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核心素養中指出要培養有: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的學生。結合國家課程,我們研究校本課程,建設特色校園文化,發展學生特性,讓每個學生在都學而有獲,致力于培養合格的社會人。就如何構建校本教材做一些簡單的論述。
1 站在教育的高點,構建校本課程
教育與國家相連培育人才。國家的發展需要人才,國家的未來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去建設,讓我們的祖國更加的美好。有國才有家,有家才有小我。小我、家、國本身就是一個共同體,因此國家的發展和每一個人息息相關。校本課程的建設中必須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民族自豪感。
教育與歷史相連培育人才。我國歷史悠久,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國經歷過很多次演變,朝代更替和戰爭。一個個歷史故事就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精神,我們的愛國情懷。作為一線的老師,我們是繼承者也是傳承者,通過我們,把我們的歷史、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文字、我們的精神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
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育人。核心素養中指出: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愚公移山》告訴我們只要堅持不懈,堅持去做一件事,終究會志者事竟成;臥薪嘗膽告誡我們學會忍辱負重、勵精圖治;完璧歸趙、負荊請罪、懸梁刺股等等既是我們的文化亦是我們的民族精神。通過對歷史、對歷史人物的了解,培養有人文底蘊和人文積淀的接班人。
2 關注未來發展,構建校本課程
地球、人類、動物、植物我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人類面臨全球變暖的挑戰,保護環境成為迫在眉睫的重任。核心素養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生態意識;讓學生熱愛并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保護環境,節約資源,具有綠色生活的方式;具有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行動。校本中便要涉及未來社會發展動態和面臨的挑戰。
例如 在校本課程《美麗的葫蘆》中學生在觀察日記中寫到:小葫蘆嫩嫩綠綠的,非常可愛,可是過了幾天后就耷拉了腦袋,再過兩天就脫落了。這是為什么?以此為契機構建課題讓學生展開調查:為什么葫蘆會死掉?通過一些列調查小組匯報:沒有授粉的葫蘆長出小葫蘆過幾天后會脫落死亡。想讓美麗的葫蘆健康長大,必須人工授粉。因為人們使用殺蟲劑、除草劑等農藥致使蜜蜂、蝴蝶等昆蟲大量死亡,無法自然受粉。學生們走訪附近的居民,調查農藥、塑料等等還對那些植物、動物、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傷害。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由淺到深,形成串聯。這一次的調查讓學生們受益匪淺,學生們雖然能為保護環境做事的很小:小到他們不再亂認垃圾;使用一次性塑料袋;有同學說,我以后要當科學家,研究可再生能源;可是他們知道了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保護我們賴以生活的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的責任。在他們小小的肩膀上多了一份責任,在他們的心中種一顆夢。
大數據時代時代已經到來,學生必須學會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學生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時,國家課程的設計收集較多數據比較困難。校本課程中設計了分組收集350棵葫蘆生長高度,借助多媒體,形成數據共享,并且對這樣的龐大數據進行分析。分析植物的生長高度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土壤、水分、光照等。讓學生初步體會對數據的分析,繪制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扇形統計圖。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分析解決問題、指導行為。
3 立足學校特色,構建校本課程
從實際出發,明確開發原則。為使校本課程富有生命力和實效性,使每一個學生的潛能獲得更大程度的發展,個性得到張揚,每一個老師發揮自己專業領域的特長。因此校本課程建設的基本原則是:主體性,合作性,開放性。教師在專業領域內自主研究校本課程,以學生為主體,具有可操作性,可事實性。學生是一個個獨立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但學習本身是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家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合作。知識在交流中傳遞,在探討中產生新的火花。學校課程開發在資源方面,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媒體資源、互聯網技術等方面的資源。
立足學校地域特點,開展校本課程。我校校園面積較大,利于植物生長,我們以《美麗的葫蘆》為主線,開設了扎染,繪畫,舞蹈、口語交際,種植生態園等課程,多種課程相輔相成。讓學生體會種植的樂趣,體會勞動人民的辛苦、體驗植物成長帶來的驚訝、感受收獲的喜悅。
4 與國家課程結合,構建校本課程。
依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和學校實際,結合學生發展需求的調查,從我校辦學特色和育人目標出發,依靠本校教師、學生和家長共同開發學校課程。課程開發的目標是:使每一個孩子都擁有一個特長。通過向每位學生和家長做了問卷調查結果,整合資源,開發校本課程。
國家課程大多為理論課程,體驗式課程較少。開設體驗式課程便是校本課程的重點。但校本課程必須立足國家課程,以國家課程為依托,建立理論模型,與國家課程相輔相成,育人育才,培養合格的社會人。
例如在學習科學課中《種子發芽了》這一課是在春季學習,但四月份的北方還沒有進入春季,不適合種植。在校本課程中就可以補足這部分學習內容。五月中旬進入種植的季節,讓學生自己種植并寫觀察日記。讓學生擁有一顆好奇心,并為之探索,獲取知識。
例如《落在葫蘆上的畫卷》是讓學生在葫蘆上畫出美麗的圖畫。學校課程把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做為重點,目的是讓從我們的學生除了了解衍紙的相關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具體的操作中培養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審美能力、合作能力、耐心、細心等等。
在教學《植樹問題》時,舍棄原有的縮小了的模型,讓學生在花園先觀察,然后帶著小組合作的問題:“1.什么是間隔數?什么是間距?什么是總長?2.間隔數和棵樹有什么聯系?間隔數、間距、總長有什么聯系?3.一邊,兩頭,怎么理解?”具體操作。在操作中快樂,在快樂的學習中收獲。體驗式教學更加深刻、生動。在體驗課程中建構數學模型,與國家課程結合進行理論教學。在小組合作中學會與他人的和諧相處,培養傾聽別人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質。在合作中出現的失敗嘗試自己解決,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和用科學的辦法解決問題能力,進而崇尚科學。
在教學《利率》問題時,以校本課程為平臺通過學生調查購買種子的方式,理解最優的解決問題的方案;設計出售方案出售已經繪制了美麗圖案的葫蘆,對收入進行規劃后存入銀行。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了解了:本金,利率,利息,存期,買三送一的出售方式。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將語文所學的口語交際應用與生活。在與人的交際中認識自我,適應挑戰,解決問題,學會管理自己,學會理財和規劃。
5 形成評價體系,促進學生發展
評價體系即針對老師也針對學生對學生。但更主要的是看學生的收獲:一、看學生在過程中的表現,查看學生的調查,收集到的資料,活動中的表現,自我缺點的改善,學習的主動性等;二、看學生的收獲和總結性匯報,作品、成果演出等形式展示。
6 反思中成長,在總結中提高
校本課程的設計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在實踐中的不足需要我們反思、改進、總結,重新規劃,不斷成長。時代的需求,我們需要改變自己成為科研型老師,關注教育前沿,在反思中總結,總結中提高。為培養新時代人才, 孜孜不倦同學生共同成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單位:銀川市興慶區第十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