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晏
【摘 要】當前,國家加強對民辦普惠性幼兒園的扶持力度,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可是,當前社會對于普惠性民辦幼兒園的視角依舊是“上不了公辦園,只能上普惠性幼兒園。”在這種背景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應該如何抓住機遇使幼兒園具有強大的自我成長的能力呢?我們嘗試通過有效的園本教研,轉變教研方式提升教師團隊的專業成長力、通過優化課程體系提升兒童的成長力,使幼兒園獲得源源不斷的自我成長的能力,由此使得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出煥發勃勃生機。
【關鍵詞】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園本教研;園所成長力
常州市鐘樓區昕弘幼兒園建造于上世紀80年代,是一個老小區配套的小型幼兒園。2015年由公辦園改制為普惠性民辦幼兒園,園所發展的理念也發生了質的轉變。其中我們嘗試依托有效園本教研提升園所成長力的理念,并將這種理念根植于幼兒園教科研實踐中。
一、啟航——著眼成長力的提升
鏡頭一:2017年期末我園幼兒發展狀況調查結果并不令人滿意,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兒童的游戲能力。兒童時代就該是游戲的時代,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從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各種游戲獲得的,可是為什么昕弘幼的孩子缺乏游戲能力呢?這是不是從另一個側面說明我們的孩子其實是缺乏成長能力呢?
鏡頭二:2017年我園行政組人員的《巡園記錄本》上,記錄教師上班時有玩手機的情況、教師不按照周計劃進行集體教學、教師在集體教學活動中對教材不熟悉,講個故事都需要拿著備課本……雖然碰到這些情況巡查人員都會及時對教師進行提醒,可是類似的情況出現的頻率并不低。這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為什么在教師隊團隊比較穩定的時期,教師的個體成長卻回落或者滯后呢?
鏡頭三:2017年期末鐘樓區園長工作總結會上眾多優秀園園長的工作介紹再次引發我們深度的思考:優質幼兒園是靠什么來獲得社會的認同呢?難道僅僅是因為設施新?地段好?而昕弘幼設施老舊、場地狹小等原因真的是限制園所發展的最主要原因嗎?
經過學習和思考,我們認為以上情景中出現的問題是有邏輯關系的,是相互勾連的。一個普惠性民辦幼兒園要發展同樣必須具備扎實的成長能力,而這種能力來源于兩方面:教師的成長力與幼兒的成長力。因此,在2018年初,昕弘幼的教科研工作開始重新啟航,其著力點就是通過提升教師的成長能力、幼兒的成長能力達到提升園所成長能力的目的。
二、入軌——著手階梯研修的開展
我園現有在崗教師24名,其中0-3年的教師有 6 名、4-10年的教師有13名、11年以上的教師 5 名。這樣一支隊伍是相對穩定的,但該如何提升這個教師群體的成長能力呢?我們結合省《指南》課題,著手以階梯研修模式重新規劃園本研修模式。
第一階梯:0-3年的教師開展“養成性研修”,以一徒多師”的方式開展規定性培訓。通過這種培訓方式學會教育教學、適應園所的生活、融入園所文化;把自己掌握的教育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在培訓過程中,我們始終提醒教師八個字:“虛心接受、合理取舍”。
第二階梯:4-10年的教師開展發展性研修,以同伴合作的方式開展課例培訓。
這部分教師已經具有一定的教學經驗,但她們不善于從理論上進行歸納與分析,因此她們研究的主要途徑是從實際到實際,就事論事地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她們的研究可以提出“做什么”、“怎么做”,卻對于“為什么這么做是成功和有效的”缺少有見地的說明。因此,我們嘗試用同伴合作的方式開展課例研究,通過對一個課例計劃、教學、觀察、修改的過程,將研究融入教學過程,貫穿在備課、設計、上課、評課等環節中,這對于該階段教師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
第三階梯:11年以上的教師開展引領性研修,主要以個人興趣開展項目研究。園級層面計劃了4個研究方向:課堂觀察方向(省級課題的延續研究)、幼兒游戲方向(園本課程更新研究)、數學特色方向(園本主題課程研究)、教師培訓(省級課題輔助研究)。第三階梯層面的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興趣設計里面的研究項目,開展基于教育教學實踐的研修活動。
我們認為階梯研修的研修內容首先是與市區級研究相統一、相融合的,這樣從很大程度上節省了教師的研究精力。其次,內容是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是一個“過關——發展——創新”的過程,特點是個體與團體相結合進行研修。
三、攻堅 —— 著重園本課程的更新
一年來,我們投入大量的精力,通過更新園本課程達到提升幼兒成長能力的目標。
(一)四步走——更新基本課程的學習方式
為了扎實的推進基本課程,經過8月份的論證,在去年秋季開學,我們更新了原來上課的741形式,開始了“走班教學”。
第一步:9月份我們先在大班級部進行嘗試“大循環走班”。首先,我們將大班的集體教學活動分為7個領域(包含綜合活動),大班共12位教師,按照領域內容的多少,安排1或2位教師承擔一個領域的教學,為了避免教師教學的偏科,兩個月執教領域進行輪換。其次,在每周二的年級組活動中開展集體備課。每位教師要了解每個領域的內容,并就自己班幼兒的情況進行闡述,以便執教老師微調上課內容;執教教師對上周教學情況對每個班教師進行反饋。再次,每次集體教學活動保證本班教師有一位在班級中配合教學,要求主配班教師在課前做好交流溝通工作。最后,9月底大班年級組教師對全園進行了匯報和交流,為10月中班進行走班教學提供經驗。
第二步:10月份中班級部開始“中循環走班”。在西二園區有三個中班,西三園區有兩個中班,所以我們以園區為單位,在中班實行的是有別于大班的“中循環走班”。
第三步:由于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本學期沒有開展走班教學,到下學期我們打算開展兩個班級之間的“小循環走班”。
“走班教學”似乎與當前幼兒教育提倡的“綜合”不一致,但就目前而言,我們觀察到走班教學保證了基本課程計劃的落實、加強了教師間的互動與相互監督、提供機會使幼兒能接觸不同教學風格的教師、教師能對每個幼兒進行不同角度的觀察、節約了教學資源……任何方法都是有利有弊,只要能解決現存的突出問題,只要是利大于弊,我們就應該去嘗試。
(二) 四尋找——更新拓展課程的理念基礎
“自然π數學游戲課程”是我園的拓展課程,至今已經修改過三稿。我們發現在這個課程中,游戲的比重依舊缺失。經過2018年上半年的策劃和架構,我們通過“四尋找”的方式開始對“自然π數學游戲課程”進行更新。
其一,尋找理論依據。通過資料的查詢,我們了解到最早的希臘哲學家被稱為“自然派哲學家”,他們關注的問題是大自然的循環變化。“自然派”也指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激勵人們自主學習、自立成長的一種學習、教育理念。由自然教育學者馬少華提出,源于《道德經》中“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哲學思想認為,一切教學行為需遵循兒童的成長天性,一切學習行為遵循兒童的學習規律。而這種思想正好為昕弘幼的“自然π數學游戲課程”提供堅實的理論依據。
其二,尋找課程理念。在自然的情景中進行數學游戲;用自然的游戲素材進行數學游戲;兒童能自然地進行數學游戲。
其三,尋找推進方式。以“當數學遇到游戲——主題游戲月”的方式來推進數學游戲的開展。每個月一個游戲主題,每周五上午全園各班同時開展主題游戲活動。至今我們開展了“有趣的數和量”、“好玩的石頭”、“瓶罐暢想曲”、“神奇的操場”等主題月活動。
其四,尋找游戲材料。數學游戲材料在幼兒園中隨處可見,但甲幼兒園適合的材料也許并不適合乙幼兒園,這是因為數學游戲材料的投放與選擇會受到幼兒園空間、場地、時間等方面的限制。如何尋找到適合昕弘幼的數學游戲材料便成為我們研究的重點。在研究初期,教研組設計了《數學游戲材料有效性研究檢測表》,將游戲材料的要素分為“能玩、好玩、會玩、樂玩”,研究結果也許還不完善,可是令我們感動的是,昕弘幼的教師在研究過程中呈現出“能做、好做、會做、樂做”的研究狀態,這種教師團隊成長力的提升這就是我們最樂于見到的。
四、收獲 —— 著實發展園所的成長力量
作為一所普惠性民辦幼兒園,昕弘幼嘗試通過有效的園本教研提升園所成長力的過程中,每一個片段,每一個場景,都點滴在目。記得在《華嚴經》中有一句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我們沒有忘記我們最初的夢想:教師的成長、園所的成長,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昕弘幼的每個孩子快樂、和諧的成長。為了這個夢想,昕弘幼的全體教師曾相持走過,現在將繼續攜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