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倩 王雪
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是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通過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和影響力,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開展主旋律社團活動,運用互聯網+新渠道等方面探究將十九大精神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在大學生中落地生根。
1 本校新時代大學生對于十九大精神的關注現狀
2018年10月,就高校大學生對十九大精神思想認知狀況在本校范圍內開展問卷調查,共發放問卷600份,其中有效問卷521份,主要以本校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高校大學生對十九大精神的認知情況,對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載體和長效機制研究,科學謀劃下一階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參考價值。
1.1 大學生對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了解度、關注度比較高
調查顯示:表示知道十九大的大學生高達98.16% ,表示不知道十九大的大學生僅1.84%。并且,大學生對十九大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容比較了解。有38.67%的大學生明確表示知曉十九大精神的內涵,有41.33%的大學生明確表示知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內涵。
1.2 大學生對十九大精神的認知度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學習和踐行十九大精神缺乏深刻性:一是對十九大精神的實質內涵不太清楚;二是對十九大報告中新時代重大論斷提出的原因缺乏認識。調查顯示,約有 36.28%的大學生對新時代的具體內容不太熟悉,有2.23%的大學生對新時代的具體內容完全不了解。此外,有56.16%的大學生表示不太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原因,有2.13%的大學生表示完全不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原因。
1.3 大學生學習十九大精神的途徑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
調查表明,大學生了解途徑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手機(87.2%)、課程(59.4%)、電視(37.4%)和同學(26.3%)。手機是大學生了解十九大精神的首要渠道。受大學生歡迎的學習十九大精神的主要途徑依次為課堂講授、視頻圖片、網絡在線和參觀學習等。大學生希望借助課堂理論講授和課外社會實踐活動來了解和熟悉十九大精神的愿望比較強烈。
2 探究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有效載體和長效機制研究的必要性
2.1 理論學習根基不牢,認知程度有待提升
部分學生對十九大精神了解程度不夠,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學習有所欠缺。調查顯示,經常讀、偶爾讀以及沒有讀除日常教科書以外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生比例分別為4%、10.6%、85.4%。可以看出,大部分同學只通過思政課教科書學習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理論根基不夠牢固,難以正確認識并靈活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基本觀點以及方法論解決實際問題。
2.2 復雜網絡環境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利影響
互聯網突破時空的限制,為大學生提供了多元學習形式和休閑娛樂方式。近年來,自媒體的發展使得信息發布更加便捷,網絡環境更加復雜,其中一些低俗文化的傳播沖擊著主流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負面作用。此外,國外敵對勢力和不法分子借網絡滲透宣傳國內的負面新聞,把極個別負面案例通過網絡手段不斷擴大,沖擊著主流價值觀。
2.3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引領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三全育人不可或缺的環節。解決好“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問題,要堅定不移用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師生頭腦,使之貫穿校園文化建設的全過程,推動校園文化內涵式發展。
3 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校園有效載體和長效機制探析
3.1 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吸引力和影響力,發揮好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校園宣揚十九大精神的重要途徑,其地位不可替代。但當前,思政課教學形式相對單一,大學生接受度和受歡迎程度不高,甚至逃課現象頻發。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不斷改革教學形式。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促進十九大精神真正“進課堂”“入腦入心”,不斷提高思政理論課質量。通過案例分析、時事解讀等方式,深入研究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等,結合大學生關注的網絡熱點和社會焦點問題,創新教學形式,注重課堂雙向互動,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培養大學生時代感使命感。
3.2 發掘多元化培養模式,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
推進十九大精神在校園落地生根,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長、學有所成,要充分發揮基層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調動學生黨員主動性和積極性。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學生黨員與時俱進的有力抓手,是基層黨支部建設全面進步的重要保障,同時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動更多學生將十九大精神落實到學習和生活中去。第一,緊緊圍繞十九大精神,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專題教育、講座報告等,引導大學生將十九大相關理論知識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準則,提高大學生的政治信仰和思想道德修養。第二,注重強化思想引領,開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教育活動等。利用迎新、入學教育、考前教育、主題班會等重要時間節點,發出誠信倡議書,與學生簽署誠信承諾書,積極引導學生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將“愛國、敬業、誠信、友愛”落到實處。第三,開拓實踐育人,讓新時代大學生在實踐中領略十九大精神真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組織大學生參加專業實習見習、暑期“三下鄉”等社會實踐活動,探索成立學生黨員志愿服務隊,引導學生走進基層,服務社會,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將志愿服務作為主題黨日活動的重要內容,提升素養,增強黨性。開辟校外紅色實踐基地,豐富第二課堂形式,在參觀紅色基地的同時,真實感受,交流心得,不斷提升大學生政治理論素養。
3.3 開展主旋律社團活動,發揮社團等其他學生組織的功能
學生社團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于學校其他活動,學生社團活動的自主性、自覺性更強,學生的接受程度更高。引導社團開展弘揚主旋律的活動,有重點地培育理論學習型社團,經常性開展日常理論學習交流活動,作為新時代大學生貫徹落實十九大精神的重要載體。學生社團要創新驅動發展,緊跟時尚熱點,爭做時代弄潮兒,擴大演講辯論等互動式體驗吸引會員參與面,提高活動實效性,實現理論武裝對學生的全過程、全方位覆蓋。
3.4 運用新媒體技術,發揮互聯網+新渠道新陣地作用
新媒體已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運用新媒體便捷優勢,守好互聯網+陣地,既可以弘揚十九大精神,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生動性,又是貼近學生,迎合大學生生活方式的需要。依托校園網、微信QQ群、微博、移動終端等平臺,適當開展正能量文化活動,創新“互聯網+學習”方式,使十九大精神真正走進青年學生心中腦中,使十九大精神在學校網絡文化上得以延伸和拓展,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校校園文化的新陣地。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組織形式活潑、關注度高的相關理論知識競賽等,增加思想理論學習的趣味性與吸引力,調動廣大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作者單位:山東中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