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清荷
概念教學是當今研究的熱點,在數學等概念性強的學科應用廣泛。生物作為自然科學,在中學階段,教材安排了很多實驗。因此,很容易忽略對概念的講解,使學生知識掌握不夠全面、系統。因此,筆者就一線教學的經驗對初中生物學中的概念教學進行了探索,旨在為中學階段生物教學提供一些經驗與素材。
概念教學重在建立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系,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通過對概念的分析,將學科知識呈現并且應用到生活中,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因此,概念教學不止是教給學生一個概念,一個知識,更重要的是建立學科結構,對生物學科有完整認知,有助于學習。生物作為自然科學,前沿信息都是實驗得出。但是,由于中學生對生物學科知識匱乏,中學生物教材更多的是介紹結構名稱,讓學生初步了解生物。因此,概念教學對中學生物尤其重要。如何進行概念教學,筆者將教學中的一些探索思考總結如下。
首先,重視基本概念的分析。教材設計了很多探究實驗,以及前沿信息,這些信息與生活貼近容易理解,并激發學習興趣,但是也容易讓學生和老師忽略對概念的分析。如八年級教材中的動物行為學家的新裝備是輔助第二章第二節內容《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這一節重在為學生理清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先天性行為指動物生來就有的,由動物體內遺傳物質多決定的行為;學習行為指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經驗和學習而獲得的行為。這兩個概念的難點在于行為的界定,因此,概念內涵和外延就需要講清楚,讓學生理解透。
如動物的印隨學習,學生就很容易把這種現象認為是先天性的。因為這是動物一出生就有的行為。但實際上印隨是在遺傳因素的基礎上模仿第一個看到的移動物體的學習方式。這個行為是學習、模仿。因此,它與動物出生后就會吃奶這個行為有本質區別。
其次,通過概念分析把知識串聯起來,注重學生學科內知識網絡的形成。教材中出現了很多具體概念,如“細胞膜”、“細胞核”、“有絲分裂”等,學生對這些專有名詞非常陌生,無法靠經驗獲取。如果不注重知識間的聯系,構建知識網絡,孤立的學習每個概念,讓學生死記硬背,知識枯燥。這樣,即便是分析清楚概念,學生習得也是膚淺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老師在講解過程中,應注重知識間的聯系,引導學生構建知識網絡。
比如,學習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先了解綠色植物有哪些、怎么樣生活、與環境有什么關系。講解和設計這些概念時,就應該以這樣的流程傳授給學生,引導其順著這個脈絡思考。等到講解生物圈中的動物時,學生自然會想了解動物相關知識。之后,初中生物在學生腦海中就會形成整體框架。
第三,概念分析要注重知識滲透。有些知識之間聯系不緊密,只能機械記憶。這些內容的講解要注重遷移。前面知識講解,埋下伏筆,有所提及。講到后面內容,將伏筆點到,前后知識間架起橋梁。初中教材羅列了十一種動物,需要學生一一記憶。尤其是六種無脊椎動物,只能是機械記憶,講解時要注重主要特點區分清楚。比如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注重輻射對稱和左右對稱的比較,并點明其有口無肛門。這就能為下一個動物出現了肛門打基礎。再如哺乳動物最大特點是胎生哺乳,在魚類等動物中教材并沒有介紹生殖方式。為了哺乳動物胎生的引入,此時應該滲透卵生這個概念。等到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時,離動物類群講解已經過去兩個月時間。學生此時進行動物分類需要將兩個月前的知識進行羅列篩選,就能通過有口無肛門以及胎生還是卵生將動物輕松分類。前后呼應會使學生對以前不清晰、不準確的知識點更加清晰和準確。教學策略上要重視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其親自分類體驗,而不能簡單告訴學生可以怎么分類。這樣處理確實浪費時間,但是這個時間浪費的很值得。當他們把這么多動物表解分類后,既能對之前內容起到鞏固復習,又深入了解動物學家將動物分為這幾類的依據,最重要的是模擬了小小分類學家的工作,為將來的職業選擇打下基礎。
最后,注重概念與生活的聯系,這也是培養生物核心素養的基本要求。為了使學生理解概念更深刻,要注重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多與社會熱點、前沿信息相結合,注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學教材首次提到疫苗是在八年級上冊《病毒》,第二次在八年級下冊《免疫與計劃免疫》中,到了高中必修三《免疫調節》中也有,并且也是高中的重難點。近幾年疫苗事件頻發,假狂犬疫苗更是將人狗和諧相處矛盾加劇,引發了人們對于接種疫苗的質疑。作為學科,不止要說疫苗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訴孩子們如何正確對待接種疫苗,用自己的力量與所學知識辟謠不造謠。這是生物學科的特點,也是生物老師的責任與擔當。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生物學科學有所用。
(作者單位: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