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洲
玉米是世界范圍內重要的糧食作物,對全世界的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的玉米除了滿足人們的日常需求之外,每年還會大量出口,從而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較多的助益。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玉米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玉米的產量對農業發展的影響越來越大。實現高產玉米種植,對于促進農業的科學發展,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因此研究玉米的高產種植技術以及病蟲害防治技術是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玉米高產種植技術
1、播種
我國幅員遼闊,玉米的種植范圍較大,但不管是在南方種植玉米還是北方種植玉米,玉米的種植環境對溫度和水分都會有較高的要求,這也是影響玉米發芽的重要因素。為實現玉米的高產,在播種時需要選擇合理的時節。通過相關的研究表明,在6-8攝氏度的環境下是玉米發芽的最好溫度。溫度在10-12攝氏度的情況下幼苗的生長相對緩慢。為保證玉米能夠茁壯成長,提高幼苗的生長速度和抵抗力。在玉米的播種時節還應該控制好玉米的播種深淺程度。對于墑情相對較好的情況,可以適當進行淺播,對于土壤輸送、相對干燥的土地,在播種時可以適當增加深度。玉米的出苗時間應該進行科學控制,從而保證玉米的總體長勢,在播種時,為保證總體的生長趨勢一致,需要保證播種的行距一致、播種均勻、深淺一致。嚴格避免種子與種肥混合情況的出現。
2、適當進行間苗處理
由于幼苗生長到一定階段以后,需要及時進行間苗處理,這種做法目的在于避免幼苗生長時出現過度擁擠、影響光合作用情況的出現,還能實現節約土壤中養分、水分的目標,對于提升玉米幼苗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對于間苗時節的選擇應該結合實際情況,并且間苗處理應該保證總體的均勻性,按照去弱留強、去小留大的原則進行作業。
由于玉米品種特性、管理水平以及目標產量的差異,對于玉米的種植密度應該進行合理調整,從而為幼苗的生長提供合理的空間。種植玉米時,避免過度密集,以免造成水分和養分供應不足的情況,影響玉米的總體產量。但也不能過度稀疏,單位面積內的種植數量過少,直接影響總體的產量。
在玉米的生長期和拔節其以及成熟期,應該加強管理,既要做好水肥管理還應該做好病蟲害管理,保證土壤中營養充分,提高產量。對于常見的玉米病蟲害防治,優先選擇的是玉米的品種,其次還應該及時觀察溫度,選擇合適的溫度進行種植,從而提升玉米的抗病能力。同時還應該定期對玉米的病蟲害和上年的遺留病害進行排查,奠定玉米健康成長的基礎。
3、玉米的水肥管理
(1)幼苗期的水肥管理
此時土壤中水分的多少會對幼苗的長勢造成直接影響。因此為表面出現洪澇情況,需要保證土壤的干燥性,并合理對灌溉的水量進行控制。
(2)大喇叭口期的水肥管理
為了增加雌穗的顆粒數量,確保玉米營養的供應情況,提高光合作用的概率,需要保證此時玉米的營養供應情況,還要保護好葉片的生長情況。
(3)吐絲期的水肥管理
為保證玉米的產量,需要控制氮肥的使用,尤其是在吐絲期,避免影響雌雄穗的花期。
(4)蠟熟期和完熟期的水肥管理
此時玉米的生長情況已經可以基本反映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需要及時調整水肥,保證玉米成熟的需求。
二、玉米種植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1、常見病害的防治措施
玉米生長過程中會遇到較多種類的病癥,在治理和預防過程中需要結合當時的環境進行綜合治理。
(1)玉米大斑病是常見的一種玉米病害,一旦患病危害非常嚴重。病原菌可以在病株上越冬,作為第二年的傳染源。可以借助風力大面積傳播,將會大致玉米的大量減產,還會降低玉米的質量,由于環境因素的差異,對于該病的傳播和危害依然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對于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應該在品種的選擇上提高重視,選擇良好的抗病品種,并結合輪作的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病菌的數量。在出現病癥時,應該及時去除帶病的枝葉,并做好水肥管理。
(2)玉米矮花葉病對于玉米的生長情況也會造成嚴重影響。這種病害在玉米生長的不同階段都有可能發生。發病后會對玉米的光合作用效率造成嚴重影響。在防治方法的選擇上,除了要做好選種工作之外,還應該在玉米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做好田間管理工作及時消除雜草和蚜蟲。
2、玉米種植中常見蟲害的防治措施
對于玉米生長而言,蟲害也是影響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其中玉米螟蟲的危害非常嚴重,玉米螟對水稻、高粱以及向日葵等作物也會產生重要的危害。玉米螟的繁殖能力和破壞力非常強,當前對于玉米螟的防治方式主要是通過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方式。玉米蚜蟲也是常見的一種的玉米蟲害。玉米蚜蟲容易聚集,破壞力非常強。對于玉米蚜蟲的防治通常是利用天敵的方式,另一種方式是利用農藥進行化學防治,從而降低蚜蟲的數量,保證玉米的生長情況。
綜上所述,對于玉米的種植管理,需要不斷優化栽培技術,并加強對玉米種植的水肥管理,還應該做好科學的選種、病蟲害防治等工作,從而不斷提升玉米的產量和質量。
(作者單位:741414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白沙鎮農業技術推廣與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