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瑩
摘 要:在如今,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新課標對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相應的為了實現新課標的教學要求,教師就要能結合教學實際,做出相應的教學策略優化。而對于初中語文的教學來說,閱讀教學是其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在實際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要能將其重視起來,并結合有效的教學優化策略,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內容進行優化。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教學優化;策略探究
語文作為初中階段的重點學科,其教學對于學生相應能力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對于語文教學而言,閱讀教學的開展又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其貫穿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始末,對于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就要能將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重視起來。在如今,由于新課標提出了教學優化要求,相應的為了貫徹新課標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就要能對自己的閱讀教學進行反思,并從具體的教學策略改變入手,采用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進行閱讀教學。
一、借助問題創建,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閱讀是一種能力,閱讀教學則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其最終的目標是為了達成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的提升,實現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有效發展。而在傳統的初中語文教學中,由于錯誤教學理念的影響,有很多教師更加重視對學生知識性知識的教學而忽略了對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這就造成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發展非常緩慢。而在如今,新課標提出了教學優化的要求,作為初中語文教師,就應該貫徹新課標所提出的理念,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策略做出改進。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給予學生進行自主閱讀的機會,而相應的,為了確保學生自主閱讀的順利開展,明確學生進行閱讀的方向,教師就要能結合具體的教材內容,設置相應的探究性問題,使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之下實現自主閱讀的順利進行。
例如,在《秋天的懷念》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借助相應問題的創建,來實現對學生自主閱讀的有效引導。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對文章的研究,提出以下的問題:1、文章共分為幾個段落;2、全文講述了什么事情;3、文章體現出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4、思考一下,為什么文章會命名為秋天的回憶。像這樣,帶著這幾個問題對文章進行閱讀,就可以使學生對全本的基本內容進行把握,相應的,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結合媒體展示,加深學生文章感悟
對于教學而言,除卻教師的教學設計之外,教師所使用的教學工具也會對教師的教學效果產生影響。而對于初中語文教師的語文閱讀教學來說,同樣是如此。由于初中階段的很多文章都是選自一些著名的小說或者神話故事,而這些故事有很多已經被進行了影視化。而相應的,為了加深學生對一些文章的理解,教師在教學實際中就可以將多媒體教學工具有效的利用起來,為學生展示相應的影視作品。進而學生通過對影視作品的觀看,就可以更加直接的看到相應的文章內容,其對于文章的理解就可能會產生新的感悟。
例如,在進行《智取生辰綱》這一課的教學時,為了實現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教師就可以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電視劇《水滸傳》的片段,使學生通過對相應電視劇的觀看,體會其中對楊志、吳用、晃蓋三個人物的刻畫,感受其性格。像這樣,通過對相應影視作品的觀看,就可以使學生對相關的文章劇情有一個更深的理解,進而學生再通過對相應文本內容的分析,就可以實現學生對相應內容的有效掌握。
三、借助讀法教學,幫助學生掌握主旨
對于實際的文章來說,雖然其展現的形式各不相同,問題也各不相同,但其也有很多共同之處,若教師在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之中能將這些共通之處傳授給學生,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對于閱讀而言,為實現對文章的深入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確定文章的主旨。而一般來講,在文章中就存在一些句子可以有效地展現出全文的主旨,相應的為了提升學生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教師就可以教授學生如何從眾多的文本之中辨識出展現了文章主旨的句子,并讓學生通過對相應句子的理解達成對文章整體的把握。
例如,在《沁園春.雪》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對文本的解析使學生對全文進行分析,進而明確本詞之中的中心句“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然后教師再提出疑問,讓學生們分析為什么這一句是中心句。而通過對相應內容的分析,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明確對中心句進行尋找時,要能結合文章的寫作背景來進行分析。而在本文中,這一句中體現出了由古論今,展現了對當代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的贊揚。相應的為了對學生主旨掌握能力的進一步提升,教師就可以找一些文章,對學生進行鍛煉。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有效優化,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就要能對自己的教學做出調整。教師要能通過自主閱讀引導、媒體展示內容、主旨掌握訓練三個方面的教學策略來達成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
參考文獻:
[1]楊梓.淺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J].新課程研究,2019(13):63-64.
[2]王喜鳳.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優化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5(1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