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晞
現在時代的發展要求之一是培養人才,以及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然而從現實的角度考慮,素質教育的發展成果并不理想,在執行個人素質教育和學校應試教育中兩者存在矛盾。社會發展包含教育,從整體出發討論教育問題,需要人們進一步明白素質教育問題的源頭,從而能夠通過現象了解本質。這將對解決我國如何解決個人素質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沖突與矛盾有建設性意義。
1 個人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特性
在教育部規定“素質教育”這一概念后,教育科學中的根本原則是重視素質,其中的含義注重在人的后天發展不僅僅立足于先天天賦,還需要根據后天教育以及周圍環境的影響而發展成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基本素養。而人民群眾可以根據許多方面了解素質教育,就從靜態來看,素質教育包含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能,生理心理健康等方面,這是一個具有全體性的教育。
現在學校應試教育的發展在受教育者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矛盾,其中主要目的是選拔少數人升學,手段是考試,片面地灌輸了知識和題目考核,這樣的教育模式是應該逐漸被淘汰的,因為其中以單一的成績考核局限了學生的發展,且抑制了學生的天性和創新能力。所以說,在這樣具有局限性的學校應試教育下,學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創新發展水平都會受到一定的制約,這對于社會發展來說是有害的。
2 個人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沖突與矛盾
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長久發展以及個人的向上發展離不開教育。教育的主要功能在與推動社會的流動,其中教育所含的價值導向,結構,制度的影響至關重要。新社會制度本質上是一個現代階級社會,也就是一個不再以社會的等級區分人民群眾,而是以人民的教育水平,習俗等方面來形成差異的流動社會。而社會流動中的資源包含了學校的教育制度。然而其中個人教育相對于學校教育,這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第一,從指導思想出發,個人素質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整體涵養,不僅是身心健康還有思想道德,文化素養等等方面,注重促進個性發展。而學校應試教育注重提高升學率,只針對考試試題安排教學內容,忽略了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的身心健康問題,且更多時候只關注成績好的學生,這一種教育行為偏向急功近利。
第二,從價值觀角度出發,個人素質教育和學校應試教育兩者之間的價值取向完全相反。素質教育強調教育活動的內涵,即教育活動的意義,注重開發人的潛能和提高學生的涵養。學校應試教育則是將教育活動作為升學的主要工具,忽略了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以及提高素質。
第三,從教育的根本結果出發,個人素質教育著眼于學生的全體發展,成為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有用的人才。而學校應試教育較為片面,將主要的師資力量集中在少數成績較高的學生身上,結果是大部分的學生利益都被犧牲了。
第四,從教育的功能出發,素質教育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的長遠發展,主要目的是為了學生的人生打基礎,教書育人。而學校應試教育更多地使得學生成為了考試機器,片面強調了考試的選拔功能,省略了關注學生的精神發展。
第五,從教育手段的角度來看,素質教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自覺性和創造性。教學方法采用啟發式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發揮學生的潛能,幫助學生學會學習。雖然學校應試教育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注入式”教學,單調海戰術,以及頻繁的考試。并且,從教育的評價標準,雖然素質教育對于考試作為教育評價的手段,它不把考試作為唯一的手段,強調評價標準應該是多元化的。
3 個人教育與學校教育之間的和解優化措施
3.1 樹立正確的素質教育新觀念
在現實生活中可以了解到,教師,學校以及家長心中的“素質”是代表著良好的學習成績,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是受學校應試教育的影響。在校園中,如何進行教育觀念的轉變是現階段施行素質教育的關鍵步驟之一。如果教師,學校和家長不改變教育觀念,依舊在陳舊的觀念下進行素質教育,這對于學生來說沒有任何不同。從古至今,我國教育主要是以分數的高低作為教育質量的評估,這與素質教育的倡導所背離,所以在現實中實施困難。
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在于全體人員都需要改變陳舊的想法,建立素質教育的新理念。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是提升國民素質,且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如何做人以及做好人,學會主動學習,勞動以及與人溝通,注重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所以,現如今更加倡導社會上各界人士主動擺脫學校應試教育中的禁錮,全面推廣素質教育,將這一工作貫徹落實到實際工作中。
3.2 樹立多元人才觀
在農村中,初中老師的整體素質較低,對于人才的理解局限于成績好,以及未來的升學。這導致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僅僅重視學生的成績,對于學生的整理素質的發展較為省略。所以,素質教育的重點在于推動教師們的觀念轉變,使學校以及社會重視學生的全身心發展,而不只是學習成績。
自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我國一貫主張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希望學生的德智體美勞能夠得到發展。現如今人們對于人才的理解較為偏頗且局限,將人才的定義為能夠獲得好的成績,工作而已。在這樣的人才觀影響下,學校教育只會關注成績優秀的學生,而對于其余同學的關注度就會降低。
在素質教育的引導下,我們應該清楚了解如果能夠給予青年一定程度的關注度,這將有利于他們未來進入社會后向上發展。如果僅僅將人才發展局限于升學率,這樣的教育機制不利于中國的未來發展。在現階段,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應該注重為了學生走向社會而打基礎,開發學生的潛力,這樣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
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是有著不同的層次和類別的,而每個人的人生發展各有不同,定義教育是否成功在于每個人在接受教育后是不是能夠得到素質的提升。國家不是僅僅需要高端技術人才,還需要高素質的勞動人才,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這對于我國發展更好的勞動力資源有著極大的幫助。
3.3 建立起科學合理的素質教育評價體系
教育活動中的教育評價有著指導作用,如何保證實施素質教育的發展在于制定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根據前文可以了解到,現如今的教育體制的設定有所缺失,主要在于重視分數的高低,這是唯一評判學生升學標準,缺失了學生的品德和心理素質的關注。
這種評價的結果是學校單方面追求分數,只重視少數尖子學生,而忽略大多數的同學,并導致學生喪失信心,導致他們的身體和精神傷害導致一個學生全面發展。在這個階段,初中的評價標準仍然是升學成績。可以說,無論是學校由教育機構和公眾輿論,或在學校里的教師和學生的評價的評價,他們的考試成績非常明確的認識。考試成績仍是高中和大學的學生選擇的主要依據。追求在中學高考成績好的學生已經成為初中教學的首要任務。因此,可以得出,目前的科學的素質教育評價體系應包括以下內容:第一,課程與教學的評價目的應該從“選擇和選擇”改為“教育為本”。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應該改變教育教學的傳統評價體系。只注重評價和學生學業成績的選擇,而忽視學生的全面發展的做法。素質教育應以學生為本,注重學生的素質的提高,注重人的長遠發展,是奠定人生基礎,并強調教育的教育功能的教育。因此,素質教育的評價應根據學生的全面發展,注重評價的發展,診斷和淡化選拔功能,以突出教育的育人功能。
其次,改變基于“只有智育”目前的招生制度,把“五個教育”作為重點教育項目,在實際操作中選擇能夠加強素質教育發展的招生制度。在素質教育體系,學校的質量和效益應體現在學生的綜合素質,而不是改進針對學習成績的片面評價。同時,教育主管部門要結合本地區學校的具體情況,制定具體實際且可衡量和比較的評價體系。對于素質教育的評價,教育部還需要有效評估進行素質教育的學校。對于那些積極探索實施素質教育模式的學校,應給予人力和物力支持。如果上級部門和上級招生部門可以評估學校,學生得以獲得高質量的素質教育,那么,素質教育將不再是空中樓閣,且在未來可以更好地發展。與此同時,更高層次的學校也應該評估按照素質教育的評價標準,而不是用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學生的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邢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