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紅英
在一個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緊張的生活節奏,激烈的競爭,使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提高都大大加重了大學生的心理負擔,使學生沒有安全感與穩定感。對于在校大學生而言學習成績、學術成果成為主要的評判依據,忽視了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和人格的培養。導致了大學生產生了或多或少的不健康的偏頗的消極心理,輕者小吵小鬧、重者危害自身及社會。
1 前言
目前,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備受社會關注。此外,社會的快速發展促進大學生面對就業競爭及人際交往時產生巨大壓力,令大學生產生消極情緒。故高校需引導大學生正確面對生活壓力,并增強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以積極生活態度面對社會與人生,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心理素質過硬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2 高校大學生的心理現狀
2.1 人際交往的不適與困惑心理
大學是一個多元的環境,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齊聚一校。由于生活習慣、行為習慣、經濟文化背景不同,思想觀念價值標準等差異。如果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像朝夕相處的同班級同學關系、室友之間的關系,就容易導致氣氛緊張,產生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就會產生種種消極心理。
2.2 缺乏自信心和自卑心理
由于國家大力發展教育,越來越多的農村學子考進大學,但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城鄉貧富差距大,導致一些農村地區的學生產生自卑心理。大學是一個具有靈活性、自主性、探索性等綜合性的場所。有的學生感到無所適從,不僅不喜歡自己所學專業,而且對什么都不感興趣,對做任何事情都缺乏自信,對自己的未來沒有規劃,盲目跟風。因而情緒低落、產生心理上的問題。
2.3 就業壓力造成的焦慮心理
每年畢業生人數加之以往未成功就業者,就業需求不斷突破新高業,當前就業形勢窘迫。其次,畢業生眼高手低,都向往北上廣等大城市的高薪福利待遇好的工作。過分高估自身的能力,導致理想與現實落差太大,產生焦慮的心理。
2.4 戀愛與性的心理問題
大學是學生時代唯一一個允許學生光明正大談戀愛的校園,因此由戀愛與性引發的心理健康問題在大學生群體中呈高發態勢。《2016年中國大學生戀愛白皮書》顯示在校生有過戀愛經歷的比例接近80%, 大學生情侶發生性關系的比例達57%。但由于大學生心理尚未成熟, 常發生情感受挫,如果沒有得到良好疏導, 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擾, 嚴重時甚至會出現抑郁癥、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
3 影響高校大學生消極心理的原因
3.1 社會方面
社會大環境的形形色色的事都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行為態度,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影響。在信息時代下的社會競爭的壓力,如果大學生要想在如此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足, 就必須不斷奮進,提高自己對信息的辨別能力,這無疑就加劇大學生的壓力, 讓大學生時而感到前途渺茫, 時而產生巨大失落感,求職屢屢受挫,故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3.2 學校方面
相信大多數學生在高中時都聽老師說;上大學就是玩,非常輕松。其實不然,大學是相對比較自由,但生活各方面都要自己處理。特別是學習方面,各種社團實踐活動與學習的沖突,成績考核、學術競爭等問題,都給學生增加了學業壓力,也會導致各種心理問題的產生。
3.3 家庭方面
一位心理學教育者在演講中說:她永遠忘不了小時候,無論她犯了什么錯誤,是否已經承認了錯誤,只要她哭著張開手臂對媽媽喊抱抱,媽媽無論怎么生氣、動怒,都會同樣伸出胳膊把她抱住。那些小錯誤已經不記得是什么了,但母親給她的接納,她對媽媽的依戀,讓她明白,無論前方多么艱險,身后總有人接住她。當代父母只跟孩子談學習,不談愛,對子女期望過高,并且總是說:你看誰家的孩子怎么那么優秀,再看看你,看著都來氣。忽略自家孩子的閃光點,放大別人的優點。不根據自己家庭的實際情況盲目的比較,總是在一個不平等的關系中去衡量孩子。所以,孩子從小就覺得自己不如他人,不被家里重視,得不到父母細致入微的愛,就會有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甚至是仇恨心理。
3.4 學生自身方面
當代大學生開始都心高氣傲,相信自己將來能大展宏圖,有所建樹,報效祖國。在經歷幾年磨礪之后就會褪去鋒芒,漸漸退縮,屈與平凡卻不甘平凡,卻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把事情歸因于外部不可控因素,甚至幼稚的相信一些毒雞湯:人家都贏在起跑線了;比你優秀的人都還比你努力,那你努力還有什么用呢?從而為不努力墮落的自己找借口。很少有人真正的靜下心來面對自己的內心,反省自己。
4 產生消極心理的危害
4.1 產生過激的言行
近年來,無論國內外各高校大學生自殺率呈上升趨勢,大學階段是步入社會的過渡階段,大多數學生在認知、情緒和行為處于發展時期,對事對物比較偏激沖動,而大學比較自由,不像高中時期天天與老師相處,學生有任何風吹草動老師立馬察覺對癥下藥,保證學生的健康與安全。大學生有什么問題都憋在心里,就會壓抑,就像一顆定時炸彈一樣,隨時有可能產生過激的言行,不知道何時何地爆發以及后果的不可預見性。
4.2 危害他人性命和社會公共安全
2004年轟動全國的“馬加爵事件”,一個即將畢業的高校大學生馬加爵,有大好前程,卻因打牌與同學發生口角,沒能及時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因而積怨產生報復殺人的惡念,并經周密計劃和準備,先后將4名同學殘忍殺害,使五個家庭都陷入無限的悲痛之中。以及近日才被抓捕歸案的“北大殺母案”,一個在所有人看來都極其優秀的近乎完美的高材生,因與母親發生口角,就蓄意精心謀劃殘忍的把自己母親殺害并逃跑。這究竟是為什么呢?是心理教育的缺失還是道德的淪喪。就因為一點點瑣事,就親手剝奪了養育了自己22年的母親的性命,這種極端的危險心理對于社會秩序是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
5 解決方案與措施
5.1 大學生應提高自身心理素質
首先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學會肯定自己,堅信自己,拋棄那些負能量與自卑感。學會克制自我與釋放自我,通過合理適度的宣泄方式發泄情緒來調節與平衡自己的心理。與此同時,要豐富自己的內涵,多看書、多到外面看看、多結交朋友、真誠待人、不斤斤計較胸懷寬廣,學會轉變自己的思維,把握自己的命運。
5.2 學校應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
各院系應配備專業的心理方面的專業教師,不定期抽查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了解他們的大學生活狀況,學業狀況等方面,而不是采用簡單的心理調查問卷,因為很少有學生真實作答,故老師光憑回收的問卷是看不出任何問題的。其次,應多開展一些心理方面的趣味活動及社會實踐,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并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
5.3 建設和諧有愛的家庭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父母應給孩子創造一個和諧有愛的健康家庭關系,給予孩子正確人生觀的引導,培養健全的人格。
5.4 建設積極樂觀向上的社會風氣
一個良好的社會風氣,更容易使孩子熱愛社會,遵紀守法做一個積極向上的好青年,將來報效祖國,為人民服務。
6 結語
習近平主席在“五四100周年”中演講指出: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新時代中國青年處在中華民族發展的最好時期,既面臨著難得的建功立業的人生際遇,也面臨著“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時代使命。新時代中國青年要繼續發揚五四精神,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辜負黨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負我們這個偉大時代。因此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任重道遠。
(作者單位: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