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杰峰
俗話說:“前事不忘,后事之師。”這是歷史學科設置的一個基本目的,也是歷史學習的基本意義所在。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歷史在教育教學中越來越受重視,在國家的發展以及學生的提升中都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時,應當切實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力求初中歷史能夠發揮出其最大的效用。基于此,教師應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將新時期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與歷史課堂進行緊密結合,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發展。故而,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來對多角度提升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進行探究。
1 關注學生興趣,以興趣為引
對于歷史學習,學生的看法不一而同,有學生覺得歷史很有意思,同時也有很多學生覺得歷史枯燥乏味,很難集中精力學下去,等等。基于此,教師可以從學生興趣的角度切入,用興趣來引導學生關注歷史,主動學習歷史。而要想達到這樣的理想效果,首先教師需要足夠了解初中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做到知己知彼,其次教師需要將學生興趣與歷史課堂進行有效結合,不能顧此失,弱化了課堂教學的知識性。如此一來,學生對歷史學習有了興趣,不用教師督促,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地進行歷史學習。
例如:在對《古代埃及》進行教學時,我了解到學生喜歡看視頻,所以在課程剛開始的時候我給學生播放了一段關于古代埃及金字塔以及法老的視頻。在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通過其他途徑了解過埃及金字塔的神秘以及埃及法老的相關內容,對這些充滿異域特色并且神秘的事物非常感興趣。在視頻播放過程中,學生看得非常認真,視頻播放完畢后,我問學生是不是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學生紛紛點頭。在這種氛圍下,我告訴學生我們這節課就是要來探秘神秘的古代埃及。視頻加上我的刻意語言引導,學生對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充滿了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得非常積極。由此可見,教師應當在激發學生歷史學習興趣方面多下功夫。
2 關注學生能力,以探究為法
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并不只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歷史事件而已,還為了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因此,教師可以運用探究教學的方式,在課程教學中給學生設計多種形式的探究任務,讓學生通過對已知信息的分析和對舊知識的靈活調用來學習新知識,而學生的能力會在此過程中得到提升。不過,教師在設計探究任務時需要注意學生的現有知識水平,不能太簡單而失去探究意義,也不能太難而削弱學生的探究積極性。
例如:對于《古代印度》的教學,在進行這節課的教學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古代埃及和古代巴比倫王國的相關內容,古代印度與它們一樣,同屬于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所以,這節課我讓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來進行學習。經過之前的學習,學生對文明古國的興趣與日俱增,對于本節課的學習本就有一定的期待。因此,我開門見山,直接給學生展示了本節課的探究學習任務,即知道故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文明歷程;掌握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佛教的興趣與傳播。并且以資料卡片的形式給學生展示了其他文明古國的資料,而古印度的資料屬于待填寫狀態,希望學生通過學習可以將其填上,集齊四大文明古國的卡片。學生看到精美的卡片,學習興致更濃。這節課的探究學習效果很好,有利于學生的能力提升。
3 關注學生發展,以擴展為主
中華上下五千年,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需要學生學習的內容非常多,并且,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潛力很大。然初中階段的歷史課時有限,學生通過歷史教材能夠學習到的知識有限,出于對學生的發展考慮,教師可以在歷史教材教學的基礎上,給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擴展教學。不過,教師在進行擴展時需要注意度的把握,也就是說,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擴展內容的選擇,讓學生能夠以積極的心態來面對擴展內容的學習。
例如:對于《希臘城邦和亞歷山大帝國》的教學,學生在這節課中的學習狀態非常好,學習效率很高,基于此,我在基礎的教學完成后,給學生進行了教學擴展。具體而言,我知道很多學生都對希臘神話感興趣,所以給學生展示了希臘諸神的相關內容,如海神波塞冬,他是海洋和水域的主宰,是眾神之王宙斯的弟弟,象征物是三叉戟。在羅馬神話和中國神話中也有類似的人物,即羅馬神話的尼普東和中國神話的龍王。課堂時間有限,我能給學生擴展的內容也非常有限。不過學生的好奇心已經被充分激發出來,我提醒學生在課下通過多種方式了解更多的內容,最好將多種神話進行對比學習。通過這樣擴展學習,學生的學習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
4 關注課堂效率,以合作為基
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常態是進行獨立思考和學習,合作的形式可以給學生帶來的一定的新鮮感,而且由于學習內容的不同,這種新鮮感并不會隨著時間和次數的推移而降低。學生帶著新鮮和好奇的心態進行學習,學習效率自然不會差。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準備階段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判斷是否合適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如果合適,則要考慮合作學習的細節,如合作小組的劃分需不需要變動、合作學習目標的制定難度確認,等等。
例如:對于《古代兩河流域》的教學,這節課的零碎的知識點較多,所以,我讓學生采取合作自主學習的方式進行本節課的學習,并且,出于對學生學習效率和學習全面性的考慮,我給學生設定了整體的學習目標和細分的學習目標。即整體的學習目標分為三個,一是古代兩河流域的文明;二是古巴比倫王國;三是《漢謨拉比法典》。在這三個大的學習目標下還有細分目標,以兩河流域的文明為例,下面還有兩河流域的時空位置、大河流域地理環境與文明發展、王國的更替、民族成分、科技成就等細分的小目標。由此可見看出,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很多,學生在合作中需要進行合理的分工,如按照整體的學習目標分工成三個組內小組,或者每人分幾個細分目標等等。通過這樣的合作學習,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以及綜合能力會得到極大的鍛煉,課堂效率也會得到明顯的提升。
5 關注歷史素養,以實踐為主
在新時期的歷史教學中,更加注重對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然核心素養的培養并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見效的,需要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進行長期的“潤物細無聲”的培養,同時,還需要學生經歷由理論到實踐的過程。因此,對于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而言,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給學生安排不同形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歷史知識的應用,并加深對歷史知識的理解,與此同時,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也會得到發展。
例如:在《基督教的興起與傳播》的教學完成之后,學生對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這世界三大宗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了解得并不夠深刻。因此,我給學生設計了一個關于宗教的實踐活動。具體而言,我讓學生通過查閱圖書資料或者上網查資料的形式了解本地的宗教構成、發展以及宗教活動,再對比一下課堂所學,看看不同地區的同一宗教有沒有什么變化,最后形成一個總結報告。學生在剛剛聽到這個實踐活動要求的時候有些不知道該從何下手,我提醒學生可以查閱《地方志》進行深遠了解,也可以查閱景點介紹,看看有沒有關于寺廟的介紹,還可以詢問家中的長輩,他們對此可能會有了解,等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會得到發展。
總而言之,讀史可以使人明智。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這一階段正是他們人生觀、價值觀形成以及綜合能力發展的重要階段,教師在進行歷史教學時需要在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發展,讓學生能夠體會到歷史學習的樂趣和意義。如此一來,不僅能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而且還能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為學生下一階段的學習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廣東省普寧市梅塘鎮溪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