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飛 李茂權
再生稻就是在頭季水稻收割完成之后,選取適宜的環境從稻茬的生長節位置高位分葉,采用合理的栽培管理措施所生長成穗的一季水稻。這樣不但能夠節省人力,而且還能夠實現低投入高產出,有效提升水稻的種植效率。本文通過具體論述再生稻的高產栽培技術,有利于提升再生稻的種植效率。
再生稻就是在頭季水稻成熟之后,在收割的環節中只需要割下稻株的三分之二的部位,收割相應的稻穗,將三分之一的植株和根系留在田里,然后再采取合理的施肥和培育方法,讓其再長出一季水稻。這樣因為根系部位再次生長,在一定程度上省去了第一季水稻種植到第二季水稻收割完成的中間生長過程。因此,深入探究再生稻的高產栽培技術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選用良種
為了有效提升再生稻的栽培效益,便需要選用生長發育時間適宜、產量高、具有較強再生力、抗倒伏能力強、米質優的優良品種。當前通常選用的再生稻品種有豐兩優香1號、兩優911等。根據再生稻的栽培要求,雜交稻一般的備種量為18.75~22.5kg/hm2,常規稻為26.25~30.00kg/hm2。如果采用移栽的方法,其用種量則選取下限要求,而直播方法的用種量則取上限的要求。
2、適時播種育秧
為了保證再生稻實現高收成,便需要頭季稻采取早播、早栽和早收的方法,以此確保再生稻能夠正常生長和安全齊穗。通常在3月20日前后且連續3d的氣溫在10℃以上進行頭季稻播種。在播種前的2d左右,便可以使用三環唑可濕性粉劑或咪鮮胺或富士一號進行浸種。浸種的時間可控制在24-48h,以此達到預防稻瘟病的目的。如果采用工廠化育秧的方式,機插秧可準備秧盤375個/hm2,而在移栽前的5d,可按照75.0~112.5kg/hm2的標準施尿素肥,讓其作為送嫁肥料。但是,不提倡選用直播的形式,而如果必須采用直播的,便需要在4月15日之前完成播種。同時,在播種的時候,必須將催芽的種子按照畦進行定量勻播。
3、選地整地
通常種植再生稻的地塊必須具備良好的排水和灌溉條件,具備良好的肥力,且擁有較厚的耕作層。在種植水稻之前,應該對整個稻田進行深翻耕,并在15d以上做好翻壓泡水處理,讓田中的綠肥有充足的時間腐爛。如果是一些閑置的水田,便需要在水稻移栽前的2-3d進行翻耕平整。要求整個田間沒有任何殘物,平整,且田間的表土軟硬度應該適中,盡量達到上細下粗、上爛下實、下陷機不壅泥的作用。選取機插秧的方式,可沉淀24-36h以上,這樣才能夠在機插秧的過程中減少浮秧和漂棵的現象。但是,需要注意種植再生稻的秧田中的土壤如果是砂壤土的時候,便需要在平田之后沉淀的時間不超過24h,否則便很容易出現板結和不好移栽的情況。
4、選擇早栽的時期,合理密植
再生稻在栽培的過程中選擇合理的時期進行早栽,這樣能夠讓頭季水稻出現早發多分葉的現象,生長出頭季大穗,讓再生稻的母莖數增加。通常選擇在4月10日之前,當秧苗發出3.5葉的時候便可以采取移栽處理。其中,肥力為中等的水田內,所插秧的標準為24萬蔸/hm2以上。最好選擇使用25cm行距的插秧機進行插秧,而株距保持在14cm。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整個秧田中的苗數需要保持為60萬~75萬株/hm2,且在插秧之后的5d以內需要采取查苗補苗措施,切實保證再生稻栽培密度的合理性。
5、肥水管理
針對再生季水稻的田間管理,需在頭季稻齊穗后的15-20天內施用150kg/hm2的尿素來確保肥力充足。除此之外,于施肥期間的排水工作不應過多的進行人為干預,而是要任其自然落干范更能讓土壤吸收充分的水量,而在其達到適宜的軟化程度后,方能為后續的種植提前奠定良好基礎。至于再生稻的生長過程,需適量追施磷酸二氫鉀,以提升水稻的結實率并提升其粒重,繼而確保水稻的高質與高產。
(1)施足底肥
由于有機肥料分解的過程較為緩慢,利用效率低下,具有較長的肥料期,所以為了保證再生稻的栽培效率,可選擇有機肥料作基肥。選擇速效氮肥總量的30%-50%作為再生稻栽培的基肥使用。除此之外,在拔節期亦需適量適用磷肥與鉀肥。
(2)早施蘗肥
分蘗肥的施用期主要是在水稻返青時,而施用分蘗肥的作用則主要是為了降低分蘗的發生概率以及達到增穗的目的。就分蘗肥的具體施用而言,其主要是分兩次進行。第一次是在返青時期施用氮肥總量25%左右的分蘗肥,將能起到促蘗的作用;而第一次施加分蘗肥則是將之作為調整肥于分蘗盛期施用。其最主要的目的當時促進水稻的生長發育。
(3)巧施穗肥
穗肥對水稻生長發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數量及產量方面。而要確保穗肥的施加能可達到理想的效力,關鍵便是要確保合理的施用時期。
(4)酌情施粒肥
雖然,施加粒肥確有助于提高籽粒的成熟度并增加粒重,但若未能控制好粒肥的施用量或施肥方式則正確,則會起到相反的效果。因此,針對粒肥的施加需務必結合水稻生長的實際狀況來定。
(5)科學灌溉
水稻的灌溉期尤其需要合理控制,此為確保水稻高質與高產的關鍵。就水稻灌溉而言,需要明確是深水插秧還是淺水插秧,若為淺水插秧,則灌溉深度則需保持在2-3cm的范圍之內,如若為深水插秧,則需將灌溉深度控制在5-6cm的范圍。除此之外,在灌溉工作開始之際,護秧操作亦當同步進行。至于護秧的主要目的自然是為了對灌溉水才能予以合理控制,以確保水土的表層溫度與水稻生長的實際需求相契合,以此方能為秧苗后續的生長健康創造有利條件。當然,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需對干濕交替操作給予高度重視,尤其是在控制幼苗的濕度方面,需務必將田間水完全清除,以此既能達到節水的目的,又能切實提升水田的利用率,繼而維護水稻種植的生態平衡。
6、病蟲害防治
水稻的種植過程中主要需預防“二病二蟲”。其中,“二病”主要是指稻瘟病與紋枯病,而“二蟲”則是指二化螟與稻飛虱。就上述病蟲害而言,病害的防治可主要采取浸種的方式來預防,具體方式便是以咪鮮胺浸泡種子,而后于水稻的生長過程再適度噴灑適當濃度的殺菌劑(如:肟菌·戊唑醇、噻呋戊唑醇)便能起到良好的預防效果。至于“二蟲”建議采取物理防治的方式,也可使用化學藥劑防治(如:氯蟲苯甲酰胺、吡蚜酮等),切實做好病蟲害防治,繼而維護水稻的有效生長。
7、頭季稻收割留樁
在頭季水稻達到9成熟時,則需選用天晴之時及時收割。而針對頭季水稻的收割,需預留35cm高度左右的稻樁來為后續水稻的種植留下良好的生長空間以及充沛的土壤肥力來促進水稻生長。至于具體的收割過程除了要選用窄履帶寬割臺的收割機外,尚需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來避免碾毀稻蔸。
總之,針對“一種兩收”水稻高產栽培技術的實用,需務必對氣候、時節等因素給予高度重視。當然,技術人員還需對再生稻的栽培技術數據予以詳細記錄,以此方能為后續的種植提供經驗,繼而切實促進水稻“一種兩收”高產栽培技術的進一步優化。
(作者單位:242200安徽省廣德縣種植業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