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濤

摘要 ?選用1971—2015年鄂爾多斯市氣象觀測站逐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分析近45年大霧氣候特征。結果表明,1971—2015年鄂爾多斯市大霧天氣呈現出很大的波動性,20世紀70年代,鄂爾多斯大霧天氣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進入到80年代則逐漸上升,從90年代往后增加趨勢更為明顯,總體鄂爾多斯大霧天氣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鄂爾多斯市大霧天氣主要在夏季末和秋季最為集中,而春季4—5月和夏季初出現大霧天氣較少;鄂爾多斯市大霧出現在白天的概率為65.4%,夜間出現頻率為34.6%;因鄂爾多斯市境內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使得各個區域的大霧分布有較大差異,近45年鄂爾多斯市西北部地區大霧天氣出現次數較少,東南部大霧天氣頻繁出現。
關鍵詞大霧;時空分布;特征;鄂爾多斯市
中圖分類號:P42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305(2019)03-071-02
DOI: 10.19383/j.cnki.nyzhyj.2019.03.029
霧是指貼地層空氣中懸浮的大量水滴或冰晶微粒而使水平能見度距離降到1 km以內的天氣現象。大霧是一種常見的災害性天氣,其發生范圍廣、危害程度大,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一旦出現大霧這種災害性天氣,對生產生活和交通運輸都有著嚴重的影響。鄂爾多斯西、北、東3部分被黃河河灣懷抱,東南部以古長城為界和陜北黃土高原相接。地勢中西部高,四周低,西部高于東南部。東部為準格爾黃土丘陵溝壑區,西部為桌子山低山緩坡和鄂托克高地,北部為庫布其沙漠,南部為毛烏素沙漠和灘地,中部沿39.5°N一線隆起,海拔1 400~1 700 m,為鄂爾多斯臺地。鄂爾多斯地形地貌比較復雜,天氣氣候條件多樣,各地出現霧的情況也相差較大。筆者利用1971—2015年鄂爾多斯市氣象觀測站逐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分析近45年大霧氣候特征,為進一步做好大霧預報和服務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選用1971—2015年鄂爾多斯市氣象觀測站逐日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統計分析近45年大霧氣候特征。四季劃分采用常規的劃分標準: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月到次年2月為冬季。采取數理統計等方法分析鄂爾多斯市近45年的大霧氣候特征。
2結果與分析
2.1鄂爾多斯市大霧時間變化特征
2.1.1年際變化1971—2015年鄂爾多斯市大霧天氣呈現出很大的波動性(圖1),近45年大霧天氣的最大值為154 d,出現在2015年,次大值為124 d,出現在1990年,最小值為40 d,出現在2008年,次小值為43 d,分別出現在1977年和1987年。在20世紀70年代,鄂爾多斯大霧天氣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進入到80年代則逐漸上升,從90年代往后增加趨勢更為明顯,總體鄂爾多斯大霧天氣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
結合鄂爾多斯市近45年大霧天氣發生頻次,不難發現每個臺站的大霧天氣有很大的波動性,其中大霧天氣的最大值出現在烏審旗,達到25 d,最小值出現在烏素,只有4 d,兩者之間相差21 d,11個臺站大霧天氣的極小值在0~3 d。其中伊和烏素有將近20年沒有大霧天氣出現,占據了44.4%,杭錦旗有2年沒有大霧天氣出現,而河南有1年沒有大霧天氣出現。由此不難發現大霧天氣的年際變化波動趨勢較大。
2.1.2 月季變化1971—2015年鄂爾多斯市幾乎每個月都有大霧天氣出現(圖2),只是出現頻次有很大的差異,其中5月份大霧天氣出現頻次最少,共出現95 d,11月份大霧天氣出現頻次最多,高達471 d,最大值將近是最小值的5倍。大霧天氣在8—11月最為集中,將近是歷年大霧日數的50.9%。而4—6月出現大霧天氣的頻次較少,將近是歷年大霧日數的10.5%。由此不難看出,鄂爾多斯市大霧天氣主要在夏季末和秋季最為集中,而春季4—5月和夏季初出現大霧天氣較少。
2.1.3大霧日變化通過對1971—2015年鄂爾多斯市11個臺站白天和夜間大霧天氣出現的頻率進行統計分析,鄂爾多斯市大霧出現在白天的概率為65.4%,夜間出現頻率為34.6%。其中東勝地區白天大霧天氣出現頻率較高,為93.3%,其次是鄂托克旗,白天大霧天氣出現頻率為91.5%;河南夜間大霧天氣出現頻率較高,達到了57.7%,其次是烏審召,夜間大霧出現頻率為56.0%。而鄂托克前旗、伊和烏素2個臺站在夜間出現大霧天氣的頻率要高于白天。
將近45年11個臺站大霧天氣出現時段劃分為07:00—10:00、13:00—20:00 2個時間段進行統計分析,其中在07:00—10:00這段時間出現大霧天氣頻率較高,占據69.5%,而這段時間內準格爾旗、伊金霍洛旗、伊和烏素和鄂托克旗出現大霧天氣的頻率高達80%以上;13:00—20:00出現大霧天氣的頻率較低,除了東勝大霧天氣出現頻率為10.4%外,其余臺站在這段時間出現大霧天氣的頻率均不足5%,而河南與鄂托克旗出現大霧頻率不足1%,伊和烏素這段時間未出現大霧天氣。
2.1.4大霧天氣持續時間將近45年鄂爾多斯市境內11個臺站大霧天氣持續時間劃分為0~4、4~8、8~14、14~20 h 4個等級,對大霧持續時間頻次進行統計,其中大霧天氣持續0~4 h最多,超過了69%,有4個臺站90%的大霧天氣持續時間在0~4 h;各站大霧天氣持續時間在4~8 h的明顯減少,伊金霍洛旗最多,只有23.5%;各站大霧天氣持續時間在8~14 h的頻率在0~7.9%,其中以烏審旗最多,達到了7.9%;大霧天氣持續時間在14~20 h的只有4個臺站,伊和烏素、烏審召、河南在8~14 h、14~20 h都沒有出現大霧天氣。
通過對鄂爾多斯市11個臺站連續3 d及以上大霧天氣進行統計,除了伊和烏素外,其余臺站均有連續性大霧天氣出現,其中烏審旗連續3~5 d的大霧共出現21次;有5個臺站連續4 d無大霧天氣出現;有3個臺站連續5d出現大霧天氣,分別是烏審旗、東勝及河南;只有烏審旗出現連續8 d的大霧天氣,時間分布在2001年10月19—26日。連續3 d以上大霧天氣最多的月份是12月,共出現30次,最少是4月份,只有1次,而5—7月及9月份幾乎沒有出現3 d以上的大霧天氣。
2.2鄂爾多斯市大霧空間分布特征
因鄂爾多斯市境內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使得各個區域的大霧分布有較大差異,近45年鄂爾多斯市西北部地區大霧天氣出現次數較少,東南部大霧天氣頻繁出現。結合鄂爾多斯市境內11個臺站大霧累計次數,不難發現,烏審旗大霧天數最多,高達563 d,次大值為東勝,達到了462 d,大霧天氣最少的臺站伊和烏素,只有42 d,次小值為杭錦旗,只有160 d。結合近45年平均大霧日數,不難發現,烏審旗年平均大霧日數為12.5 d,最少為伊和烏素,只有0.9 d,兩者間相差11.6 d。大霧天氣時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受地形因素的影響,伊和烏素在庫布齊沙漠,平均降水量只有179.3 mm,而烏審旗則分布在干硬梁地,境內地勢東高西低,但坡度相對較小,平均降水量達到了313.3 mm,再加上烏審旗境內分布有巴圖灣水庫,為近地層空氣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條件,促進了降水天氣的發生發展,有利于大霧天氣的出現。
3小結
(1)1971—2015年鄂爾多斯市大霧天氣呈現出很大的波動性,20世紀70年代,鄂爾多斯大霧天氣呈現出逐年下降的趨勢,進入到80年代則逐漸上升,從90年代往后增加趨勢更為明顯,總體鄂爾多斯大霧天氣呈現出逐年增加的趨勢。
(2)鄂爾多斯市大霧天氣主要在夏季末和秋季最為集中,而春季4—5月和夏季初出現大霧天氣較少。
(3)鄂爾多斯市大霧出現在白天的概率為65.4%,夜間出現頻率為34.6%。
(4)因鄂爾多斯市境內復雜多樣的地形地貌,使得各個區域的大霧分布有較大差異,近45年鄂爾多斯市西北部地區大霧天氣出現次數較少,東南部大霧天氣頻繁出現。
參考文獻
[1] 唐秋艷,宋長遠,邊淑琴,等 . 遼寧省本溪市大霧氣候特征及預報方法[J].安徽農業科學, 2011,39 (3):1550-1553.
[2] 楊金玲,孫衍曉.招遠地區大霧氣候特征分析[J].貴州氣象,2014,38(3):43-45.
責任編輯:鄭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