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禹
隨著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職業教育備受青睞,當代不少高職學生由于缺乏基本的人文素質,表現為文化底蘊不夠,挑戰意識不強,品德修養欠缺,心態不夠積極樂觀等,從而無法面對社會的挑戰。高職學生的教育過程不但要培養其知識構建,還要樹立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更重要的是要使其加深社會責任意識,為之更好的融入社會,創造自身價值,更好的為國家培養所需人才,以至于對于學校、社會、國家的長遠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中應側重對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的培養。語文課程在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2016年《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高等職業院校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在高職人文素質教育中,不但要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更要側重社會責任意識教育在教育教學中的熏陶。不僅要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主渠道傳授豐富的人文知識,人文素養,還要積極開辟第二課堂,組織學生社團,編寫適合的教材,加強校園文化建設,促進人文精神內化。以人文素質類課程大學語文課程為例:
(1)課程建設方面:文學藝術類課程開設有大學語文,應用文寫作,文化修養,影視欣賞、文學欣賞、建筑藝術鑒賞等課程。通過對文學作品、文化建筑等課程內容的理解與賞析,通過人物形象、作者生平、歷史背景、文學流派、歷史古跡、文化演變等等的了解及正確引導,進一步陶冶學生的情操,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熏陶學生的人文素養;文明修身類課程開設有職教禮儀、心理健康、演講與口才、創新創業等課程,以提高學生的自身素質、心理素質、社交能力等。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2)教材建設方面:教材建設與課程體系相結合,側重人文素質培養及教育。本人參編的校本教材《職教語文》以史為線,縱橫中華古文化兩千年,通過文化熏陶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讓學生通過作品主人公及作者人生經歷及作品內容對比己身,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參編校本教材《職教禮儀》也對學生自身素質提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我教研室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展了豐富多彩的人文素質類活動。每年例行的活動有:文化講堂、征文、讀書報告會、中華詩詞大賽、“力行杯”應用文寫作大賽、中華經典誦讀等;開辦滄浪微月詩詞社、力行寫作社、以夢為馬影視文學欣賞社等社團;請社會知名人士到校講座。這些人文素質教育都為學生的自身素質提高起到了輔助作用。
課堂實例:《大學》《論語·為政》教學設計
(1)教學目標
《四書》主要內容及對后世的影響,儒家學派及作者簡介;2.培養經典誦讀能力,聯系學習生活實踐,指導自身發展的意識讓學生明白“修齊治平”思想的時代意義,理解“孝”的內涵,如何踐行孝道;3.教育學生勵志修身,養成自我規劃和發展的主動性,培養家國天下的情懷。
(2)教學過程
(一)(二)略(三)分析課文
大學的宗旨:1.明明德 ?明德:仁與禮、忠與恕、四維八德2.新民 ?棄舊圖新 ,勇于創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湯盤曰:“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3.止于至善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說明不是每個人都必須成功,但每個人都必須要成長。
討論:如何做到“止于至善”六字訣:止、定、靜、安、慮、得。“止”:關于首先解決三觀的問題,今天主要是規劃人生的方向問題,既人生觀發展觀問題。“靜”:心態,耐得住孤獨和寂寞。“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問題:請同學結合自己的學業談談對六要素的理解。
八目——成功人生的遞進階梯:”“窮則獨善其身(內圣之道),達則兼濟天下(外王之道)”,重點抓住“意誠”。1.一個謊言要無數個個謊言來掩飾。“意誠”對修身之重要;2.“勿自欺”,“意誠”之難。“人性之惡”與“意誠之難”。3.修身:成功人生的關鍵環節。
本立而道生——討論人生的本與末:1.自天子以至庶人皆要以修身為本。討論關于品德與顏值、做人與做事;《莊子·德充符》 :哀駘它“寧為夫子妾”的典故說明了什么?2.中國人內修的法訣:立志樂道,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身體力行、自省自克(慎獨)(1)楊震四知堂的典故 ? 胡光墉(雪巖)的“耕心草堂” “戒欺”(2)王陽明:“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3)曾子:“君子慎其獨也”。 “吾日三省吾身”要守住做人的底線。
總結《大學》,孔氏入德之門,士子晉身階梯,微言大義,是我們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我們一生踐行。
(3)作業:1.近日,北京大學學生會 、清華大學研究生會、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會、北京師范大學學生會、北京城市學院學生會、南開大學學生會等41所大學學生會、研究生會聯合發出《學生會、研究生會干部自律公約》,聯系《論語·為政》篇的主張,談談做一名同學們擁戴和信任的學生干部應該具有哪幾方面好品質?2. 或謂孔子曰:“子奚不為政?”子曰:“《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風正,則民風淳;家風正,則政風清;家風正,則黨風端。請同學們課余時間通過家里長輩了解自己的家譜,了解自己的家風。
本課是大學語文的第一課,注重培養學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文化修養,也培養學生對“孝道”的重視,通過文學作品的理解和賞析,教育學生勵志修身,養成自我規劃和發展的主動性,培養家國天下的情懷。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本文系2018年度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意識教育研究--以松原職業技術學院為例》,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JGJX2018D456。
(作者單位:松原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