業的文化附加值。提升木雕工藝品的附加值是有效避免市場出現粗制濫造狀況的重要舉措。不少地區為了發展旅游業,想將木雕工藝品當作旅游紀念品來開發,可是設計思路太過簡單,缺乏特色與文化內涵,而且價格不合理,造成了木雕行業的亞健康發展。筆者認為,景區紀念品的設計必須突出景點內涵,打破常規,凸顯該地區的個性,打造出精美的、具有紀念價值和文化價值的藝術紀念品。這樣創意獨特、富有情感的木雕旅游紀念品才能傳達出超出實體本身的寓意和情趣。
(仙游縣榜頭壩下良木臻品工藝品廠)
作者簡介:王強(1980-),男,福建仙游人,助理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木雕雕刻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