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揚 王蛟洋 楊劍虹

東北地區糧食生產面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廣大豆玉米輪作,合理的糧豆輪作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平衡土壤養分,減少雜草生長,減輕病蟲害發生,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糧食產量。研究不同大豆玉米輪作方式,結果表明營養生長期土壤重量含水量均呈現增高趨勢。生殖生長期土壤重量含水量為降低趨勢。大豆耗水量低于玉米,糧豆輪作耗水量低于玉米連作。
我國是農業大國,東北地區是我國的糧食主要產區之一,玉米、大豆、水稻是東北地區主要糧食作物。東北地區光熱資源充足,利于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但水資源不足,屬于半干旱地區,典型的雨養農業,傳統耕作方式中,玉米和大豆的連作使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嚴重,糧食產量下降,加劇了農藥化肥的使用。
在提高產量的同時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是農業生產的研究重點。目前正面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部提出在鐮刀彎地區進行玉米種植結構調整,提出種地養地相結合結合型,恢復東北地區大豆玉米輪作以及玉米和雜糧雜豆輪作。合理的糧豆輪作能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平衡土壤養分,減少雜草生長,減輕病蟲害發生,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糧食產量。
1、材料與方法
試驗在中國氣象局錦州農業氣象試驗站(41°09′N,121°10′E,海拔27.4m)進行,位于遼寧省西南部,屬典型溫帶季風型氣候,年平均氣溫9.5℃,1月平均氣溫-8.0℃,7月平均氣溫24.4℃,年均降水量568mm,試驗地點地勢平坦,土壤種類屬平地淤黃土,土層較厚,土壤顏色為淡黃棕色。土質不沙不粘,其透水性和保水性較好。上層0-30cm為中壤土,40-70cm為重壤土,80-100cm為粘土,酸堿度為中性,地下水位為2-6m,土壤pH6.38,土壤養分有機質23.59g/kg、硝態氮4.04mg/kg、氨態氮22.34mg/kg、速效磷94.58mg/kg和速效鉀0.09g/kg。
同時播種玉米和大豆,播種方式為機播,分別利用前茬種植的玉米和大豆地塊,形成玉米—玉米、玉米—大豆、大豆—大豆、大豆—玉米、裸地對照等五種輪作方式,采用相同施肥量,與大田相同的田間管理方式。每隔10天利用人工土鉆烘干稱重法分別測量五個地段分層次的土壤含水量。生物量測定按照玉米和大豆的發育期,分別在三葉、七葉、拔節、抽雄、乳熟、成熟和三真葉、分枝、開花、鼓粒、成熟測定葉面積和分器官干鮮重。考種按照農業氣象觀測規范玉米和大豆分別測定果穗長、果穗粗、禿尖比、株籽粒重、百粒重、理論產量、莖稈重、籽粒與莖稈比和株莢數、空秕莢率、株結實粒數、株籽粒重、百粒重、理論產量、莖稈重、籽粒與莖稈比等項目。
2、結果與分析
播種時5種輪作方式土壤重量含水量接近,大豆茬口略高于玉米茬口,出苗前不同輪作方式土壤重量含水量變化一致,玉米三葉期和大豆三真葉期之后,出現明顯差異性變化。營養生長期降水量較多,作物耗水量較小,土壤重量含水量均呈現增高趨勢;8月中上旬出現階段性干旱,土壤重量含水量急劇下降;生殖生長期降水量偏少,作物需水量增加,土壤重量含水量為降低趨勢。玉米由于根系較深,能夠吸收深層水分,盡管出現階段性干旱,但土壤重量含水量變化不過于激烈,玉米連作在生育期內土壤重量含水量變化最為平緩。大豆相對玉米根系較淺,生長耗水吸收淺層土壤水分較多,出現階段性干旱時,大量消耗土壤水分,造成土壤重量含水量急劇降低。總體來看大豆種植地段土壤重量含水量高于玉米種植地段,生育期結束后土壤重量含水量為大豆—大豆>玉米—大豆>大豆—玉米>玉米—玉米。
3、結論
大豆生長耗水量低于玉米耗水量,大豆根系較玉米淺,消耗淺層土壤水分和降水多于玉米,玉米消耗深層土壤水分多于大豆,同等情況下抗旱能力強于大豆。
大豆不適宜連作,可能造成病蟲害增加并造成減產。玉米可以連作,對產量影響不大。但玉米連作序列中加入大豆種植能夠增加土壤水分蓄存,并能提高作物產量。
綜合農業生產投入產出比和土壤水分利用率考慮,兩茬玉米一茬大豆輪作方式是本區域的最佳輪作方式。
(作者單位:1.121000遼寧省錦州市生態與農業氣象中心;2.121000遼寧省錦州市氣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