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云霞
摘 ?要:幼兒園綜合教育課程以主題教學為載體,以集體教學為實施路徑。在主題教學中,我們通過創設有效的教育環境,激發幼兒參與教育活動的興趣,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性。本文對此進行了詳細探討,以期為教育同仁開展幼兒園教育教學環境創設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幼兒園;教育教學環境;創設;策略
在傳統的幼兒園教育教學中,教師忽視了幼兒自主發展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孩子們只是在被動地接受性學習,因此在主題教學活動中,孩子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比較低,較低了主題教學的效果。為此,我們探討促進幼兒主動學習、自主發展的策略。本文將結合幼兒園教育教學環境創設的實踐,對如何促進幼兒自主探究、創新發展提出一點粗淺的看法。
一、幼兒參與讓環境富有童真童趣
傳統的幼兒園主題教育教學環境創設,大都是由教師自己來創設。雖然有的時候教師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收集環境創設的資料,設計不同的板塊內容,但是這些常常是從成年人的視角出發設計的,雖然有時也使用孩子們自己創作的作品,但是孩子們對環境的關注依然無法維持較長的時間,其興趣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銳減。
同時在創設環境時使用的材料,常常因為孩子們沒有興趣探索,因此其利用價值降低。即使教師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游戲材料,但是因為其結構復雜不利于幼兒創新,那些結構簡單的材料又因為幼兒沒有參與制作,導致他們不愿意深入探究。同時,在進行教育教學環境創設時,有的教師特別注重視覺效應,雖然藝術氣息濃厚,但是卻因為缺乏童真童趣而失去了吸引力。有時還會給幼兒的心理增添負擔,如有的教師制作了精美的手工作品,孩子們擺弄時常常擔心會不會弄壞,這樣有違我們進行環境創設的初衷。
在環境創設中,為了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具有心理安全感的、富有吸引力的學習環境,增強他們的探究欲望,發揮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我們會邀請他們一起參與環境創設,讓他們對學習環境產生親切感,使他們在游戲時能夠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索。
二、讓教育教學環境富于變化
幼兒對新鮮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因此為了發揮環境的教育功能,我們應該經常推陳出新,通過變化的教育環境來激發幼兒探究的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在主題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們嘗試將靜態的環境創設轉變為跟隨主題變化的動態環境設置,以維持孩子們對環境的持續關注。
如在主題活動“我愛上幼兒園”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以繪本為載體,開展了“幼兒園里趣事多”的子活動,活動中我們圍繞幼兒園里的趣事創設了主題墻,孩子們把自己在幼兒園生活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趣事用畫筆畫出來,有的用手工作品制作出來,然后通過班級評選后,把那些最能夠反映幼兒園趣事的作品放到主題墻展示區進行展覽,從而使“我愛上幼兒園”的主題環境創設內容變得更加豐富。由于主題墻內容與活動內容保持了一致,實現了動態的變化,因此有效吸引了幼兒的目光。
在主題教學環境創設中,我們不但要跟隨課程內容的變化而不斷更換主題教育環境的內容,同時還要考慮幼兒的興趣,及時用他們感興趣的內容豐富主題教育環境;對于那些孩子們喪失興趣的信息內容,要及時進行更換。環境創設變靜為動,對環境隨時進行調整與完善,使孩子們永遠都有一種新鮮感,進而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與環境充分互動。
三、教育環境創設地點多變
在主題教學中進行環境創設,大都是以班級活動室為主陣地。因為孩子們在活動室學習的時間最長,相應環境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其教育價值更高。因此,我們應該重視活動室的環境創設,但同時也要關注其他教育環境的創設。
如盥洗室是幼兒經常要去的地方,這里的環境創設也可以留下孩子成長的軌跡。最近,孩子們總是在盥洗室里打鬧,并出現了擁擠的情況。為此,我們以游戲的方式在盥洗室開展了一次環境創設活動。游戲開始了,孩子們把收集到的吹塑紙拿出來,玩起了“水貼畫”的游戲。在游戲中幼兒充分發揮想象力,不但像變“魔術”一樣變出了許多圖形,還按照教師的要求拼貼出了一幅幅“盥洗室”游戲規則圖。在“水貼畫”的游戲中,孩子們不但完成了環境創設的任務,同時復習了排列與拼貼的知識。這一次環境創設的地點發生了變化,也有效調動了孩子們進行環境創設的積極性,同時豐富了他們的拼貼經驗,實現了在“玩中學”“學中玩”的教育目標,有效培養了孩子們的想象力與創新水平。在盥洗室環境創設中,孩子們與環境充分互動,建立起“盥洗室”游戲規則,將有效發揮他們“無意注意”的優勢,在環境創設中使他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幼兒園綜合教育課程采用了主題教學的形式,在主題教育教學環境創設的過程中,我們邀請幼兒共同參與,使環境更富有童真童趣,因此滿足了孩子們的興趣需求,同時也促進了他們多方面能力的發展。本文從主題教育教學環境的創設切入,對主題教學的有效實施提出了自己的一點看法,也為教育同仁充分開發和利用環境教育的價值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潘衡衡,程東亞.拉薩市幼兒園室內物質環境創設現狀及問題分析[J].新西部,2018(33):45-46.
[2]袁俊彥.淺談幼兒園生態環境創設中的問題及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