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強
摘 要:眾所周知,語文學科知識點多而繁雜。學生雖然一直在與語文打交道,但仍停留在感性的認識層面。反映到語文教學中,就是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仍嫌粗疏,不夠精細。很多知識,學生雖說都知道,但在認知上還是處于一種混沌的狀態。“一學就會,一做就錯”指的就是這種情況。可見,如何指導學生更好地把握知識點,確實是語文老師要做好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語文;變式;疑形
就語文教學而言,語文科的知識點可以是常用成語、文化常識或者必備篇目等語料類知識,也可以是如“借代”“借喻”“賓語前置”等概念類知識,也可以是如“病句修改”“邏輯填空”“寫作”等規則類知識。
筆者認為,變式與疑形是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概念術語的有效的方法。
一、變式
變式,指的是同一概念的不同表現形式。變式思維有助于學生更精準地掌握概念的內涵及外延。其要害處正在于“不同的表現形式”。換言之,變式思維實際上是一種分類思維、歸納思維。分類、歸納在高三語文教學中有著廣闊的運用空間。教師引入“變式”思維,引導學生通過理解知識點的概念定義,分析歸納其外延;通過分類從而將雜亂的知識條理化,抽象的知識具體化,讓學生意識到原來習以為常的零散的知識點居然有這么豐富的自己從來沒有注意到的內容。
如煉字題,學生從高一便開始與其打交道,但是學習效果依舊堪憂。教師也努力想辦法將煉字題提煉成幾個要點以期學生能更容易掌握,最常見的是“含義+手法+效果+情感”。這樣的“公式”確實能給予學生思考的方向,但是絕大多數學生還是很難從紛紜的詩句中找到分析效果的切入點,有“公式”而實等于無。針對學情,筆者借助“變式”,將“效果”這一要點分解為“對象”與“目的”,這樣學生的思維方向就立刻明確且清晰了。如:
山居即事
王維
寂寞掩柴扉,蒼茫對落暉。
鶴巢松樹遍,人訪蓽門稀。
嫩竹含新粉,紅蓮落故衣。
渡頭煙火起,處處采菱歸。
要分析“遍”字的表達效果,則引導學生首先找“遍”的煉字對象,是“鶴巢”,即鶴巢在松林里到處都有;然后再讓學生思考“將鶴巢寫得到處都有這么普遍”的目的,學生立刻就醒悟,是為了襯托此處山居之寧靜,沒有外界的干擾。這樣一來,作者的感情自然也就顯現,即對山居生活的喜愛。
將煉字題的“效果”這一個抽象的點分為兩個具體可感的小點,學生就不再覺得“煉字效果”含糊不清,反而平時在腦海里混沌模糊的知識,一下就變得清楚明了。
二、疑形
疑形,指的是對某個概念似是而非的表達,原指棋類活動中,看似成立實際卻不能成立的棋形。這類疑形會讓學生形成只關注表面形式而不追求理解概念、知識的本質的思維習慣,反映在語文學習中就是“貼標簽”。在語文教學中引入疑形訓練十分有必要,疑形訓練可以讓學生對抽象的概念、術語的本質有更精準的把握,更深入的理解。
比如文言文中“判斷句”的教學,在筆者聽過的公開課中,大多數老師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常常將判斷句寫成“……者,……也”這樣的形式。而事實上,“‘……者,……也是判斷句”這個說法就是疑形。
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認為“判斷句是以名詞或名詞性的詞組為謂語,表示判斷的”,“……在主語后面用語氣詞‘者字表示提頓,然后再在謂語后面用語氣詞‘也字”。據此,可以明確,當“……者,……也”為判斷句時,必須滿足兩個條件:
(一)這個句子由兩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成,且謂語由后一個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充當,整個句子不含有其它動詞謂語。如:亞父者,范增也。(《鴻門宴》)
(二)這個句式必須是一個單句,即只有一套主謂結構。如上述,主語是“亞父”,謂語是“范增也”,只有一套主謂結構。
基于此,筆者在講授“‘……者,……也表示判斷句”時,就有意識地運用疑形訓練。如《游褒禪山記》中有這些語句: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2、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3、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一開始,受疑形影響,基本上所有的學生都認為這三句話是判斷句式。而借助疑形分析,則句式1是典型的判斷句,雖然主語部分有動詞“謂”,但被“所”字管轄,成為名詞性的所字結構,整個主語譯為“現在說的慧空禪院”,謂語也是一個名詞性結構“慧褒的廬冢”,整個句子譯為“現在說的慧空禪院(就)是慧褒的廬冢”。句式2中后一部分有動詞謂語“名(命名)”。因而,雖然符合“……者,……也”的形式,但是由于存在著真正的動詞謂語而不能被視為判斷句。句式3則顯然不是一個單句,而是由兩個單句構成的復句,更不能成立。
三、結語
作為一門語言類的綜合性學科,語文科的學習內容絕大部分屬于抽象的陳述性知識,特別又以高三復習為甚。這類陳述性知識最為有效的學習策略就是將其情境化、具體化。教師讓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情境下去把握概述術語的內涵,這樣的學習會更高效,學生理解得會更深刻。
參考文獻:
[1]肖鋒.變式教學在高三數學復習中的應用[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7(11X):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