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經中央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審定,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等九部委聯合印發《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意見》指出,發展特色產業是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都需要通過發展產業實現長期穩定就業增收。當前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總體水平不高,資源優勢尚未有效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成為農村貧困人口增收脫貧的瓶頸。做好產業扶貧對于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的重大部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隨著新一輪扶貧新政的實施,各種扶貧模式不斷因地制宜地開展起來,產業扶貧也被賦予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近年來,很多地區產業扶貧大多以扶持傳統的養殖業為主,如建設百萬只養羊基地、百萬只蛋雞基地、引進大型生豬養殖基地、擴大具有當地特色的豬雞牛羊品種的規模等,讓貧困戶通過就業勞務、生產合作、經營收益等實現脫貧致富。但是,在農產品市場整體供大于求的背景下,產業扶貧一定要優先考慮產品的市場去向和生產的環境容量,做好頂層設計。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成本持續較快上漲,而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下跌,國內外農產品價差越來越大,“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問題突出,呈現出生產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現象,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在產業扶貧中選擇發展和扶持的產業時,一定要把市場需求作為產業扶貧的“導航燈”。同時要看到,目前全國主要農產品優勢產區已基本形成,發展產業扶貧時要做好頂層設計,不能光站在當地適合的項目,而要站在全國甚至國際的角度選擇適合的產業,優化扶持產業的結構和產品的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業,增加綠色、有機等優質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供給,才能提高農業效益,實現產業扶貧。
另外,我國貧困戶集中的地方大多是山大溝深,處于生態涵養區或者生態脆弱區,在選擇產業扶貧項目時,要立足各地環境容量和生態類型,尤其是以養殖業為依托的扶貧項目,要考慮好禁養、限養區等區域規劃,不能一味地發展生態畜牧業,壯大產業而忽視環境的容量,導致產業發展起來了,生態環境也破壞了。
在產業扶貧的過程中,關鍵還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而不能為了完成脫貧任務,就不顧市場容量和環境容量,一味地扶持傳統農業產業,讓龍頭企業、合作社為帶領貧困戶脫貧而盲目發展產業。發展產業、脫貧攻堅固然需要包括政府、社會、企業在內的多方參與,但是必須尊重客觀規律,而這個客觀規律,既包括當地自然環境和產業基礎,也包括外部的市場容量和市場環境。只有充分研究分析當地發展農業產業化的內外部環境,在尊重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引導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根據產業特點和市場情況自主決定產業發展,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通過創新產品供給,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優質、更適銷對路的產品,這樣才能達到產業扶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