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紹香
【摘 要】對孩子們來說,學前教育階段和小學入學階段兩者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如生活環境轉變、幼兒心理發展變化、課程設計與分科教學等。這些差異導致幼小對接(銜接)工作容易出現問題,影響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本文從小學剛入學的一年級角度看問題,分析幼小對接時期出現問題的原因,提出積極引導熟悉校園環境、愛的教育(情感交流)、因材施教、正確處理表揚與懲罰等解決幼小對接問題的辦法,用來幫助孩子們在幼小對接階段完成轉變,促進孩子們身心的健康發展,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關鍵詞】幼小銜接;小學課堂;管理體系;建設研究
幼小對接,即是幼兒園結束與小學開始這兩個教育階段的對接。小學剛入學階段(一年級)處于幼兒園教育向小學教育轉變階段,很多一年級小朋友在剛開始的時候,很難適應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小學階段與幼兒園階段在作息時間、同學關系、學習內容轉變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因此,本文從幼小對接這個時間點切入,以小學一年級為例,分析幼小對接時容易出現的問題,并論述教師該從哪些方面解決問題,從而保證幼小對接工作順利完成。
一、幼小對接出現問題及原因
第一,生活環境的轉變。幼兒園同時具有保育和教育的責任,幼兒園的活動室、餐廳、臥室緊密連接,幼兒在這樣的環境下生活,比較容易習慣。幼兒園活動場所寬敞固定,幼兒在老師的帶領下可以自由活動。但是在小學校園里,整個校區屬于全體一到六年級的學生,并且全校學生人數較多,有些一年級新生會找不到自己的教室。環境變大、變復雜,有許多陌生的面孔和嚴厲的老師,讓孩子們心里感到害怕。所以一年級新生對小學學習和生活產生了恐懼心理。第二,忽略了小學新生心理發展特性。一年級的孩子仍然處于前運算時期向具體運算時期的過渡轉變期。具體表現為,老師無論在課堂還是在校區內不斷重復要求,孩子們總是聽的是懂非懂,老師那邊說的火熱,而班級管理成效卻很少見效。一年級孩子雖然具備簡單的思維能力,但更需要依靠具體物體和形象來進行認知環境。幼兒園時期,游戲是學前兒童的主要活動,也不存在競爭,但小學有考試等評價方式,學生之間存在競爭,這也讓新入學的孩子壓力很大,而學校相對應的也沒有對新生進行心理疏導,忽略了他們的心理轉變。第三,班主任的絕對主導權抑制了孩子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由于剛入學的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和獨立性比較差,所以班主任會制定相應的班規,學生在班主任的組織下進行活動。在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擁有絕對的主導權,師生之間缺乏平等交流,班主任的權威性不容動搖,這在一定程度上讓孩子們感到束縛和不自由。第四,小學課程設定及分科教學不利于幼小對接。幼兒園階段的教學比較簡單,不強調教學系統性,而小學階段教學內容以科學文化知識為主,知識量和知識難度的驟然激增使得小學沒有和幼兒園間實現自然過渡。小學的教學時間和之前幼兒園比較,大約四十分鐘,教師在課堂上除了教授科學文化知識外,還要維持課堂紀律,孩子們注意力難以維持四十分鐘,讓孩子感覺管的很嚴,從而難以適應。
二、針對幼小對接問題的解決方法
第一,積極主動引導幼兒園小朋友慢慢熟悉校園環境。小學校園對于孩子們來講是一個全新的環境,學校布局轉變、老師要求轉變、同伴關系轉變、教學形式轉變,這么多轉變讓一年級孩子很陌生也很恐懼。因此,可以讓小學教師走進幼兒園大班,仔細了解幼兒園大班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還可以讓幼兒園的孩子去小學校園參觀,加強老師和孩子們的雙向認知。第二,愛心教育,因材施教。小學教師應該要對孩子充滿愛心和關注。對于對環境害怕的孩子,應該多多呵護和關心,多跟他進行情感交流,安慰他、鼓勵他、引導他。對待比較淘氣的孩子、任性的孩子、老實軟弱的孩子,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愛心和耐心是最重要的品質。一個好的老師應該讓孩子多年后還記得當初老師愛他的樣子而不是批評他的模樣。第三,正確地處理表揚和批評。好的榜樣讓孩子們增加對榮譽的向往,讓孩子們往正確的、積極的道路上前進。當小學生做出正確的行為時,老師要馬上給予表揚鼓勵,強化孩子這種行為,這樣更能在同伴中樹立良好榜樣,促進孩子們對好行為的模仿。當學生犯了錯誤時候,老師也要積極地引導他的思想,給他適當的批評而不是惡語相向,橫加指責。必要時,再使用適當的懲罰手段,但不可過激。孩子們自我控制能力很差,有時可能需要反復教導,這時候耐心更重要,老師更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辭,溫和的態度比嚴厲的謾罵更有效。
三、結語
綜上所述,幼小對接階段是孩子們成長的特殊階段,為了減少幼兒園與小學之間銜接的矛盾,教師們應該仔細觀察孩子,除了研究教學技巧外,也要注重孩子們的心理、行為,用心對待自己的教育工作。用愛心和耐心對待小朋友,讓他們盡快適應小學生活、愛上校園、順利完成幼小對接,成為一個身心健康、努力向上的小學生。
參考文獻:
[1]虞永平,王春燕.學前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陳宇.你能做最好的班主任[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