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亞紅 顧慶藍
【摘 要】本文以“地圖的閱讀”為例,進行了地理教學中開放式教學的探索與實踐,將開放式教學融入地圖教學,分析了教學內容的開放、教學方式的開放、教學空間的開放以及教學思維的開放的有效實施方法和效果。
【關鍵詞】地理學科;地圖閱讀;開放式教學
初中地理《課標》指出:“地理課程著眼于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充分重視校內外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著力拓寬學習空間,倡導多樣的地理學習方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積極探究。” “構建開放式地理課程”是2011年版地理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1]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三節內容“地圖的閱讀”,本節教材需要落實的課程標準內容有: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根據需要選擇常用地圖,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列舉電子地圖等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的實例。教材根據地理課程標準的要求,選擇了“學會閱讀地圖”、“選擇適用的地圖”兩大主題,設計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學會使用地圖的過程中掌握地圖知識、學會使用地圖。[2]
我校地處城市邊緣區域,學生中外地學生數量比例大,七年級學生中還有是剛剛來到無錫讀初中的,很多學生的生活范圍主要集中在學校所在的西漳地區附近,對西漳以外的周邊地區以及整個無錫地區不是很熟悉,如何幫助學生更快地去了解無錫認識無錫熟悉無錫,以開放式教學的方式設計和教學“地圖的閱讀”,這既符合新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也是培養和提升學生地理四大核心素養中綜合思維和地理實踐能力的有效教學途徑。
基于對地理新課程理念的研究與思考,基于對我校七年級學生的認知和實際出發,對這一節“地圖的閱讀”內容的梳理過程中,如何不拘泥于以往的教學方法,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呢?筆者以“地圖的閱讀”為例,思考并實踐了關于“開放的地理課程”的地理課堂教學。
一、教學內容的開放——從書本拓展到情境
現在的初中學校教育,基于應試教育和學生安全考慮,地理教學更多地局限在書本當中,教材“地圖的閱讀”中使用的教學地圖“北京地圖”“臺灣地圖”代表性強,適應面廣,適用于全國各地所有初中地理的教學,適合于地圖基本知識的教學,不足之處在于針對性不強,遠離我校學生的生活實際。教學內容的開放,從書本知識拓展到學生熟悉的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有益于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學生在地理學習中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不同類型的地圖,學好了地圖,地理也就學得輕松,學得有興趣,對以后的生活生產也會有很多幫助,是我們日常生活和學習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七年級學生剛開始接觸地理,好奇但也有一定學習難度,特別是在學了難度比較大的地球的自轉公轉后,如何提高學生學習地圖的興趣成為該課設計的首要考慮。
“學會閱讀地圖”按照課標要求是要引導學生在對地圖的閱讀過程中掌握閱讀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教材選擇了臺灣島地圖作為教學用圖,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參考,按照新課標的要求,教科書是教學的一種輔助材料和工具,有針對性的拓展生活化、鄉土化的地理素材等,可大大提高學生學習地圖的積極性,筆者為此設計了課堂研討學生活動一:讀“無錫市交通旅游圖”,解決以下問題。
(1)找出無錫市西漳中學、市政府、黿頭渚、梅園、碩放國際機場。
(2)說出以上5個地方分別在無錫市的哪個方向?
(3)說出以上4個地方分別在無錫市西漳中學的哪個方位?
(4)從西漳中學到碩放國際機場有多遠,你通過什么辦法知道?
(5)如何把地圖上的方向對應到現實生活中,不至于迷路?
(6)你是如何快速找到這些地方的?怎樣判斷方向的?
學生拿到學習任務,學習熱情高漲,在自己熟悉的無錫市交通旅游圖上,
找自己熟悉的學校,找自己熟悉的地名,找自己曾經去過的地方。每個同學積極參與,老師巡視指導,很快地完成了學習任務。教學內容的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教學方式的開放——從讀圖延伸到畫圖
通過閱讀無錫市交通旅游圖,學生很快總結出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也會去量算實際距離,可以說“一圖在手,游遍無錫”。
學會讀圖后,有時候也需要我們會畫圖,如校園平面圖、景區游覽圖等等,通過這些圖能讓學生簡單明了、直觀形象的說明地理信息,同時通過畫圖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地圖三要素,也能更好地掌握閱讀地圖,為此筆者設計了學生活動二:小小設計師,以小組為單位,要求小組合作畫出所在班級教室平面圖。
教室平面圖的繪制分以下三個步驟:
①如果要畫一副教室平面圖,要畫些什么?怎么畫?說一說繪制教室平面圖的方法。學生們暢所欲言,基本都能說出畫圖的地圖三要素,老師指導、補充、總結,明確設計圖的基本要求:清晰完整,富有自己小組的設計理念,體現地圖三要素,并寫好解說詞,最后分組展示自己組的設計方案和設計理念。
②畫一畫:明確了繪圖方法要求,同學們合作分工,量距離,測方向,定比例尺,想辦法出主意,積極參與,熱情高漲,老師巡視指導,及時解決繪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繪圖活動大大激發了地圖學習的熱情與興趣。
③比一比:各小組展示作品,并闡述了自己小組的設計思路與設計理念。各小組作品可以說精彩紛呈,亮點迭出,基本都能達到繪圖的基本要求。
從單純的讀圖延伸到繪制地圖,地理教學方式的開放,凸顯了地理學科的特點,對不同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更有利于學生的綜合全面發展,可以幫助學生發現生活中無所不在的地理知識,更多感受地理學習的樂趣,以及學習地理對生活的幫助。
三、教學空間的開放——從課堂拓寬到課外
地理實踐活動是地理教學空間有效開放的重要途徑,也是地理課程標準要求的內容之一,地理實踐活動是地理課堂教學必要的延伸和補充。
現在初中階段都開設了綜合實踐課程,綜合實踐活動以課外實踐為主,每次的實踐活動大都會布置寫周記或作文,而大量豐富的地理信息學生并沒好好觀察與學習,很多地理知識還僅僅停留在課堂上,所以地理老師要珍惜這一難得的課外實踐機會,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生的課外綜合實踐活動中去,選擇與地理課堂教學有關聯的地理內容,設計相關的地理實踐活動方案,做到活動有目的,活動有組織,活動有方法,活動有成果。
結合初中學生實際,筆者設計了學生活動三:設計(秋游)尚湖游覽路線圖。
活動設計要求:①設計自己小組的游覽路線;②畫出游覽路線圖,要求確定各景點的位置、方向;③地理課上展示、交流。秋游結束后,同學們展示的游覽路線圖,充分展示了學生們的無限創意,無限創作能力,如初一(11)班的張同學設計的游覽圖,景點與景點之間的位置、方向、距離等基本與實際相一致,圖例標注正確、清晰,同學們說學了地圖,再看景區游覽圖大概能看懂點了,玩的地方也多了。
地理教學空間的開放,從課堂到課外,大大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的地理技能,學生能學以致用,有助于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和生存能力,真正做到了“一圖在手,游遍中國;一圖在手,游遍世界”。
四、教學思維的開放——從定論發散到創新
地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開放,同時也打開了學生的思維,原來回答問題很多時候只是讀讀書本上的原句,生搬硬套的多。在教學中運用無錫市地圖,讓學生身處熟悉的但又比較陌生的生活環境,創設樂于探究主動求知的情境中,學生思維更活躍,想法也越多。如活動一中要求學生找出無錫市西漳中學、市政府、黿頭渚、梅園、碩放國際機場等地方時,你是如何快速找到這些地方的?有同學說這些地方好找,只要看下面的圖例就知道,看似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讀圖的方法之一:讀圖先讀圖例。學生自己總結自己得出來的結論,終身受益,比老師講千萬遍效果要好很多。
初中地理中,讀圖畫圖等地理技能的訓練,有助于學生對地理知識點的理解與應用,有助于學生地理空間思維能力思維的形成。注重學生生活的活動設計,使得學生主動思考,樂于思考,在思維的碰撞中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總之,開放式地理課程是地理學習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內容,筆者希望更多的人去研究開放性地理課程,通過不斷的實踐和總結,不斷完善開放性地理課程的教學體系。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初中地理課程標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張雪,張青,姜月.核心素養下地理開放式教學的實施方法及策略[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