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乾坤


摘要 ?利用自動氣象站資料、Micaps常規資料和T639資料等氣象資料,通過天氣學和天氣動力診斷分析方法,對2017年7月15日周口強降水過程進行了綜合分析。結果表明:副熱帶高壓北抬、前期能量積蓄是這次強降水形成的主要環流背景;冷空氣觸發、低空急流配合切變線以及較強的垂直上升速度為此次降水過程提供了動力條件;西南急流帶來的充沛水汽,為這次強降水發生提供了水汽條件。
關鍵詞副熱帶高壓;西南急流;切變線
中圖分類號:P458.12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3-063-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3.025
短時強降水天氣是夏季常見的一類強對流天氣,由于發生迅速,強度大,短時間的強降水極易造成路面積水和城市內澇,對居民生活工作造成很大不便。做好對流性天氣的預報,預防對流性天氣的突然襲擊,對防災、減災意義重大[1]。2017年7月15—16日,受副熱帶高壓北抬,低空急流配合切變線共同影響,河南省周口市出現一次范圍較大的強降水過程。該文將利用常規觀測資料、Micaps常規資料和T639資料分析此次強降水過程的環流形勢、物理量場,以期為以后的強降水預報提供一些參考。
1降水實況
受副熱帶高壓北抬,低空急流配合切變線共同影響,2017年7月15日凌晨到上午,周口市出現了一次強降水過程。此次降水時段主要集中在15日05:00—09:00,降水區域主要集中在該市的的西部和北部,降水強度大,市區07:00—09:00兩個小時降水量達80.8 mm,造成了市區部分路道嚴重積水。
2環流形式
2.1高空形勢
7月14日08:00至15日20:00,500 hpa高度場上,副熱帶高壓持續北抬,周口市處于大陸高壓和副高之間。15日08:00 700 hpa上該市上空存在明顯的切變線,且該區處在西南急流的左側,為這次強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形勢。另外14日20:00阜陽高空對流有效位能達4 159.6 J/kg,說明降水前期不穩定能量十分充足。
2.2地面形勢
從14日08:00到15日08:00的地面圖分析看(圖1),該市一直處在東南高西北低的氣壓場里。另外降水前期,14日該市最高氣溫在32.2~33℃之間,說明前期能量積蓄較多。從地面變溫分析看,該市15日08:00有-5℃左右的日變溫,說明這次降水過程受到了冷空氣的影響。
2.3大氣層結分析
通過分析阜陽站14日20:00探空曲線(圖2a)可知:存在“上干下濕”的不穩定層結,對流有效位能為4 159.6 J/Kg,有利于對流的發生。同時此時層結溫度參數K指數為42,沙氏指數為-3.54,均預示有強對流發生的可能。從地面到700 hPa上溫度露點差為1~2℃之間,低層水汽條件較好。垂直方向上,近地層為西南風,到500 hPa上風向逐漸轉為偏西風,風隨高度順轉,有暖平流。同一時次鄭州的探空圖(圖2b),對流有效位能為3 856.8 J/Kg,且濕層為“下干上濕”,不利于對流的發生。說明此次降水具有一定的局地性。由15日08:00阜陽探空圖可知,對流有效位能為1 678.7 J/Kg,較前期明顯減小,說明不穩定能量得到了一定的釋放,中低層有一淺薄濕層明顯,中層500~700 hPa之間有明顯的干冷空氣侵入,對對流天氣的發生比較有利。在垂直風向上,近地層為東南風,500 hPa上轉為西南風,風速增大,有一定的風速切變。
通過以上分析,這次過程低層水汽較為飽和,中層有干冷空氣的侵入,高層為暖平流,風向上還有一定的風向切變,有利于對流風暴的發展和維持。而這種上干冷下暖濕的大氣層結加之中層干冷空氣侵入,為此次強對流天氣的發生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同時對阜陽站的分析表明,此次降水有一定的局地性。
3物理量場分析
3.1垂直速度
垂直上升運動可以使空氣從未飽和狀態達到飽和狀態,大范圍的上升運動產生水汽、熱量和動能的垂直輸送,可觸發中小尺度系統的發生,從而造成強降水或大強降水。此次強降水發生時段,700 hPa周口上空均出現了垂直速度大值區,這給強降水提供了強烈的上升運動。
3.2水汽條件
要產生強降水,需要充沛的水汽供應。此次降水過程發生前和降水發生過程中,水汽積聚明顯,在強降水發生的主要時段700 hPa附近都出現了水汽通量大值中心,這表明在底層有水汽通量輻合中心。由此可見強降水發生期間,強降水區聚集了充沛的水汽,為強降水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邊界層的水汽輻合是強降水發生的重要條件。
4小 結
(1)此次過程是副熱帶高壓北抬加上地面前期不穩定能量積蓄由冷空氣觸發造成冷暖氣流交匯繼而形成的強對流天氣。
(2)周口市處于低空急流出口左側配合切變線,以及較強的垂直上升運動,為此次降水過程提供了動力條件。
(3)整個降水過程中,周口整層水汽充沛,為強降水持續發生提供了水汽條件。
參考文獻
[1] 虎瑩.周口市一次短歷時強降水天氣過程分析[A].河南省2011年度重大天氣過程總結[C].2011:58-68.
責任編輯:張志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