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凱旋
摘要:馬克思提出的“現實的個人”的思想,是對舊哲學中“抽象的人”的揚棄和發展,將人的生存放在歷史之上考察人及其實踐活動,馬克思具體闡述了“現實的個人”是有生命的、在社會關系中進行交往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個人。這對于揚棄以往錯誤的社會歷史理論,把握唯物史觀和人類歷史基本規律,為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社會主義發展觀具有重要的當代價值。
關鍵詞:現實的個人 實踐活動 唯物史觀
中圖分類號:B0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6-0232-02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足點是唯物史觀,實踐是人的本質內涵,他在批判傳統哲學中所認為的抽象的人或者把人理解為一種脫離社會存在的精神實體之上,形成自己關于“現實的個人”的全新理論,力求構建個人、歷史、社會相統一,也表現了人類實現自由全面發展的最終價值理想。
一、“現實的個人”思想來源
馬克思“現實的個人”這一理論從萌芽到完善是很多揚棄理論的結晶,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爾派對“人”的理解,徹底地實現了唯物主義的革命性轉變,“現實的個人”思想的產生,主要來源于三個階段的演變,首先,是人的自我意識;其次,馬克思提出人的勞動的本質;最后,馬克思才認識到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明“現實的個人”的概念。
1.自我意識的個人概念
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差別》中,贊同伊壁鳩魯的原子可以進行偏斜運動的思維方式,他認為德謨克利特假設的原子運動理論中原子的規矩運動喪失了其獨立性和自由性,相反伊壁鳩魯突破了“直線運動”這一必然性的束縛,使得物體有了獨特性的運動方式,真正實現了自我獨立的自由存在。因為這項實驗使得馬克思重新反思原子與個體之間的聯系,原子做偏斜運動就類似于自身具有自我意識,這是一種自主的精神狀態,也是人最基本的規定性。
在哲學研究中,馬克思通過分析個人、國家和市民的關系,意識到作為全體社會成員所指的公民中的人與市民中所涉及的個人是有共性和個性之間的也就是所謂的社會性和個體性的區別的。因此,要想促進國家與市民社會中占有基礎性地位的經濟的發展,個人在經濟生活中所處的地位和存在形態是其研究的重點。
2.人的類本質
通過《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我們了解到馬克思考慮方向由原來的自我意識的個人轉化為人的存在和本質間的關系。費爾巴哈表明人有自我意識的本質,才使人與動物一樣是自然存在之外,還是一種本質上不同的類存在。但“費爾巴哈從來沒有看到真實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1]”。在這基礎上馬克思揭示人的類本質真正的意義就是人作為有生命的個體,通過自己的意識和實踐活動認識客觀的物質世界,改造世界才能實現自由勞動,使個體的類本質得到實現;但是資本主義所有制下異化勞動的出現,使勞動和類本質之間的聯系變得扭曲,人們所有的悲慘局面都是異化勞動的結果。馬克思通過異化理論分析了人和社會的基礎是勞動,他認為人之所以為人,是人能夠從事一種“自由自覺的有意識的活動”,也就是只有勞動才使人的這種“類存在”得以實現,而要想真正實現“人”的存在,實現自由的活動,就必須要廢除私有制,實現人的類本質的復歸。
3.現實的個人
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批判了費爾巴哈抽象的思維方式,提出了人的社會性本質。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把宗教的本質歸結為人的本質。但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馬克思指出,費爾巴哈沒在本質上理解人的本性,人必須在人與人、人與社會間通過物質活動和精神活動結成相互關系,通過生產、交換等關系表現出的社會性才是人的根本規定性,才能將個人從“類本質”中分離出來。
二、“現實的個人”的本質
馬克思恩格斯所說的“現實的個人”并沒有絕對的自由,他也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下生存和發展,最基本的前提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而且是要在現有的經濟、政治、道德、法律等固有的條件下,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承擔社會責任,發揮自己的主動性。
1.有生命存在的人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現實的個人”的形成自然基礎是有生命的個體的存在,他們作為自然界的產物,其肉體組織與個人及其他自然、社會都有著聯系,個人的存在都有社會歷史性,離開社會和自然環境的人是不存在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都是現實的人所不能逾越的,而且思想觀念、階級關系、社會形態也制約著人的發展方向和水平。所以,馬克思所理解的自然與費爾巴哈所理解的直觀抽象的自然與個人是有本質區別的:人參與的自然與社會是建立在有生命活動的人的基礎之上,通過人的勞動,生產才促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不斷進步,在人的生產活動中創造社會財富。
2.從事交往活動的人
馬克思認為“現實的個人”所強調的重點是現實,人除了自然屬性之外,最重要的是人有社會性,人類在最初“人的依賴關系”下,生產能力低下,人單靠自己無法生存,注定無法擺脫他人的束縛,到后來的“物的依賴性基礎上人的獨立性”,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雖然擺脫了人身依附,但開始淪為物的附屬,這個“物”就是資本,但這時的人也漸漸展現自己的獨立性,需要呈現多層次性。最后出現個人自由全面發展的第三種形態,人們更廣泛地追求豐富的物質條件和利益的最大化,使自己的體力和智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人們個人素質全面提高。
3.從事實踐活動的人
社會實踐活動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也是人類主體能動性的體現。整個社會都是通過社會實踐所創造的,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是人類,人通過實踐使自己成為社會的主體,使自己通過新的生產方式創造出新的滿足人類需要的生產成品。此外,人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使自己從單純的自然界中得到升華,為了滿足社會中多方面的需要,也要在滿足物質生活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精神活動,將自己的意識活動和實踐形成統一,武裝頭腦,增強人的精神力量。
此外,不同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于人的生活和發展產生的影響也存在差異,由于分工的存在,人們會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才能進行不同的工作,追求不同的利益,謀劃不同的生產,這也就決定了人們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狀態。
三、“現實的個人”的當代價值
1.對于批判抽象的人道主義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專制,反對宗教神權至上,大力宣揚人道主義,強調人的非理性,表面上是實行民主,實質上依舊是為少數資產階級利益實行特權。馬克思認為,有意識有目的的個人才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馬克思唯物史觀始終堅持“現實的個人”為切入點,認為只有人能創造社會存在的物質資料,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通過發明創造推動社會的發展,包括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的問題也要通過人的實踐活動來完成。
2.以人民為中心的發現思想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止步于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3]最大程度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力度落實共享,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提高人民群眾的基本收入,提高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綜合水平,針對人的個性化發展,滿足人民的高質量的生活需求,社會還要統籌兼顧,讓每一個人都能在社會發展中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使社會因為自己的實踐而更加多彩,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成就感與幸福指數,提升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8.
[2]中共中央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3]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0(0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