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雨
教學目標:
1.會認、會寫“徑”“斜”“寒”“霜”等生字。
2.結合插和注釋理解詩意。(重點)
3.通過對比,體會詩中用字、物象擇取的精妙,感受山行秋景之美。(難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準備:
楓葉圖片、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揭題導入
同學們爬過山嗎?感覺怎么樣?你知道題目“山行”的含義是?若爬山很辛苦,題目怎么讀?若爬山很輕松,題目怎么讀?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生活實際,調動學生已有經驗,初步感知“山行”的不易,為理解詩意做好鋪墊。
二、初讀全詩,讀出層次
(一)帶拼音讀,注意讀好會認字:斜(xié)徑(jìng)生(后鼻音)
(二)去拼音讀,讀流利、準確。注意“楓(后鼻韻)”“霜(后鼻韻)”
(三)劃分節奏讀,讀好節奏,讀得有韻味。
(四)全班齊讀,背誦。
設計意圖:小學中段古詩教學重點是感情朗讀。通過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逐層推進,在解決生字新詞的同時,讀準、讀好詩句,為背誦和理解做好鋪墊。背誦的環節在課堂落實,減輕學生課后負擔。
三、結合配圖,深抓“對比”
(一)結合詩句內容說說,作者是徒步在山中行走嗎?
(明確:“停車坐愛”說明是駕車而行。)
過渡:作者是寫在山中行走艱難嗎?不是,是寫看到的景物和感受。
(二)細品用字,對比感悟“寒山”和“秋山”。
師問:通過初讀,同學們知道這是寫哪個季節的景物?
(深秋:“寒山”,說明天氣冷;“楓葉、霜葉”在秋天紅,指導書寫“寒”字)追問:既然是秋天的山,用“秋山”不好嗎?
(明確:秋只表示季節,含義單一;寒山突出秋天山上寒冷的特點,讓人身臨其境,更表現山行不易;寫秋卻不用“秋”字,表達上更加含蓄。)
(三)詩畫對照,理解詩意
過渡:既然是秋景,那一定美得像一幅畫,老師這有一幅畫。小組討論,哪些是詩中有,畫中也有;詩中有,畫中無的,請說明理由。
預設一:圖中有“石徑”,石頭鋪成的小路。彎彎曲曲與“斜”一致。(指導書寫 “徑”,“斜”)不僅天氣很冷,路途還很遙遠,這山行并不容易,引讀“遠上寒山石徑斜”。
預設二:畫中沒有人家。作者眼見的景物很多,為什么只寫“人家”?“人家”應該在哪?(引導學生在配畫中指明)這個“人家”可能和作者有什么關系?(明確:可能是山行的目的地,也可能去拜訪的朋友住處,還可能是自己的家。)
預設三:畫中缺少白云。人家處于白云生處,說明房屋位置高,在云霧之中。雖然路途遙遠,但想想要見的人就在山頂,心理也有安慰,引讀“白云生處有人家”。
預設四:作者說“停車”,說明不是步行,而是駕車前往,畫中有人和馬,不見車。
預設五:詩中的“楓林晚”畫中不見。山上一定會有很多種樹,為何作者都不寫,只寫楓樹林呢?(明確:給作者印象最深刻,顏色是紅的,抓人眼球;離作者最近,就在路邊,易看到;讓作者有了反思和體會)“晚”字說明天色已晚,高山、秋天、晚上,路還很遠,天快黑了,更體現停車看楓葉的難得,體現楓葉給作者的深刻印象,使他忘記還要趕路。
預設六:詩中有二月花而畫中無。
a.二月花和霜葉對比。詩中用“紅于”,改成“紅如”行不行?(不行,“紅如”說明二者一樣,“紅于”突出對比,突出經霜后的楓葉更紅)
b.二者顏色都是紅,但紅的方式不同。二月花經霜后不能紅嗎,楓葉能紅。你知道作者為什么更喜歡霜葉嗎?(紅是共同特點,但同中有異,二者變紅的性質不同,品格也不同。)
小結:以上分析說明作者選取對比的事物非常精妙,除此之外,全詩的構思也聚焦于對比。
設計意圖:本詩描述的是一幅令人心動的秋景圖,色調明顯,詩人在旅途中不忘欣賞路邊美景。通過詩和圖的對照,輔助學生理解詩句,畫中的空白也是理解詩句的絕佳機會。絕句精煉,必須抓住最凝練處來表達,對于作者未說之處,也是引導學生感悟詩情的重點。對于天晚路遠,作者不顧惜停車緣由的把握,易于理解詩情?!岸禄ā焙汀八~”紅的不同,也就有不同品格。本環節深挖字句的對比,詩圖對比,詩中物的對比,在辨析中感悟作者對楓葉之愛。
四、入境朗讀,把握詩情
好一個深秋山景圖,我們可以帶著想象,一起走進這山間的秋景:深秋的山上,越走越越冷,山路難走極了,讀——遠上寒山石徑斜;不僅冷,山路又窄又斜又遠,真難走啊,讀——遠上寒山石徑斜;抬頭遠看,云霧深處,隱約可見幾戶人家——白云生處有人家;炊煙裊裊,云霧之中可以見到山頂目的地,又給人帶來屢屢暖意——白云生處有人家;天色已晚,路途尚遠,霜林楓葉引起了我們的注意——停車坐愛楓林晚;觀察良久,心頭一顫,突然領悟到——霜葉紅于二月花。
過渡:忍受著秋寒,奔波在崎嶇的山路;天色已晚,仍要停車,一切辛苦都不顧及了,因為——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作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楓林紅葉,因為對這風霜中暖人的紅葉的——愛!因為愛,作者不顧——(引讀)遠上寒山石徑斜;因為愛,作者不顧——(引讀)白云生處有人家;因為愛,路上才有驚喜——(引讀)停車坐愛楓林晚;因為愛,路上才有發現——(引讀)霜葉紅于二月花。
設計意圖:學生理解的積淀已足,應順勢而導,通過情景的鋪設,場景的描述,引導學生的理解走向深處,用朗讀來表達。通過作者對楓葉之“愛”來勾連全詩,既是對詩歌結構的把握,也是對作者情愫的開掘。
五、想象拓展,練筆描摹
寒山的楓林、霜葉一定美麗動人,讓作者駐足觀看良久。請你發揮想象,寫一寫作者眼前的楓葉。生匯報,師點評。
設計意圖:學生情感充盈,把握詩情,再順勢對楓葉之美進行想象補白,使得與詩人的情感相連,既是情感的深化,也是情感的一次表達,也是對學生書面表達的訓練提升。
板書設計:
山行
愛 ??????????寒山 ??秋山 ????????徑斜
霜葉 ??二月花
★(該教學設計為中山市教育科研2016年度重點項目“基于言語實踐的小學圖文詩教學案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