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
摘 ?要:現在的初中生絕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對其的保護十分嚴密。加之生活條件優越,學生極少獨自面對困難,對家長有很強的依賴心理。學生一旦遇到挫折,就會表現出十分強烈的反應,在處理不當時,很容易出現一蹶不振的現象,甚至做出極端的行為,給學生未來的發展造成了惡劣的影響。體育教學是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保障性科目,在體育鍛煉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面對挫折的勇氣和耐心,是體育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因此本篇文章對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抗挫力的有效策略進行探究,以此供同行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初中;體育;抗挫力
如今,初中生由于心理問題出現極端行為的新聞層出不窮,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將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從而為學生發展奠定基礎。在體育教學中通過實際行動和訓練,培養學生的抗挫力,能夠增強學生對挫折的認識,并給予學生直面困難、戰勝挫折的勇氣,從而帶動學生自我意識的發展,培養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初中體育教學培養學生抗挫力的重要性
在初中階段的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抗挫力,能夠有效緩解現階段教育教學只重視知識講授而不注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弊端,使學生明確心理教育的價值,從而完善素質教育的整體水平。同時,現階段的初中生在進行體育活動時,往往缺少毅力和耐心,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學活動,從而使得體能健康得不到有效提升。而通過培養學生的抗挫力,能夠增強學生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力度,從而保證體育教學的質量。另外,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抗挫力,能夠擺正體育教學在體育教育中的地位,引導學校重視起體育教學的重要作用,從而能夠完善學科體系建設,也能讓學生重視自身體育技能的發展,從而提升整體的教學效率。
二、初中體育教學強化學生抗挫力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良好氛圍
挫折是學生學習道路上必經的道路,但受自身性格差異和家庭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學生在面對挫折時所表現出的態度有所不同,這就使得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能力也有較大的差異性。因此,為了使每一位學生的抗挫折能力得到更好的鍛煉和培養,教師要積極創設適合的教學情境,從而使學生積極融入到情境中,得到能力的鍛煉,進而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氛圍。例如,在初中體育的耐力跑教學中,教師可以按學生體能的不同將學生合理分成小組,以小組接力跑的形式來進行鍛煉。在訓練過程中,體能稍差的學生自然會產生壓力,害怕會影響小組的成績,但這種壓力是抗挫折能力培養過程中必須經歷的歷程。教師可以引導小組成員對其進行鼓勵,幫助學生形成爆發力,從而突破自身能力的局限。而體能強的學生會形成一種責任感,會為了整體利益而更加努力。通過創造團結合作的教學氛圍,能夠在學生的相互鼓勵中得到抗挫折能力的提升,進而提高教學的整體效率。
(二)優化教學設計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往往存在這樣一個認知弊端,認為體育這門學科不需要提前備課,使得課程內容設置較為雜亂無序,降低了教學的質量。而在抗挫力培養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提前進行備課,靈活設計教學的內容,將抗挫力培養的活動滲透到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從而達到優化教學設計的目的,使得教學效果更加明顯。例如,在進行籃球課程的“三步上籃”這一教學內容時,教師先將基礎的理論知識給學生進行講授,之后將連續性的動作進行拆分,從而幫助學生簡化基礎技能的掌握,提高學生對這一動作要領的認知。在學生掌握基本動作后,可嘗試將動作連貫起來,并投入到實際訓練中,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教學過程,逐步培養學生的抗挫力,得到教學目標的實現。
(三)增強體育實踐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初中體育學科是一門側重于實踐活動的學科,理論知識的講授起到的是輔助作用。因此,教學質量如何,還是需要通過實踐活動來證明。因此,在培養學生抗挫能力時,教師要積極組織體育實踐活動,從而為學生抗挫力的形成和發展提供平臺。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失敗和成功的歷練,逐漸培養學生抗擊挫折的自信心,從而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初中體育足球訓練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足球對抗賽。在活動開始之前,教師要根據學生體能和優勢的不同,合理安排位置。耐力好的學生安排在傳球跑動的位置,而爆發力好的學生則安排在進攻位置。之后以積分對抗的形式進行競賽,從而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并能夠形成一定的壓力。通過體育實踐,能夠使學生在真實的活動中不斷總結經驗,從而提升自身對挫折的合理看待意識,從而達到強化學習效果的目的。
總而言之,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抗擊挫折的能力,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對學生未來的健康發展具有十分關鍵的影響。因此,作為一名初中體育教師,從課前準備到組織活動,都要將培養學生抗挫折能力當成教育目標,創設良好的教育氛圍,使學生充分參與到體育活動中,增強體育實踐能力,并能在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抗擊挫折、不怕困難、堅持不懈的毅力,為學生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薛東銀. 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意志力培養淺探[J]. 課程教育研究,2018(35):222.
[2]吳鴻瑜. 初中體育教學中學生課堂參與度策略探討[J]. 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9,16(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