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俊
摘 要:游戲可以有效釋放孩子們的天性,而幼兒園開展的各種創造性游戲更是培養孩子們創造性思維的有效載體,對于發展幼兒的表現能力與審美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結合版畫創造性游戲的實踐與探索,對《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指引下,怎樣實現創造性游戲組織與實施進行詳細探討。
關鍵詞:幼兒園;創造性游戲;設計與指導;策略
創造性思維是指具有開創意義的思維活動。幼兒園藝術領域中的創造性游戲對幼兒審美趣味、觀察能力以及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在藝術領域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我們設計了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通過對游戲內容與形式的精心設計,有效促進了孩子們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本文將結合版畫創造性游戲活動的組織與實施,探討怎樣通過游戲更好地促進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一、重視游戲內容與環境創設,激發幼兒興趣
(一)生活化的游戲內容,調動幼兒積極性
在選擇創造性游戲的內容時,我們要考慮幼兒的認知水平。幼兒一般對周圍的事物比較感興趣,我們可以從他們熟悉的生活中選擇游戲素材,從他們感興趣的、熟悉的事物切入,可以有效調動他們參與游戲的興趣,有利于調動他們創新的熱情。如在一次游戲化創意版畫活動結束后就到了放學的時間,孩子們在操場集合等待著家人來接,此時從幼兒園門外飄來一陣爆米花的香氣,濃濃的香味讓人垂涎欲滴。一個孩子大聲喊道:“真香啊!”大家一聽便炸開了鍋,等待環節的手指游戲馬上就變成了對爆米花味道的大討論。看到孩子們對爆米花如此感興趣,我靈機一動說:“孩子們,爆米花真香啊!下次咱們一起畫一畫爆米花吧!”大家都興地拍手說“好”。
(二)適宜的環境創設,增強幼兒學習內驅力
在開展創造性游戲時,我們要發揮環境的隱性教育功能。如我們可以把孩子們創作的版畫作品用在教室環境以及區域環境的裝飾上,這樣有利于促進他們版畫水平的創新。因為當孩子們在教室或區域等不同角落里發現自己的作品被展覽時,會激起他們的自豪感,使他們產生成功的喜悅感,從而促使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到版畫當中去。如建構區內墻面上我們設計了城堡的圖形,為了調動幼兒玩創造性游戲的積極性,我們讓孩子們設計“磚塊”的模板,然后拓印到墻上去,如此以來城堡更加形象、生動,而幼兒玩創意版畫游戲的興趣也更濃了。又如在閱讀區里,墻面下部的小花叢,教師擺放的是假花,后來就把孩子們拓印的“花兒朵朵開”粘貼到了閱讀區,不但更加美觀還充滿了童真童趣。通過環境的影響,使版畫藝術在孩子們的頭腦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于激發他們的靈感具有重要價值。
二、營造寬松的游戲氛圍,激發幼兒創造熱情
(一)堅持螺旋式上升原則
在傳統的藝術教學中,教師常常通過示范的方式,直接告訴幼兒操作的方式方法,使他們的技能可以“直線上升”。但是幼兒時期屬于啟蒙教育,不需要給孩子們太多技能與知識,更重要的是激發他們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為此在創造性游戲活動中,我們應該少給孩子們做示范,而是給孩子們時間讓他們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以實現游戲創新。如在一次創意版畫游戲活動開展之前,我們只介紹了材料的用法,然后就讓孩子們自主探究了。在游戲中,孩子們把紙剪成蘋果狀,或者用拓印材料拓印出蘋果,有的在紙上畫出蘋果樹的樣子,然后沿著描好的線一點一點地撕下來。場面雖然有些混亂,但是孩子們通過大量的探索已經豐富了他們將多種藝術形式組合起來創作的經驗。在此基礎上,我們利用多媒體為孩子們播放了許多由撕、貼、拓印等形式組合的藝術作品,受到啟發,他們也開始進行組合創新,最終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幅流動著創新血液的版畫作品。因此,在創造性游戲活動開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降低要求,堅持螺旋上升的原則,給孩子們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在一點一滴中積累創新的經驗,達到最終的創新發展。
(二)恰當指導與自主探究
對于孩子們創造性思維的培養,我們設計了大量的自主游戲。但是孩子們年齡小,自主游戲中肯定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教師要認真觀察,在恰當的時間利用適宜的方式進行介入指導是非常有必要的。如當孩子們在拓印時畫面非常臟,各種顏色混在了一起,他們對于印出來的作品非常不滿意,此時教師就要適時介入,可以為孩子們講解蘸色的規則,即不能將蘸過顏色的材料再重新放進其他調色盤里蘸色,這樣顏色不會因為混在一起而變臟了。孩子們按照教師的要求,重新調色,涂色效果有了明顯改觀。而在版畫游戲制版的過程中,有的孩子無從下手,此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相互學習學習,而不能任孩子們就這樣放棄。在師幼、幼幼互動中,孩子們創造出了一幅幅個性鮮明的版畫作品。
基礎教育領域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圍繞“創新”素養的培養來展開,作為基礎教育的基礎,幼兒教育也要滲透創新教育,通過創新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培養孩子們的創造性思維,挖掘他們身上的潛力。
參考文獻:
[1]曹夢婷.幼兒園創造性游戲區域活動存在的問題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3):217.
[2]劉春英.以創新為核心的美術活動與創造性游戲的有效整合[J].幼兒教育研究,2017(0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