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啟太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作業的種植關乎國家的穩定發展,冬小麥的高產優質規范化種植技術的應用,就需要在各個環節加強質量的控制,從整體上提升技術應用質量水平。本文主要從理論層面就冬小麥高的規范種植技術進行展開探究,希冀能為實際的技術應用起到一定啟示作用。
冬小麥的種植中為能提升其質量,這就需要從多方面加強重視,將各環節的種植細節做好控制工作,從整體上提升種植技術的應用水平,為冬小麥增產打下基礎。
一、冬小麥的種子選擇及播種
其一,選種。冬小麥的生長質量和其種子的質量有著緊密的聯系,這就需要從選種環節加強控制。我國冬小麥種植選種中,有不同的區域在選種的時候存在失當的問題,從而造成冬小麥的生長質量比較差的問題,最終影響了小麥的產量。所以在選種的環節就要能按照嚴格細致的態度,選擇籽粒飽滿以及景觀嚴格篩選的種子進行種植,以及選擇抗凍性比較強,高產的小麥種子,保障冬小麥品種的抗凍害能力,有效提升冬小麥生長質量。
其二,播種。進行冬小麥播種的環節,也要做好相應的質量控制工作,由于冬小麥播種時間提前會提高生產產量,延后播種能提高質量。播種時間就要能結合具體的當地氣候條件來判斷,適時的播種,避免小麥受到冰凍傷害而出現死亡的問題。通過選擇合適的時間進行播種,就能減少小麥營養消耗,提高冬小麥質量。對于根系發達的能提升冬小麥的寒冷抵抗能力,以及有助于吸收營養能力,所以在選擇適當的播種時間對冬小麥的生長質量以及產量是有著很大影響的。播種過程中,技術人員選擇機械伴奏紅方式,就需要提高深淺精確度,保障小麥植株通風和相應播種標準相符合。另外,播種過程中技術人員就要對旋耕鎮壓技術使用加強重視,和冬小麥種植整理工作有機聯系起來,從整體上提升整地效率,這對避免倒伏的問題就有著積極意義。
二、冬小麥種植播種技術及施肥技術
其一,播種技術。冬小麥的實際種植過程中,在進行播種的環節選擇相適應的播種技術是比較重要的,傳統人工播種方式會容易出現土壤深淺不一的問題,有的也比較容易造成缺苗的問題,不僅消耗了比較大的人力成本,在播種的效果上也不佳,會影響冬小麥的生長質量和產量。所以通過機械化的播種方式就顯得比較重要,這樣就能節省人力,縮短播種時間,效果也比較良好。通過機械化播種方式應用,能保障深度一致,節省種子,以及提高出苗率,行間的距離也一致,有助于冬小麥的通風透光,提升播種整體質量。機械化播種過程中,通過運用旋耕技術的應用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但是也要注重不足之處,會存在地表成土壤空虛的現象,所以要注重增加鎮壓耕地。
其二,施肥技術。冬小麥在進行施肥的過程中要加強質量的控制,施肥環節相關工作人員就要能結合冬小麥對營養元素的需求,針對性的進行施肥,保障冬小麥的生長品質。傳統施肥中對有機肥沒有充分重視,在當前的冬小麥施肥過程中,就要能分析好當地土壤含量,制定針對性施肥的制度。如秋季時施肥在一定范圍增加氮磷肥料。一般畝產250—300kg的麥田,基肥以畝施有機肥1000kg,尿素12kg,過磷酸鈣40—50kg;畝產350—500kg的晚播小麥,可畝施有機肥2000kg、尿素15kg、過磷酸鈣40—50kg。在結合土壤當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基礎上科學配比施肥的比例,這就能為冬小麥的健康生長起到促進作用。
三、冬小麥除草和病蟲害防治
其一,除草。做好冬小麥的日常管理工作是比較重要的,其中除草就是比較關鍵的一個環節,在這一環節通過化學藥劑除草的方式,要采用對比方式進行使用,在化學藥劑的使用量以及使用期的控制方面要和實際的除草需求相結合,避免對冬小麥造成損害,以及避免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
其二,病蟲害防治。冬小麥的病蟲害防治工作的實施是比較必要的,要結合冬小麥實際病蟲害的類型針對性防治。冬小麥從種植到收獲會經歷比較長的時間,這一過程中病蟲害多發,在對病蟲害的控制方面就要能通過統一預報和技術指導以及施藥方式,通過綜合配藥的技術,冬小麥在返青拔節的時期,通過井岡霉素加高效氯氰菊酯兌水的配置對小麥噴霧,能對紋枯病等相應的病害得到有效控制。抽穗時期以及灌漿期的時候,通過多菌靈加吡蟲啉兌水的方式噴霧,能有效防治冬小麥白粉病和赤霉病,只有在這些基礎層面得到了強化,做好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工作,才能真正有助于冬小麥的優質高效的生長。除此之外,還可通過生物防治的方式,通過生物蟲害相克的方式,如通過青蛙散步在麥田中來應對蟲害,也能起到積極作用。
綜上言之,冬小麥的種植過程中涉及到的環節比較多,這就需要從多角度進行考慮和優化落實,為冬小麥的高產和優質生長打下基礎。通過上文中對冬小麥種植技術的科學應用探究,能為實際操作提供有益思路。
(作者單位:741616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五營鎮農業技術推廣與綜合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