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偉 呂志紅 全美蘭


摘要 ?利用常規資料、自動站觀測資料以及數值預報產品,對2016年7月25日撫順暴雨過程進行分析。結果表明,暴雨發生在偏西氣流的緯向環流形勢下,500 hPa貝加爾湖冷空氣東南移是造成此次撫順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冷空氣是由貝加爾湖脊向東南方向移動導致;850 hPa上,遼西地區有切變線東移,對撫順地區降水產生直接影響,此次暴雨過程存在強盛的西南風低空急流建立,急流中心風速可達22 m/s;200 hPa存在強盛的高空急流,撫順處于高空急流軸右側,有急流的分流區。?
關鍵詞大暴雨;副熱帶高壓;不穩定能量
中圖分類號:P458.12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3-054-03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3.021
暴雨是撫順地區夏季主要的災害性天氣之一,常造成人民群眾財產的嚴重損失。近年來不少學者對東北地區暴雨進行了深入研究,鄭秀雅等[1]認為東北暴雨主要出現在6—9月,其中以7月、8月最為集中,且主要為局地暴雨,區域性暴雨出現的頻率約為3年1次。公穎等[2]利用2001—2010年汛期共25次遼寧暴雨過程進行分析,發現遼寧暴雨過程高層主要影響系統為高空急流,中層主要影響系統92%為高空槽,低層誘發系統88%為氣旋(或倒槽)頂部(或東部)切變線、12%為鞍形場切變。
撫順地處遼寧東部山區,屬長白山支脈西南延續部分,地處渾河河谷出口[3],由于地形地勢和氣候環境等原因,極易發生強度大,時間、范圍集中的災害性暴雨[4-7]。筆者利用常規資料、自動站觀測資料以及數值預報產品,選擇相似環流背景下的2016年7月25日暴雨過程進行分析,以期提高撫順對于夏季暴雨預報的能力。
1降水實況
2016年7月25日06:00到26日12:00撫順地區出現暴雨到大暴雨天氣(以下簡稱“7.25”暴雨過程),其中市區和清原西部大暴雨,全市平均降水量87 mm,最大降水量203 mm出現在新撫區南陽,最大小時降水量50 mm出現在蘭山鄉,強降水區呈東西向分布,主要出現在撫順市區和清原縣西部(圖1)。
2環流形勢分析
7月25日08:00,500 hPa圖上(圖2a),貝加爾湖以西為高壓脊控制,中高緯度以偏西氣流為主,遼寧受偏西氣流控制,此時副熱帶高壓極強,自青藏高原至江淮流域呈帶狀分布,江淮上空副高中心達592 hPa,副高脊線位于30°N附近,西脊點位于100°E。25日20:00,江淮上空副熱帶高壓與青藏高原上空副熱帶高壓合并進一步加強,但位置相對穩定,貝加爾湖脊向東南移動,為撫順地區提供冷空氣,原本位于華北上空的高空槽也隨之東移南下。850 hPa圖上(圖2a),撫順位于切變線右側受偏南氣流控制,最大風速18 m/s,并在遼寧中部存在明顯的風速輻合。25日20:00,低空急流進一步加強,最大風速22 m/s。強降水發生在槽前風速輻合最強的地區。強降水發生時,地面處于鞍形場控制。200 hPa圖上(圖2b),42°~52°N,110°~130°E,存在著短而強的高空急流區,遼寧省位于急流軸南側,急流在遼寧北部邊界由西南轉為西北氣流。
通過分析此次暴雨過程環流背景可以發現,高空由偏西氣流控制,高空槽東移,副熱帶高壓東移南退,貝加爾湖附近的冷空氣不斷分裂南下造成冷暖氣團交綏,同時200 hPa存在強盛的高空急流。暴雨過程主要是貝加爾湖脊向東南移動所致。在25日08:00 850 hPa圖上,河南-山東-遼寧有低空急流形成,暴雨發生在低空急流左前方,急流右側僅為大雨,降水在撫順市區最強,自西向東迅速減弱。此次降雨過程不存在低空急流,低空雖然也為西南風,但西風分量較大,暴雨呈現帶狀分布,即撫順中部雨量最大,向南、向北兩側迅速減弱。
3物理量診斷分析
3.1動力條件
分析暴雨過程高低空渦度,可以發現動力良好。“7.25”暴雨過程從7月25日08:00開始,高層200 hPa為負的渦度,500 hPa以下為正渦度,到850 hPa達到最大值,這種高空負渦度低空正渦度的形勢,有利于暴雨的產生。到26日20:00這一條件更加明顯。在降水時段上空低層存在明顯的風向輻合,而高空輻散,上升運動強烈。
3.2水汽條件
充分的水汽是暴雨產生的必要條件。暴雨發生時, 不僅當地需要具備較多的水汽, 還需要有源源不斷的水汽輸送, 水汽輸送是降水得以維持的重要因素。
此次暴雨發生在副熱帶高壓的邊緣, 具有充沛的水汽和水汽輸送條件。暴雨發生前, 有大量水汽沿副熱帶高壓邊緣向東北輸送, 使撫順地區有大量的水汽積累。分析“7.25”天氣過程的水汽條件可清楚地看到, 撫順地區水汽通量輸送自7月24日開始, 各層水汽通量逐步增大, 最大值出現在850 hPa。25日20:00,章黨站850 hPa水汽通量達到24 g/(s·cm·hPa)。撫順市章黨站地面至850 hPa相對濕度達到90%,與25日傍晚到夜間出現的局地大暴雨有較好的對應。26日水汽通量開始減小, 降水隨之減弱。
3.3能量條件
分析此次暴雨過程的不穩定能量,7月25日20:00撫順地區不穩定能量在100~200 J/kg。原因是在“7.25”暴雨發生前,7月20日全省發生了一次大暴雨,7月20—25日平均氣溫25℃,最高氣溫30.8℃,不穩定能量積累較少。
4云圖分析
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降水預報具有一定難度。其主要原因是副熱帶高壓邊緣高溫、高濕, 聚集了較高不穩定能量, 易生成強對流云團; 天氣突發性強, 降水強度大, 量級難以把握。撫順大暴雨發生在大尺度天氣系統相伴的云系中, 由副熱帶高壓邊緣產生的中、小尺度對流云團造成的。
根據FY?鄄2G 紅外云圖分析,7月25 日, 孟加拉灣水汽沿高空槽前和副熱帶高壓邊緣西南引導氣流東北上, 使對流云團不斷生成發展。25日15:00,在河北東部、遼寧西部、渤海北部形成了一個大的對流單體,并不斷加強東移,于17:00影響撫順地區。25日20:00(圖3a), 在遼寧盤錦、遼陽交界處分裂成2個對流單體,左側單體向東南方向移動,右側單體向東移動繼續影響撫順地區,至25日22:00(圖3b),云團到達清原新賓,對撫順影響達到最大,撫順章黨站在25日20:00到26日00:00,
4 h降水量達到95.6 mm,撫順市區大部分觀測站此期間降水量超過100 mm。云團26日00:00開始減弱消散。此次過程主要是由于高空槽東移,配合遼寧處于副熱帶高壓邊緣的高溫高濕的特點,對流云團加強發展所造成的遼寧全省范圍內的暴雨局地大暴雨天氣。
5結論
(1)暴雨過程發生在偏西氣流的緯向環流形勢下,500 hPa貝加爾湖冷空氣東南移是造成此次撫順暴雨的主要影響系統。
(2)850 hPa上,遼西地區有切變線東移,對撫順地區降水產生直接影響,“7.25”暴雨過程存在強盛的西南風低空急流建立,急流中心風速可達22 m/s。
(3)200 hPa存在強盛的高空急流,撫順處于高空急流軸右側,且存在急流的分流區,高空急流分流從遼寧北部邊界開始
(4)暴雨過程持續時間長,小時降水量較大,強降水落區面積較大,出現在撫順市區、撫順縣以及清原西部,相對于較弱的不穩定能量,充足的水汽輸送配合良好的動力條件是造成此次暴雨的重要原因。
參考文獻
[1] 鄭秀雅,張廷治,白人海.東北暴雨[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2.
[2] 公穎,陳力強,隋明.2001—2010年遼寧區域性暴雨階段性特征[J].氣象與環境學報,2012,27(6):14-19.
[3] 劉寧微,王奉安.WRF和MM5模式對遼寧暴雨模擬的對比分析[J].氣象科技,2006,34(4):364-369.
[4] 馬福全,沈桐立,張子峰,等.一次熱帶風暴造成遼寧暴雨的數值模擬研究[J].氣象,2005,31(9):8-12.
[5] 孫欣,王淑梅,張凱,等.2000年7月16—17日遼寧區域性暴雨環流形勢特征分析和預報[J].遼寧氣象,2004(2):8-11.
[6] 呂志紅,張鴻,全美蘭.2010年7月31日撫順特強暴雨成因及落區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5):303-308.
[7] 吳春英,侯波,劉飛,等.2005年8月13日撫順地區大暴雨天氣過程診斷分析[J].氣象與環境學報,2006,22(3):11-15.
責任編輯:鄭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