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 易剛 張志忠



摘要 ?從80余只環尾狐猴群體中隨機抽取16只健康個體采集血液,進行血細胞分析,獲得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環尾狐猴血細胞指標,為后期臨床診斷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環尾狐猴;血細胞指標;性別;年齡
中圖分類號:S81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3-024-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3.010
動物血細胞反映動物血液中各種細胞及代謝產物的數量,是獸醫診斷病情的最重要輔助檢查手段之一。目前野生動物界尚且沒有統一完整的血液指標標準,國內野生動物血液參數幾乎是一片空白,這給獸醫臨床診斷工作帶來巨大的阻礙。鑒于數據的缺乏,國內不少動物園都在嘗試進行動物血液指標檢測工作,杭州動物園、上海野生動物園、四川動物園等多家動物園曾分別對園區內南非海獅、白犀牛、藍角馬、梅花鹿等動物做過血液指標檢測[1-3]。合肥野生動物園也曾于2012年對園內黑麂進行血生化分析[4],并獲取了可靠的檢測數據,為后期的黑麂臨床疾病診斷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
環尾狐猴(Lemurs catta)是一種珍稀動物,屬于原始靈長類,已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Ⅰ中。文中針對不同性別、不同年齡段環尾狐猴展開血細胞分析,旨在為后期環尾狐猴疾病的診斷提供依據,同時得到的準確血液參數也可為行業建立物種統一標準提供原始數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設計
選擇健康環尾狐猴16只,其中雌性8只,雄性8只,進行2次抽樣采血,分別于3月和7月進行。血液標本4℃保持,4 h內于室溫條件檢測。剔除檢測失敗樣本,有效樣本數據參考文中表格顯示。檢測結果按雌、雄和老、中、幼2種方式分組統計。設定老年為>6歲、中年為3~6歲、幼年為1~2歲。
1.2血液采集
人工抓捕保定后,左后肢靜脈采集血液。
1.3儀器設備
邁瑞BC?鄄2600全自動三分類血細胞分析儀。
1.4測定項目及方法
自動細胞計數儀測定白細胞計數(WBC)、紅細胞計數(RBC) 、血紅蛋(HGB)紅細胞比積(HCT)、平均紅細胞容積(MCV)、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量 (MCH)、平均紅細胞血紅蛋白濃度(MCHC)、血小板計數(PLT)、淋巴細胞百分比(LYM%)、嗜堿性粒細胞百分比(OTHR%)、嗜酸性粒細胞百分比(EO%)、淋巴細胞絕對值(LYMPH)、嗜堿性粒細胞絕對值(OTHR)、嗜酸性粒細胞絕對值(EO)、紅細胞寬度標準差(RSW?鄄SD)、紅細胞體積分布寬度系數(RDW?鄄CV)。
1.5數據統計
所有數據利用spass 22.0進行統計分析,表中數據以平均數±標準誤差表示,差異顯著性檢驗采用LSD法,對數據進行多重比較。
2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性別環尾狐猴血細胞指標之間的差異
從表1可以看出,3月份雌性和雄性環尾猴血細胞指標中MCH值差異顯著,雌性高于雄性,其他各項指標差異均不顯著。從表2可以看出,7月份雌、雄性環尾猴血細胞各項指標差異均不顯著(P>0.05)。
2.2不同年齡段環尾狐猴血細胞指標之間的差異
從表3、4可以看出,3月份和7月份中老年狐猴RBC、HGB、HCT值均高于幼年,其中老年組與幼年組差異顯著(P<0.05)。此外3月份數據中RDW-SD指標老年和幼年差異顯著(P<0.05),老年高于幼年,其余各項指標差異均不顯著。
2.3不同檢測時間環尾狐猴血細胞指標之間的差異
從表5可以看出,3月和7月2次血常規檢測結果對比發現RBC、HGB、HCT、PLT、LYMPH、OTHR、EO、RDW?鄄SD這8項指標差異性顯著(P<0.05),均為3月份數值大于7月份。
3結論與討論
3.1環尾狐猴血常規指標不同性別之間差異不大
對不同性別的環尾狐猴血細胞指標進行了詳細探討,通過數據統計分析發現不同性別個體之間血細胞指標差異不明顯,這說明相同飼養環境下性別對環尾狐猴血細胞指標的影響不大。
3.2不同年齡段環尾狐猴血常規指標有差異
2次血細胞計數結果顯示,中老年狐猴的RBC、HGB、HCT值均大于幼年動物,其中老年狐猴與幼齡狐猴差異更明顯(P<0.05)。幼年動物機體處于快速發育階段,造血原料大量消耗會造成血細胞指標生理性偏低,不過隨著動物年齡的增長,這些偏低的指標會逐漸接近成年個體標準。
3.3不同環境溫度下環尾狐猴血常規檢測結果有差異
3月和7月2次檢測結果對比分析發現,3月環尾狐猴的RBC、HGB、HCT、PLT、LYMPH、OTHR、EO、RDW?鄄SD值均明顯高于7月。這可能與血液保存前暴露在外環境中的溫度相關。有研究將同一樣本血液保存前分別暴露于4、25、37℃下,探討不同暴露溫度對血液質量的影響,結果發現,溫度越高,血液pH降低越快,細胞破損率越高[5],這說明血液保存前暴露的環境溫度對血液質量有很大的影響。
此外,該次研究是在環尾狐猴被人工保定的情況下進行的,動物的應激因素對血細胞指標的影響在此沒有做進一步的研究,故參考數據時需考慮動物處所狀況。
參考文獻
[1] 黃淑芳,胡新波,江志,等.圈養南非海獅血液生理生化指標初探[J].野生動物學報,2012,33(6):323-325.
[2] 王宇,楊啟鴻.圈養白犀牛血液生化指標的測定[J].野生動物學報,2014,35(2):149-153.
[3] 趙波,王強,牛李麗,等. 四川地區梅花鹿40項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的測定[J].動物醫學進展,2005,26(8):55-57.
[4] 陶勇,張志忠,李慧英,等.黑麂血液生理生化指標的測定[J].野生動物雜志,2007,28(5):5-7.
[5] 袁青松,徐勝春.血液保存前不同溫度及暴露時間對血液質量的影響效果分析[J].影響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8):214-215.
責任編輯:劉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