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佳
人與環境的關系問題的日益突出,使人類不得不重新評價自己在過去歲月中的發展行為,平面設計中的綠色設計理念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一個對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概念,是一種“保護自然,保護生態同時充分利用資源,以人為本,與環境為善,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滿足后代人、不對其需要構成危害的發展”的概念,該理念無疑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本文將綠色設計理念、人文精神與科學技術聯系一起,闡述了藝術設計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思考,為相關的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借鑒。
在倡導“可持續發展”與“綠色時代”的今天,“綠色”己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沖擊波,影響到一切舊的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而綠色設計作為綠色文化意識的重要表現方面,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中都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在平面設計行業的內涵與其外延中,無論從意念到表現,綠色設計同時又是健康設計的代名詞,都會給設計帶來新的生命內涵。因此,在設計實踐和視覺上運用綠色設計理念,讓平面設計維持合理的秩序,制止視覺污染,完善設計作品與人類的協調非常必要。
對于文化因素的求同存異是各個民族在特定時期設計文化系統存在的普遍現象,這是由設計文化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特征決定的。與此同時,人類性也是各個民族設計文化的又一明顯特征。依據設計文化觀辯證統一思想來看,時代性與永恒性相通,民族性又與人類性相通。如此,當我們以設計文化觀辯證統一思想的角度來看待綠色設計理念時會得出,綠色與人文科技是相通的。實現環境保護、享受寧靜與自然以及遠離煩擾與喧囂等都是綠色的代言;人文既包含傳統的人道主義,尊重生命、熱愛生活也是人文,所以,人文是文化的分支,人文是文明的本質,希冀人與自然實現和諧相處與全世界和平是人文的終極目標。本文以人文綜合素質為切入點,全面闡述了在現代設計教育過程中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意義所在,并提出有效建議來促進我國設計教育的發展,促使在實踐教育中能夠真正有效融合綠色設計理念。
1 “人文”、“人文主義”與“人文精神”的闡述
我國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是 “人本”思想萌芽的源動力,在該運動出現之前的很長一段時期內,我國民眾儒家傳統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深受封建政治階級文化的影響,自我意識與人本意識極度匱乏,通常將國家、君王與父母視作人之根本。因此,當前我國民眾要面對兩個考驗:一個是西方式的工業文明產生的環境污染、生態危機與能源匱乏;另一個是政治變動對信仰與思想的沖擊。
我們對于西方“人文精神”應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以人為本”的理念融入文化體系之中,促使整體的“人類”取代個體的“人,拒絕狹義的“人文精神”對思想的侵蝕,對于只是一味滿足貪欲與享樂的思想要予以拋棄,要始終秉持現代“人文精神”,對自身與他人尊重與愛護,對人類生存的意義進行探求,為人類的生存與全面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促使生活更加美好更加幸福。人文精神是精深博大的,是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關系和諧共處的催化劑,要全力依托人文精神,為環境倫理和全球倫理新秩序的打造提供強有力的基礎。
2 針對綠色設計理念、人文精神與科學技術的內在統一性進行闡述
設計的核心在于設計理念,設計理念看不見摸不著,然而設計的成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設計理念。綠色設計理念涉及的內容有很多,比如: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護意識、持續發展觀、健康安全理念以及簡約舒適的設計思路等。保護環境是綠色設計理念的初衷,它要求通過設計打造的環境應當是沒有污染的,生態化的,對人類健康有益的。所以,綠色設計是一種先進的技術,也是一種先進的理念,設計師在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將秉持綠色設計理念,對產品外觀設計進行簡化,著重打造產品的內在,將產品內在的人文精神理念傳遞給消費者,不僅提升民眾的物質生活品質,也提升民眾的精神生活品質。有力貫徹“人文精神”是成為一名優秀平面設計師的基礎,將尊重生命以及關愛生命的思想融入設計之中,借助設計對人的生存環境質量進行重點改善與提高,促使生活環境更加美好,為人打造美好和幸福的生活。
當前已進入經濟發展新時期,綠色設計應當成為平面設計行業的主流理念,促使設計行業進行內在本質的提升。首先,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綠色設計的實質,要通過綠色設計預防污染、保護人類健康、避免資源過度開發等。所以,治理污染并解決資源匱乏問題是綠色設計的重中之重;其次,民眾理念需要綠色設計的引導,通過設計,將愛護健康與保護環境的綠色觀念融入到民眾的思想之中,促使人們的生活方式更加有利于身心健康,為社會的生存與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所以,在生命生存領域,綠色設計理念與人本、人文精神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最后,實踐證明,人文精神融合綠色設計理念與先進科技可實現可持續發展。
3 發展人文綜合素質教育是現代設計教育的終極目標
當前的教學由于現有教育觀念的影響,其實用性與物質性偏重,比如學校在開設課程方面,僅包含色彩構成科目、材料運用科目、平面分析科目以及立體分析科目等,在裝修和廣告設計專業也僅包含部分與專業有關的設計專題。由此可看出,人文精神是當代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的短板,此類情況會引發文化的缺失。然而與提升人文素質相關的科目由于在較短一段時間內看不到作用的發揮而不受學校與學生的重視,比如哲學、美學、文學以及史學等,因此大學生在人生意義與人文精神方面的思考與探索不夠深入,至于對于社會、環境甚至世界倫理的關注也就無從談起。
在課程設立層面,雖然全球各個國家因設計教育系統不同而存在差異,然而課程的基本內容和結構存在相同之處,具體內容如下;
(1)基礎課程包含科目:
①繪畫基礎課程包含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結構素描、色彩學以及平面構成等科目;
②材料基礎課程,該課程涉及的科目中必修課比重較大,主要包含模型制作、公共展示、攝影、電腦繪圖、材料分析以及效果圖基礎等科目;
(2)理論課程包含科目:
理論課程涉及的科目中必修和選修相結合的科目比重較大,主要包含建筑史、現代哲學、美學導論、市場學、心理學、人體工程學、工程學基礎、建筑學、電子學、材料學基礎、標準化理論、社會學、生態學、設計倫理理論、專利版權規則、藝術史、設計史、設計概論以及經濟法律分析等科目;
(3)專題設計課的實踐:專題課的設置要符合專業實際需要。針對關鍵的專題設計課,在其實踐開展過程中可與部分企業進行校企合作,或者采用校內模擬的方式進行,從而積累實踐經驗,提高學生步入社會之后的適應能力。
通過實地調查發現我國課程設置現狀不太理想,第一類課程有九成院校完成設置,然而對于第二、三類課程的覆蓋率較低。實際上,部分藝術學院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完成學業,只進行了第一類課程,對于教育的發展較為敷衍。然而設計教育的現代化需要深化改革教育結構,如此才能讓教育促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改革是一段長期的艱難的過程,我國現有體系無法為其提供有效支撐。在國內,國家和政府是教育的領導者,學校因過于依靠政府扶持導致產業化意識較為淡薄,與此同時,教育的自由發展也因資金的限制而受到了約束。
4 結束語
在我們所處的這樣一個經濟發展迅猛的時代,現代設計教育也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設計專業的大學生們并不是懂了設計基礎知識就自然懂了真正的設計文化,更進一步說,他們需要學習“人學”,提高人文綜合素質。人文學科應該,而且必然會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內的院校,隨著經濟改革,舊的體系也處于巨大地改變之中,對于設計這樣一個服務于社會和市場的專業,也必然會發展和完善自身體系,并面臨新的契機。
(作者單位:鹽城生物工程高等職業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