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教學文本分析
所選文本是高中人教版新課標必修五教材莊子的《逍遙游》,而此次課乃是第二課時。第一課時已經疏通文辭,講解了“小大之辯”及幾種“有所待”,并引出了莊子想象中的“無所待”。而這節課重點講解文末的“至者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教學目標
側重講解“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境界是如何逐層深入的,借此探討莊子的思想。并啟發學生對當下生活有新的思考和認識,這既是重點也是難點。
教學手段
多媒體
教學過程
簡單回顧上節課所學,快速導入。
一般的解讀者傾向將“至人”“圣人”“神人”統歸為一類,認為“無己”“無功”“無名”并無差別,而這樣的思考是在故意泯滅詞語涵義的不同,過于草率。而我更愿將他們理解為三境界,且必修教材的節選文字僅能為“至人無己”作解釋,而無法介紹后兩種境界。欲理解后兩層,是絕對不能孤立拈出此章強加附會,還要通讀《莊子》進行深度理解的。
1 “無己”:即“無我”,以物觀物。
引用王國維《人間詞話》對“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講述: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有我之境也。“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無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拋出問題:王國維筆下的“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到底有何不同?結合引用詩句分析。
明確:所謂“有我”“無我”不是以出不出現人為評價標準的。以我觀物,即以自我君臨一切,把主觀的東西加到客體上,結果是把一切都弄成“我”的表現,以放大了的自我涵蓋住整個世界的存在。相反,“以物觀物”則視自己為萬物中之一物,拆除自我的界限而把自身變為世界呈現的場所。
而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中的“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主客體這種平等的關系便是無主宰的“無我之境”,心無旁系,悠然自在。便是“去自我中心”,即莊子的“無己”。
這第一層境界很好解釋。
2 無功:不追求刻意的功業,使萬物自得其樂。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莊子不是說不去獲得名利,而是不“刻意”。
在《道德經》里就有,“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強求但名利從未離開過,這是一種看透名利之后的云淡風輕,并非“不為”。
與之類似說法的還有《逍遙游》的后章——
堯讓天下于許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難乎?時雨降矣,而猶浸灌;其于澤也,不亦勞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猶尸之;吾自視缺然,請致天下。”許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猶代子,吾將為名乎?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歸休乎君,予無所用天下為!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莊子認為“名者,實之賓也”,名利只是行為的附屬物,我們不能反賓為主,就像我們學語文,我們要提高的是我們的語文素養,那成績不過是提高語文素養的“副產品”,這絕對不能反客為主,成了我們學語文的目的。
肩吾問于連叔曰:“吾聞言于接輿,大而無當,往而不反。吾驚怖其言。猶河漢而無極也;大有逕庭,不近人情焉。”連叔曰:“其言謂何哉?”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連叔曰:“然。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是其塵垢秕穅將猶陶鑄堯舜者也,孰肯以物為事?
這就是境界至高之人,“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并非無所事事,但追求的是神游四方,心無所系。
所謂“塵垢秕穅”與《濟公傳奇》里的“伸腿瞪眼丸”很類似,富貴人家請他治病,他就在自己身上搓啊搓,搓出黑黑的泥球,問你要不要吃,要么死要么活,一般來說都是馬上奏效,起死回生。那為什么如此設計?(我想要的就是這挑戰常識,挑戰世俗規范的勁兒)
那莊子的政治觀究竟是什么?兩個字:在宥。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天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在”就是自在,“宥”就是寬容,這是莊子開出的治國之法。
喪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莊子· 繕性》
“喪己于物”就是“唯己”,“失性于俗”就是“唯功”,如此之人就是莊子所說的“倒置之民”,頭在下腳在上,是有違人之本性的。
其實這一則就論證的很充分了,功利只是副產品,也就消解了“功”的意義。
3 無名:名,一則名譽地位;二則被命名(被定義,名字+語言)
《千與千尋》《你的名字》
巴別塔 《降臨》
《千與千尋》其實就是一部關于“成長”的寓言,里面就講小女孩千尋萬不可把自己的名字忘掉,你一旦忘掉,你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而且你要趕緊找份工作,讓自己勞動,這樣你才不會消失。名字是你與他人的區分,對你而言具有唯一性,其實就是世界對你的“定義”,其不自由便也來源于此。
《你的名字》中的那個女孩拼命要記住男孩的名字,在嘴里一遍又一遍的重復,雖然當他穿越時空回來時還是忘記了,但名字于他或于她而言都是記憶,就像圖像中的紅絲帶將兩個人和兩端時空系在一起。而“名字”便充當了記憶的附著點,同樣在莊子看來也是“有所待”的。
由科幻小說改編的《降臨》更是精彩,不同的語言代表不同的思維方式,外星人他們的語言屬于“共時性”語言,這與地球人的 “歷時性”語言不同,他們的語言因為不是線性的,故不受時間的約束,于是可以看得到過去和未來。掌握此種語言你就能穿越時空,同樣也是在說“語言”帶給人認識上的偏見。
語言本身是人們囿于己見,偏于一己之私而形成的對世界的認識。
對語言作為工具的反思(修辭術,演說術,談判術,詭辯術)
往往黨派分立,地位名利之爭,使人瞽聾心盲,不識真理。
不求名位,不受招安,不接受“體制化”,這才是莊子所言在當下意義的“逍遙游”吧。
4 總結:對“逍遙游”的理解
逍——即“消”,向于消解,將沒必要的東西消解掉。
遙——引而遠。讓心靈離世俗遠一點,不被世俗所拘,保持一定距離的審美 ? ? ? ? ? 觀照。
游——一種心靈的自由狀態,一種“不役于物”的生活狀態。
其實我們今天學習莊子《逍遙游》也是啟發我們要逐大而舍小,追求大胸懷,大格局,大境界。我們要著眼于現實又不被現實所“拘”,懂得取舍,不刻意追求名利,追求心靈的自由,實現對物欲(外物)和情欲(自我)的超越。
教學反思
我之所以設計這堂課,是為改變學生的一種刻板認知:莊子思想玄妙不接地氣,道家思想消極無為,逃避隱世。現階段學生正處于由形象思維思考向抽象思維思考的轉型期,如果只是由他們任意比附兩個例子,發一點不痛不癢的評論,根本滿足不了“語文核心素養”對思維發展的要求。至少通過這節課讓他們初步感受到一點抽象邏輯思維的美感,了解一下探索認知邊界的樂趣,再或者對莊子的態度不再是“人云亦云”式的“敬而遠之”,而是漸生出一點親近之意。
“無功”,即強調心靈不為外物所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并非不為,只不過不以結果作為衡量其行為的主要依據。享受過程的快樂,這本是一種更高境界的進取,不會將精力過多地放到自己無法把控的事上徒增煩惱。如今我們提倡“匠人精神”,其實真正要贊揚的是他們“全身心沉浸其中”的“心流”體驗帶來的精神滿足,和由此而帶來的沉靜氣質的篤定。只有自己因某件事獲得了價值感,感受到了快樂,才有可能將這種快樂分享給他人。其實也就是通過剝離欲望幻象來找到自我的過程。把自己認識地越清,才更有可能趨近于真正意義的快樂。
最后,關于“無名”,可聯系到“名實之辨”,反思語言與思維乃至存在之關系,從而上升到語言哲學甚至文化哲學層面的思考。這啟發他們開始對我們早已“自動化”的東西進行審視,對于“此在”有更深的體悟。
這堂課因為內容上的關系,以我講為主,旨在思維啟蒙。在實際教授后,私以為基本達到了既定目標。你分明看到了他們的眼中所閃爍的思維碰撞后的光芒,困惑之后若有所思又恍然大悟的興奮,這本身就夠了。當然,限于筆者水平有限,其中自以為是、含混不清處尚需時日沉淀思索。不足之處,還請海涵。
(作者單位:內蒙古師大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