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朝暉 鄭雅勻
央視記錄片《鏡子》,是一部經過十年策劃、兩年攝制的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情感教育的真實電影。這部影片給了中國家庭教育當頭一棒,父母對孩子的愛有時卻是傷害,這究竟是為什么?
每個問題孩子背后都有個問題家庭
三個因孩子輟學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們無奈將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學校接受“改造”,卻意外地讓自己接受了一次觸及靈魂的啟蒙教育——每個問題孩子的背后一定有個問題家庭。
家住武漢的家明(均為化名),15歲,是個網癮少年,不愿上學,黑白顛倒。父親對家明的期望很高,孩子卻一心想要“自由”。特殊學校老師接家明時,他情緒激動,嚷嚷著不愿受“控制”。聽著孩子的嘶吼,父母只能在門外抹淚。好不容易被送到營地,家明卻很叛逆,不愿鋪床,甚至與教官扭打在一起……
17歲的高三學生張釗,因談戀愛已經輟學4個月,還不讓父母在家里住。見到教育機構的人,張釗的反應也很激烈,直接往門上撞。被制止后,他對著父母破口大罵……
14歲的澤清,一副少年老成的模樣。聽說有中央臺的跟拍,他才接受這個教育機構。澤清沉迷于網上下棋,面對母親的關心,他卻說她“賤”,甚至動手。然而,這些并沒有得到父親的及時制止。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影片以代際情感問題為切入點,通過客觀冷靜地真實記錄,呈現三個家庭的社會學樣本,以情感教育缺失這一新視角,重新審視當今時代中國家庭面臨的親子關系等情感問題。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俞敏洪看完紀錄片后說:“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長是不是好家長。”
雖然不能把所有的鍋都甩給父母,但父母的確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網友思考發言:這是靈魂的共鳴。
導演盧釗凱說:“在《鏡子》講述的故事背后,也融入了我們創作者對于人性的理解、對于愛和欲望的思考,我們從哪里來?我們今天在什么地方?將來去到哪里去?對這些問題思考的結果,也就是大家要看到的這部片子。”
北京國際電影節紀錄單元評委、北京師范大學張同道教授直言:“片中很多場景都將成為電影史上不能忘記的一些片斷,太觸目驚心了。”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鏡子,而家庭更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每個戾氣很重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個家庭教育模式的存在。
世界上沒有一種教育理念和制度是完美的,中國家長應該首先補上家庭教育這一課。教育改革,應當首先從改變家長入手,讓家長明白自己的責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真正懂得如何引導孩子成長。
影片教會我們一件事:給孩子培養特長,主導權應該在他們手上。我們永遠不能強迫孩子成為“完美小孩”,而是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情,成長為自己本該有的樣子。只有無條件的愛,才能給孩子最好的安全感。
綜合《社會與法》、搜狐網等