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琦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革,可以發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越發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能力的培養。個性化閱讀是隨著新課改的改革而不斷深入小學語文課堂中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獨特的閱讀習慣,促使學生通過自己習慣的閱讀方式來加深對于課文的閱讀理解,并且與作者形成情感共鳴。基于此,本文針對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現狀進行解讀,并提出科學性的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現狀
引言:小學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啟蒙階段,在這一時期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的綜合性學科,需要學生去重點學習和掌握。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學生文化成績的提升,而且要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其中閱讀是一項基礎內容,被教師廣泛地關注和重視。尤其對于小學高年級學生來說,其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意識。因此教師要注重高年級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方式,培養學生個性化閱讀的能力,為學生今后的學習階段奠定基礎。
一、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現狀
首先,個性化閱讀教學實施存在一些困難和阻礙。雖然隨著近年來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很多學校和教師已經逐漸擺脫了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但是對于一些新型的教學模式認識仍舊不足。例如和個性化閱讀教學很多學校和教師都不能明確其含義,在教學方式上也不夠創新。這些都對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開展有所限制,對于教學計劃和教學方案也比較模糊。另一方面部分教師還沒有認識到個性化閱讀教學開展的價值,從而影響了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其次,個性化閱讀教學的課堂效率較為低下,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部分教師對于個性化閱讀的理解存在片面化的認識,認為個性化閱讀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放飛自我。然而小學生的自律性較差,教師忽視了自身的引導作用,過度活躍的課堂教學氛圍就會導致紀律混亂,學生并不能從課堂教學中學習到有效的閱讀方式,不利于學生獨特閱讀能力的培養。
二、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開展策略
(一)明確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目標
教師在小學語文高年級語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開展過程中,一定要先明確和認清教學的目標,要朝著正確的方向去努力,圍繞一個正確的核心來制定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首先教師要從自身做起,改變教學觀念,和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促使學生愿意主動與教師溝通;其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開展多樣化的個性化閱讀教學活動的設計,盡量滿足所有學生對于語文閱讀的不同需求。例如:教師在《開國大典》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在閱讀之前給學生創設一個情景:假設學生正處于開國大典的環境內,那么學生眼前會呈現怎樣的場景呢?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發揮其想象力,再配合適當的音樂,來激發學生個性化閱讀的意識。之后教師在給學生播放相關視頻,進一步推動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發展。
(二)創新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個性化
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通常是教師領讀,學生跟讀的方式,學生會感覺閱讀是一件枯燥和無趣的事情。在這樣的氛圍下對于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思維能力的發散都會產生一定的限制性,這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阻礙。因此在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開展中,教師一定要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閱讀環境,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樂趣,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個性化閱讀的概念和價值。例如:在《將相和》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先給學生將一些趣味的歷史故事,讓學生對課文的時代背景有一個簡單的了解。之后組織學生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呈現內容,改變以往的閱讀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閱讀興趣。最后教師通過學生的表演來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與合作探究的形式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優化個性化閱讀的質量。
(三)評價方式多元化,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
在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想要提高教學效率,不僅要注重課堂上的教學質量,而且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教師要從多元化的評價中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對于教師來說,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給予的反饋來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計劃,制定符合學生學習需求的個性化閱讀教學方案;對于學生來說,學生可以通過師生評價、學生互評、自我評價等多元化的方式來認識自身個性化閱讀中的不足,并且從別人身上學習來完善自己的能力,幫助學生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自我,在個性化閱讀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促進自身綜合素養的提升。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當前教育形式的發展趨勢下,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模式必須要受到教師的關注和重視。教師要從教學現狀中發現問題并分析問題,通過不斷研究采取科學的教學策略來提升個性化閱讀教學的質量,為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素養提供堅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孫曉東. 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現狀研究[J]. 中國新通信,2018,v.20(08):194.
[2]李玉芹,江蘇省興化市沙溝中心小學. 小學語文高年級個性化閱讀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 作文成功之路(上旬),2016(10):5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