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 ?要:新課程改革標準強調“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想方設法將“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自主性,而且能夠使教學進行得更為順暢。本文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來談一談初中政治教學中學生自主性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政治教學;自主性;提高
初中政治這門學科包括道德與法治兩大部分,也就是過去的“思想政治課”。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自主性,這些大道理很容易引起青春期的孩子們的反感,違背我們的教學初衷。那么,針對初中政治教學,該如何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呢?
一、課前要預習,提前發放導學案
充分的預習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前提。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絕不上無準備之課”,不僅用來要求教師,更同樣適用于學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要求學生在課前至少將教材瀏覽一遍,了解下節課要學習的大致內容,并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進行標注,課堂上有側重點地去聽,會更有針對性。為此,我們要做到:首先,教會學生如何預習,傳授一些基本的預習方法;其次,提前準備好導學案,為學生提供預習方向;最后,課堂上檢測學生的預習效果,設計課前提問的環節,以此來督促學生按時預習,習慣成自然。
學生在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政治學科,但不作為主科,在中考中所占分值是語數外的一半,部分省市還是開卷考試。針對這種現狀,我們不宜給學生增加太多的負擔,家庭作業也要盡可能地在課堂上完成,保證作業質量的同時又能趁熱打鐵。因此,導學案的設計不宜過于繁瑣,每節課控制在32開一頁紙的篇幅足以,將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羅列出來,并提出幾個關鍵問題讓學生到書中尋找答案。這樣的強度在學生的可承受范圍之內,并且具有挑戰性,因為完成它不需要太長時間,學生的積極性也很高。
二、課堂做主人,充分凸顯主體性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課堂基本上是教師的“一言堂”,只顧將知識一股腦兒地灌輸給學生,這樣的教學是無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只有確立起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政治學習之中。這要求我們做到:第一,及時轉變觀念,提高自身認識,要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中只是一個引導者,而不是課堂的主宰;第二,教師盡量少講,避免先入為主,束縛學生的思維;第三,實施發展性評價,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空間。初中政治教學中有一些開放性的內容,學生是可以進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自由發揮的,要鼓勵學生擁有自己的觀點并且把它們表達出來,不必拘泥于所謂的標準答案。只有這樣,才談得上從真正意義上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
例如,《新學校,新同學》這節課是起始課,學生初來乍到,面對陌生的學校和同學,顯得有些不適應。為此,我先是將學生帶出課堂,為他們一一介紹學校的每個角落,引導學生盡快適應并融入這個美麗的大家庭。然后回到教室,我拋磚引玉地進行了一番自我介紹,并布置學生逐一介紹一下自己。在這樣的一番互動中,學生增進了對彼此的了解,為接下來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課后要總結,學會畫思維導圖
教材中的每節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都是環環相扣,緊密相連的。學生只有在結束每一階段的學習之后進行及時地分析總結,才能站在整體的角度去發展和觀照所有知識,在腦海中形成宏觀的體系,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明確編者的意圖。學習的目的從不是應付考試,而是活學活用,學以致用。我們所使用的教材,都凝聚著編者的智慧和心血,課程設計也是循序漸進地遵循一定的規律。在教學中,我們也要挖掘出它的最大價值。所以說,每當結束一階段的學習之后,帶領學生進行及時的總結是十分必要的。起初,我們可以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共同回憶本章內容,用板書的形式將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呈現在黑板上,引導學生掌握這種思維方式。然后,當學生具備一定的總結概括能力后,嘗試著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繪制網狀圖,總結知識點,探討有無遺漏。每一單元、每一冊書學完后都這樣做,以此類推。最后,向學生傳遞新鮮事物——思維導圖,并鼓勵他們大膽發揮自己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行不斷的擴散。
例如,初二下學期期末,我布置學生對八年級下冊書的內容進行總結。這冊教材包括我們的各項權利等內容,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比較適合繪制思維導圖。之前在課堂上我向學生介紹過這種總結方式,而且即將上初三的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總結概括能力,所以這個任務對他們而言不是一件難事。果然,學生呈現出來的作品出人意料的精彩:有的事無巨細,將細小的知識點都體現出來;有的發揮了自己的繪畫優勢,繪制得格外引人注目;還有的十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不要總是覺得他們什么都不會,什么都要替他們做,只要給學生一個機會,他們就會還我們一個奇跡。
總而言之,初中政治教學擔負著傳授知識、促進德育教育的重任,只有提高學生的自主性,才會有望實現“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
參考文獻:
[1]曾四清,初中思想品德課有效教學初探,《文理導航(中旬)》,2013(z2)
[2]劉成佳,淺談初中政治教學,《魅力中國》,2019(41)
t-siz? ? 5 0?9 ?A> -font-kerning:1.0000pt;" >
對于思維導圖展開復習,教師可以與學生加強合作,實現師生共同學習。如教師出示思維導圖,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小組談論后,每個小組指派一名成員上臺對思維導圖進行講解。然后教師再讓其他小組對其講解進行點評,這樣既可以發現學生沒有復習到的內容,也可以及時解決問題。學生會通過其他小組的點評和教師的總結,不斷改善自身存在的問題,并積極主動地研究歷史知識。這對于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的培養具有較好的促進效果。此外,教師也可以采用提取關鍵詞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添加關鍵詞。這樣可以讓學生理清歷史的發展程序,久而久之,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就可以通過知識形成自己的思維需模式,教師的教學任務量也會隨之減少。
結束語:
總之,思維導圖在初中歷史復習課中的運用可以減少學生學習時間,提升學習效率。教師運用思維導圖帶學生復習知識,對于抽象的知識,教師只需簡單的講解,學生就可以快速理解,而且思維導圖的形式也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思維導圖的引導下,自主學習能力也會有所提升。所以,對于思維導圖的運用,歷史教師應熟練掌握該方法。
參考文獻:
[1]吳曉娜.思維導圖在小學英語復習課中的應用探究[J].遼寧教育,2012,(11),;12-34.
[2]楊文舟.思維導圖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陜西師范大學.2015,(34);3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