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全球化時代成為跨學科研究的主要概念之一,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跨文化交際能力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80年代后逐漸成為跨文化交際研究的重要領域。以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概念界定、理論視角的建構、評估方法與工具的發展為線索,全面研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估基礎、目標、方法、過程及結果,并提出解決的策略及建議,以期開拓大學英語教學的研究路徑。
關鍵詞:英語 跨文化 能力 評估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179-02
當今世界,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文化之間的互動和影響日益增強,跨文化能力成為當代人不可或缺的能力。對于中國大學生而言,它更有特別關鍵的意義。2017年頒布的《高等學校外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把跨文化能力作為核心素養之一納入培養計劃,明確了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評估的基礎
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概念化是評估的基礎。概念化指對跨文化能力概念進行界定、對其要素進行辨析的過程。概念化使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意義處于一個明確、可控的范圍內,幫助研究者認清其構成要素,進而確立相應的評估標準。跨文化交際能力概念化包括四個重要的方面:意義的理解;構成要素及其結構的辨析;評估標準的建立;操作定義的確定。
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交際者與來自不同文化的成員進行互動,實現成功交際的過程。把跨文化交際能力理解為漸進、動態的發展過程意味著不僅要評估交際者的個人特性或互動的結果,而且要評估跨文化能力發展的各個階段和不同的層次。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情感、知識和行為三個基本要素。跨文化基本要素的成分從知識層面講包括集體主義/個人主義價值觀念、大/小的權力距離、自我/面子模式以及面子行為方式的知識;留意層面包括留心反思、對新事物的開放性、多重視野、分析式移情和留心創造的能力;技能層面包括留心傾聽、留心觀察、面子行為管理、信賴的建立和合作對話的能力。態度層面包括尊重、開放以及好奇心與發現能力;知識層面包括文化自我意識,對語境、角色及其文化與他人世界觀的理解,具體的文化信息和社會語言意識,技能層面包括傾聽、觀察、解讀、分析、評估和聯系的能力。從跨文化適應角度衡量一個人適應能力的標準包括功能的健全、心理健康和跨文化身分。
二、跨文化交際能力評估的目標
跨文化交際發生在不同文化背景和身分的人之間。從理論上講,每個社會人群都是潛在的跨文化交際的參與者,在制定評估目標時首先需要根據跨文化能力的定義選擇其中某個層面和發展階段進行測量和分析。由于交際者的行為是可以觀察的,行為能力的評估相對容易。知識能力雖然不能直接觀察,但比較容易量化,態度、意識與情感能力不容易量化。
確定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估目標后,可以提出或假設研究問題,研究問題的提出應該遵循三個原則:準確具體,簡潔明了,可檢驗性。對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估可以更加準確,避免使用寬泛或模糊不清的語言。例如,Behrnd&Porzelt(2012)在對研究跨文化能力的相關文獻做了全面的調查以后,認為海外學習或實習經歷有助于跨文化能力的提高;因此,他提出了兩個研究假設:一是有海外學習或實習經歷的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認知、情感和意動方面得分更高,他們在個人層面、社會層面及策略層面上的跨文化能力方面的得分比沒有海外經歷的學生高。二是在跨文化培訓中,有海外經歷的學生比沒有海外經歷的學生受益多。
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估方法
跨文化交際能力常用的評估方法包括訪談、觀察、問卷調查、個案研究、文件夾和實驗等。其中,訪談主要屬于定性研究,實驗主要屬于定量研究,文件夾屬于混合性研究,其他方法既可以設計為定性研究,也可以設計為定量研究。問卷調查是一種運用問卷收集信息、展開研究的方法。問卷有多種形式,既可以是封閉的也可以是開放的,既可以是單項選擇題也可以是多項選擇題。它往往用于調查較大的樣本,旨在描述一些變量的特征或者發現它們之間的關系。一個好的問卷至少應該達到兩個標準:一是較高的內在高度,二是專業化的外觀。內在效度指問卷能夠測量研究者真正想要研究的變量;專業化的外觀指問卷看上去嚴謹、美觀、具有專業水準。
個案研究是一種真實的場景中探索并獲取信息的研究方法,其特點是關注細節,能夠讓研究者細致入微地理解復雜的現象。個案研究的長處首先在于它能夠從多種渠道收集信息。它可以對研究對象做深入、全面的描述與分析,獲得深刻的見解。就跨文化交際能力而言,典型成功的案例對于研究者探索能力的構成要素,如何在交際中以此為模本并把它轉變為互動的技巧尤其有啟發意義。
實驗法指控制其他干擾因素、分析自變量如何引起因變量變化的一種研究方法,其目的是建立因果關系。實驗法的關鍵在于對變量的控制。根據對變量的控制程度,實驗法分為完全實驗、準實驗和前實驗設計三種形式。完全實驗至少控制一個變量,然后隨機分配受試人員,建立一個與控制組隊等的實驗組。準實驗不需要控制自變量,既可以設置對照組,也可以不設置對照組而做單組實驗;在設置對照組時,如果沒有運用隨機化程序選擇受試人員,那么實驗的分組是不對等的,所以研究人員運用前測來建立半對等的實驗組。
四、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估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教學的重要方面,對于教材的設置、師資的配備、教學手段的選擇都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尤其體現在后續課程以及實驗班的高年級英語教學中。首先要采取個性化手段建構跨文化知識體系;其次要營造跨文化環境,訓練學生的跨文化技能。進而在聽說讀寫譯方面都要注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估與提高。通過拓展語言文化學習的外部空間,通過網絡教學模式,如:雨課堂、慕課以及自主學習模式,搭建跨文化溝通的橋梁。
培養并增強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僅要通過教材、教師、教學手段等外部因素,還要建構一定的能力素養和知識體系,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既能有效、愉快地溝通,又能有文化自信,不盲目羨慕他國文化,不妄自菲薄,不盲目自大。
參考文獻:
[1]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2010.
[2]馬阿婷.跨文化改編視角下文學與電影的對話[J].電影文學,2014(4).
[3]馬阿婷.跨文化傳播視角下好萊塢電影的文化自覺[J].電影文學,2014(8).
[4]馬阿婷.跨文化電影中女性形象解讀[J].電影文學,2016(2).
[5]馬阿婷.跨文化視角下美國生態文學與電影[J].電影文學,2016(12).
[6]戴曉東.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8.
責任編輯:于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