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路
數學運算能力作為十大核心概念,其是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倘若學生能獲得數學運算能力的發展,不僅可以提高數學計算效率,還可以獲得數學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基于其重要性,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對如何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進行了積極探索,在本文中,我將結合自身的經驗,就此進行具體說明。
眾所周知,三年級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過渡階段,在學習了兩年的簡單加減乘除計算之后,其需要進入深入計算階段。因此,在該階段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將對其數學繼續學習起到重要的影響。那么,我們要如何提高三年級學生的數學運算能力呢?
1 培養良好運算習慣
良好習慣的養成將對學生數學運算能力的提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觀察執教班級的學生時我發現,其在計算的時候往往有這樣的困惑:這個問題我明明是會做的,但是卻因為粗心,看錯數字、符號,或者書寫混亂,導致計算結果錯誤。從其困惑可以看出,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并沒有養成良好的數學運算習慣,如此其要想實現有效運算,自然是困難重重的。面對這種情況,我把握學生的運算實際情況,借助以下方式引導其養成良好的運算習慣。
1.1 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審題是解題的起始環節,在審題過程中,如果學生看錯數字或符號,其接下來的計算將是在做無用功。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對數學審題給予了重視,在學生拿到了題目之后,先引導其閱讀題目,將其中的問題條件勾畫出來,并將重點數字寫下來。接著,思考這個問題的要求是什么,涉及到了哪些數學知識等。以此為基礎,建立解題思路,解決問題。如此,可以使學生在日常訓練活動參與中,逐步地做到細心、耐心,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
1.2 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書寫不認真也是導致學生計算失敗的一大原因。在我執教的班級,有的學生將數字、符號寫得潦草,回過頭來,自己也不知道在些什么。為了解決此問題,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從書寫入手,引導學生將每一個數字、每一個符號,一筆一劃地工工整整地寫出來,在書寫的過程中切忌將紙面弄臟、弄亂。因為書寫是一項極具枯燥性的活動,為了使學生以意義的態度了投身此項訓練活動,我組織了書寫比賽活動,檢查學生每周的作業情況,選擇書寫工整的張貼到展覽牌上,并對這些學生進行鼓勵。在我的賞識下,大部分學生子樹立了競爭意識,自覺地將每一個數字、符號寫好,這樣自然就為其在運算過程中,減少不必要的錯誤打下了基礎。
1.3 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
檢查是數學運算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也是至關重要的環節。在檢查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計算錯誤所在,以此為基礎,及時改正,保證計算正確。但是,在當前的數學教學活動參與過程中,大部分學生忽視檢查環節,覺得完成了題目,就萬事大吉了。面對這種情況,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采取自查和互查結合的方式,在學生完成了數學運算題目之后,先自主檢查計算過程,看看有沒有錯誤,及時改正錯誤。接著,在小組中交換檢查。小組中的檢查結果要上報給老師,由老師建立觀察記錄表,以此發現學生在檢查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而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在這樣的反復檢查過程中,學生自然會慢慢地重視檢查環節,在實踐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養成良好的檢查習慣。
2 重視數學算法教學
2.1 重視數學概念理解
數學概念不僅是教師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基礎,也是學生進行數學運算的基礎。倘若學生能對數學概念建立正確而深刻的認知,其在參與計算活動的時候,可以對其進行靈活運用,提升計算水平。而且,數學課程標準中也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加減乘除計算的意義,知道它們所適用的范圍。基于此,我在提高學生的運算能力的過程中,嘗試從數學概念入手,引導學生立足知識的普遍性,對其進行一般性的運用。以5+9=9+5為例,在教學活動開展中,我為學生展現了大量的與之類似的算式,引導學生在觀察分析的過程中,發現其共性,即“兩個加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以此理解加法交換律,借此學生可以在之后的計算中,對其進行靈活運用,有效解決問題。
2.2 重視數學算理教學
算理是學生有效運算的橋梁,其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為什么要這樣計算,還可以使其靈活計算。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大部分教師直接按照教材內容,將計算內容、計算方法展現在學生面前,忽視了算理內容,導致學生在機械運用的過程中,出現諸多錯誤,且其運算能力的發展也是差強人意的。對此,我在組織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從算理入手,引導學生理解計算方法,并對其進行靈活運用。以“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先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極具生活性的情境,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分析此情境中的問題條件,所要解決的問題等,從而發揮已有知識的作用,列出算式。根據學生列出的算式,我則鼓勵學生解釋不同的方法,從而在方法的比較中,探尋算理。具體地,我為學生創設了“超市的一斤櫻桃25元錢,我要買12斤,需要付多少錢呢?”此購物情境自然可以調動學生的計算興趣,其根據所學,采取不同的方法進行計算。第一種,可以先計算出10斤櫻桃多少錢,在計算出2斤櫻桃多少錢,然后將10斤和2斤櫻桃的價格加在一起,就是需要付款的數目。第二種,先計算出2斤櫻桃需要多少錢,以此乘以6,就可以計算出12斤櫻桃需要多少錢。第三種,則直接利用兩位數乘以兩位數計算12斤櫻桃的價錢。在學生給出不同的計算方法之后,我利用擺小棒的方式,展示其過程。在觀察的時候,不少的學生發現,第一種方法和第三種方法其實是一樣的,從而自主地感知到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算理。根據此算理,我繼續提出其他的兩位數乘以兩位數的計算內容,如12×63=?25×41=?45×25=?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2.3 重視易錯點教學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性,給予學生自主運算的機會,并立足其運算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我執教的班級,盡管一些學生通過參與教學活動掌握了算理,但是其在應用的時候還是出現諸多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著其運算能力的提升。對此,我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立足學生的計算實際情況,觀察其計算過程,把握其易錯點,以此為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在改正錯誤的過程中,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逐步地提高運算能力。比如,在計算17+15的時候,大部分學生可以根據所學知識,獲得32這個結果。但是其卻不明白,為什么在計算的過程中,十位上是1+1=2,但最后卻是3呢?分析學生出現的此問題,我發現其在計算的過程中的進位、退位此易錯點。基于此,我會從算理角度入手,對進位和退位進行講解,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進退位認知。并以此為基礎,進行進退位訓練,使學生在大量的訓練中,積累經驗,提高運算水平。
總之,在組織小學數學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重視學生的運算能力培養,結合數學運算教學特點,從審題、書寫等方面入手,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運算習慣,并積極進行算理教學,引導學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并結合易錯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使學生在查漏補缺的過程中,掌握計算方法,逐步提升運算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三棵樹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